【意匠·寻师篇】关于柯布西耶的12个关键词(下)

关于柯布西耶的12个关键词
参考资料
《勒·柯布西耶全集》勒·柯布西耶(法国)
《直角之诗》勒·柯布西耶(法国)
《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法国)
《光辉城市》勒·柯布西耶(法国)
《模度》勒·柯布西耶(法国)
《东方游记》勒·柯布西耶(法国)
《透明性》柯林·罗(美国)
#7 / CIAM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
(1928-1959)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新派建筑师在瑞士集会,成立了名为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国际组织。在当时西方社会整个文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下,这种名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和流派在20世纪末的西欧成熟起来,并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

CIAM呼吁将现代建筑与一般经济体制联系起来,将建筑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面向所有人的住房和城市规划上。
CIAM的主张与实践属于20世纪20年代国际艺术、建筑和激进政治运动的一部分,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第一代”的建筑大师是近代建筑的前锋,没有他们的勇敢创新,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的建筑风格也不会是这种模样。

协会在31年中,共召开过10次会议,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住宅
第一次会议(1928)——拉萨拉兹(瑞士)——建筑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
第二次会议(1929)——法兰克福(德)——低收入家庭的“最少生存空间”
第三次会议(1930)——布鲁塞尔——房屋高度、间距与有效用地和节约建材等“合理建造”问题
第二阶段——城市(社会——功能)
第四次会议(1933)——雅典——以“功能城市”为主题,分析了34个欧洲城市后,柯布西耶提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游憩、工作、交通四大功能,二战期间《雅典宪章》公诸于世
第五次会议(1937)——巴黎——进一步强调功能,修改了“雅典宪章”,讨论了区域规划。

第三阶段—— 分化
第六次会议(1947)——布里奇沃特(英)——为适应战后情况修改了会议宗旨,由最初的满足人的生理与物理需求转到为人创造既能满足情感需求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的具体环境。重新提到“纪念性九点”。
第七次会议(1949)——贝加(意大利)——都市美学思想的提出,讨论了城市规划的“设计网格”,会议出现分歧
第八次会议(1951)——霍兹登(英)——以“城市中心”为议题,年轻一代与老一辈的分期明显化了。
第九次会议(1953)——埃斯科昂普罗旺斯(法)——以史密森夫妇与范艾克为首的中青年建筑师公开批评雅典宪章把城市简单化为居住、游憩、工作、交通四大功能分区,认为老一辈在第八次会议中仍未能摆脱功能主义的状态。年轻一代更关心城市具体形态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成立“TEAMⅩ”(第九次会议的积极分子组成的小组为下次会议作准备)
第十次会议(1956)——杜布罗夫尼克(南斯拉夫)——讨论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理想居住环境时,老一代建筑师缺席,新一代讨论并比较了自己的作品,并宣布CIAM长期休会。

#8 / 光辉城市
The Radiant City(1931)
勒·柯布西耶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
他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他在20 和 30年代始终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日之城"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明日之城"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柯布西耶以巴黎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全新的城市规划,他主张:城市依照功能,分为工业区、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和中心商业区;城市中心有突破天际线的摩天大楼,摩天大楼的周边有大片绿地供市民休憩;商业区的周围有环形居住带,有可容纳60万居民的多层连续板式住宅楼;最外围是可容纳200万居民的田园式住宅……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旧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规划方案的中心区,规划了一个地下铁路车站,在车站上面布置了一个出租飞机起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线来联系。

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以前城市规划方案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谋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这是一座完全消除了传统城市中的街区、街道、内院这样一些概念的城市。12~15层高的住宅楼以锯齿状蜿蜒盘旋在城市中。
高速公路以400米的间距呈网格状分布在楼宇之间,个别地方则穿楼而过。所有的路口都采用立体交叉。
住宅楼以相距100米的停车场和电梯间构成基本居住单位,每个停车场和电梯间服务2700个居民。每个这样的居住单位都配备有各种与家庭生活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社区中心、托儿所、幼儿园、公园中的露天活动场所、公园里的小学。住宅楼里还设有专门的公共服务中心,采用集体经营模式。
所有住宅楼底层全部架空,高速公路也全部建造在5米高的空中,整个地面100%都留给行人和绿地、沙滩。
办公和商业区域与住宅区相分离,通过高速公路相连。60层高的办公楼每隔400米布置一座,各个方向都与高速公路相连,每座楼可容纳12000个工作岗位。办公楼的底层同样是架空的,把地面和屋顶全部留给绿地和沙滩。
工厂区分布在与商业区相对的方向上。还有大学和体育场,它们被安排在另一条轴线的远端,远远离开城市。
所有这些都严格按照功能区分,全部都通过高架的高速公路、地面铁路和地下铁路联系在一起。

《光辉城市》法文版1933年著就,1964年重印,英文版于1993年出版。“光辉”这个词的意义超越了功能上的含义,带有意识特征。
作为城市规划界公认的第二位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光辉城市是柯布西耶一生建筑思想之结晶,闪耀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光辉。作为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其思想以大工业为背景,同时试图对工业化本身的弊病进行克服。今天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城市规划都受到了他理论的影响。
虽然柯布对城市已经有了清晰而具体的构想,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落地。在印度昌迪加尔的规划中,柯布西耶终于有机会将他的理念付诸实践,他提出了集生活、工作和健康为一体的规划目标。
整个城市划分为整齐的矩形区,棋盘式的道路系统将各个街区划分为五个部分,依序命名为第1区至第60区。
柯布西耶把这个规划比作一个人体,把行政中心当作城市的“大脑”,博物馆、图书馆等是“神经中枢”,商业中心是“心脏”,大学区是“右手”,工业区是“左手”,道路系统是“骨架”……

但最终这个项目并没有顺利开展,由于文化、宗教、资金等一系列问题,昌迪加尔也只能算是一个柯布西耶的“半成品”,后来曾经梦想的“乌托邦”成了“贫民窟”。直至2016年昌迪加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这里的建筑才受到明令保护。

#9 / 人居单元
United Habitation(1922-1947)
柯布西耶所处的时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了严重的住房短缺,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建筑师,以及像柯布西耶所在的CIAM等建筑协会,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柯布西耶从早期就开始对于“人居单元”这个命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从20世纪初发表的《走向新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柯布西耶对此的一些看法。
他说,住宅将是“一个工具,就象汽车是一个工具一样”;
他说,住宅将是“居住的机器”;
他说,必须树立起“建造大批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
他说,“不搞(新)建筑就要革命。”
前期技术与理论探索
01 / 多米诺体系
1915年,柯布提出了多米诺体系。
这是一个结构体系骨架完全独立于住宅平面功能的骨架:它只承载楼板和楼梯。它由标准的构件组装而成,彼此可以联立,住宅的组合于是便具有了丰富的多样性。
在此,钢筋混凝土的浇筑不需要模板。实际上,这是一种专门用于工地的现场材料,工字钢梁临时钩在固定于每根柱顶端的柱环上,构成简单的支架,通过这种方法确保楼板上下表面浇注平整;混凝土柱就在建筑脚下浇筑,并随着上方模架体系竖立起来。


02 / 雪铁龙体系
1920年,柯布西耶从“多米诺住宅”发展出“雪铁龙住宅A方案”。在两层半的工业化住宅单元里,柯布西耶细心研究住宅在功能上的所有需求、一楼为通高二层的客厅、餐厅、厨房,二楼为起居与主人卧房,屋顶为儿童房、客房、屋顶花园,户外以直跑楼梯联络各层,1922年柯布西耶又提出“雪铁龙标准住宅B方案”及B方案的修正方案。
这些方案的的共同特点是标准化矩形体量、户外以直跑楼梯、大面积开窗,通高客厅、流动的室内空间与屋顶花园。借助这些提案柯布西耶希望为住宅工业化找出一条可行之路,也为当时亟待解决住宅问题的中低收入阶层找到既经济又符合时代的住宅形式。(被认为是马赛公寓酒架上的一个“酒瓶”。)

03 / 构图四则
构图四则在1929年提出,就构图一词的本意来看,柯布西耶所要解决的也是与功能组织相匹配的形体(容积)的组织或划分问题:即严格的几何形体与自由(有机)的功能体块之间的矛盾。

构图四则的第一项是罗拉契别墅(1923),采用了一种前述的“如画的构图形式“,柯布西耶称之为“一种最便利、多彩的、动态的类型”。
第二项是位于加歇的斯坦因别墅(1927),采用理想的立方体,解决了由卢斯最早提出的严格的几何形体(秩序化的外部立面)与自由舒适的平面布置(方便的私密领域)的关系问题。
第三项是位于迦太基的别墅(1927)的一个设计方案,是第一、第二项的细微组合。
第四项萨伏伊别墅(1928),则是第二项中的立方体包围第一项的多变的体块。
与传统的要素—构图的方法不同,借助于多米诺体系所提供的可能性,柯布西耶使墙体(围护)与框架(结构)区分开来,从而使内外墙体的围合达到了自由,满足了单体功能体块要素的形体组织和整体外部形体的不同要求,达到了“自由平面”。
后期实践——马赛公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民对住房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47年,欧洲仍深受二战的影响,柯布西耶在这个时候接到了该项目,为遭到炸弹袭击后流离失所的马赛人民设计多户住房。

大楼共有18层,有23种不同的居住单元,共337户,可供1500-1700名居民居住,从单身住户到8个孩子的家庭。
室内楼梯将两层空间连成一体,起居厅两层通高,达到4.8米高,3.66x4.80米大块玻璃窗满足了观景的开阔视野。


大楼的7、8层是商店和公用设施,商店和公用设施,包括面包房,副食品店,餐馆,酒店,药房,洗衣房,理发室,邮电所和旅馆。幼儿园和托儿所设在顶层,通过坡道可到达屋顶花园。

马赛公寓是柯布城市思想和居住单元理论的综合实践 ,是他建筑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对于住宅和公共居住问题研究的高潮点,结合了他对于现代建筑的各种思想,尤其是关于个人与集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那里的居民都已经形成一个集体性社会,就像一个小村庄,共同过着祸福与共的生活。没有任何个人的牺牲,因为每一公寓单元都是隔音的,与周围的山光水色的环境保持直接的接触,拥有雕刻般的雄浑力量。

上图是刻在马赛公寓的墙体上的图案。马赛公寓是柯布西耶使用模度理论的第一个作品,它从整体布局到细节尺寸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在其中柯布使用了模度人中的15个模数。

#10 / 模度
The modulor(1948-1953)
柯布为了更好地控制设计使之更符合人体尺度,提出了模度理论,其核心在于试图用黄金分割比的近似值0.618构成的两个等比数列,把(欧洲理想)人体尺度拆解为容易度量的尺寸,这两个等比数列的关系在下面探讨,最直观有趣的图解是红蓝尺。

红尺以身高为关键值,据说来自英国人当时一份统计数据1829。
蓝尺则是2260,来自1829*0.618=1130(理想人体的肚脐位置),翻倍恰好是举高。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这是一种用人体度量行为与空间尺度的尝试,试图让设计更贴合人的使用习惯。

从本质上来说,模度理论是建筑模数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和我国古代的材分八等一样,试图通过确定的一套数值和比例来控制设计,使之从整体贯穿到细节。

#11 / 海边小屋
Le Cabanon de Vacances(1952-1953)

1950年,柯布西耶出版了他的专著《模度1》,来详细解释他关于人体比例尺度与建筑关系的观点。当时,柯布西耶那寻找数理和谐的痴迷心态的确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体是最和谐的,人体是衡量一切的基本尺度。于是进而他通过绘图中最大的长度——人体举手高2.26米,设想了一个“完美的居住尺寸”:2.26X2.26X2.26m,一只方盒子。
当然这个方盒子其实起源自柯布西耶曾经参加过的一次15天的游轮旅行。在这15天中他始终住在一间3X3m的客舱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么一个9平方米的小格子也许小得让人发疯。但这个小客舱却让柯布西耶如此着迷,以至于他在后来给朋友的信中描述道:
“它没有任何一平方厘米的多余,是一个刚好能容下人类生存领域所有可能性的小格子(Not a square centimeter was wasted. A little cell in the realm of human existence where every eventuality had been foreseen.)”
这个发现让柯布西耶喜不自胜:如果“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而机器则是彻底为实用而设计,没有一丝多余的话,那这个3X3的小格子不就是一个完美的住宅原型吗?
1952年12月30日,在一家小咖啡馆的圆桌上,柯布西耶用45分钟在速写本上勾画了一个平面图——一个由四个2.26X1.4m模块向心布置组成的小屋子。这天是他的妻子伊冯娜的生日,于是柯布西耶就把这张草图送给了她,当做生日礼物。

这个小屋在1953年建了起来,它平面只有3.66X3.66m,但却集成了柯布西耶认为他生活里所需要的一切——两张硬板单人床,一张工作台,一些艺术品,一些见缝插针的收纳空间,当然还有一望无际的湛蓝地中海。

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柯布西耶并没有把向海洋的一面弄成密斯或者约翰逊式的超大落地玻璃窗——他只是在工作台边开了一大一小两扇窗子。对于我们现代所理解的“景观”来说,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已经习惯了铺张,气派。但柯布西耶在窗子的选择上却表现出了可敬的节制。

虽说只是“度假小屋”,但1953年之后,柯布几乎每年中有半年时间会呆在这里。在这座小屋里他依旧如传说中所说的光着屁股画图,并完成了诸如朗香教堂、昌加迪尔法院等传世之作,当然也有诸如《光辉城市》这样充满争议的作品。有时妻子伊冯娜也会到这里来,但也许是受不了空间的局促和不便,每次住不了太久就会匆匆离去。但柯布西耶觉得很好。在从小窗口透进来的地中海刺眼阳光下,他画着,抬头,然后继续画着,整个14平方米里都充满了理想的味道。

1965年8月27日,柯布西耶去小屋旁的海边游泳,便再也没有回来。


#12 / 直角之诗
LE POÈME DE L’ANGLE DROIT
(1947-1953)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是柯布西耶在1953年左右完成的作品,原本是为1948年他的朋友特里亚德邀请他完成的为收藏家定制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品包括19幅石版画和相应数量的诗歌。

在这部作品中,柯布西耶通过诗与画的结合,阐述了他的建筑思想,同时也是他的个性的展露,可以说是这位大师最完整的世界观的陈述。正如他自己所述:“在其中我阐释了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不易被表露出来的思想的范畴。这些事物不仅构成我建筑及绘画作品的基础,而且也是我个性的基础。作品分七个部分,分别为:环境、心灵、肉身、融合、属性、馈赠、工具。

在诸多作品中,《直角之诗》很可能实现了柯布西耶个人表达的整全性。凭借手绘的插图和手写的文字,这个集数种形象于一体的男人宣告了他的完整:诗人,思想家,哲学家,建筑师,尤其是那个孤独之人的形象——他与阳光的宇宙性律动、与昼夜循环、与河流的蜿蜒、与创造性的能量、与身体之美、与生命的绽放、与他朝向死亡的自然性的延展保持着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