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希腊思想史论(其五)

2023-04-04 12:45 作者:星宇恒qwq  | 我要投稿

2、柏拉图

(1)柏拉图的理念论

什么是柏拉图的“理念”呢?理念,按其古希腊文的本义,是指的是我看到的事物的形相和外观。从而,我们放眼望及的一切,我们看到的任何东西,总之一切经验表象,都可以被称作“理念”,因为它们都是事物的形相的外观。但在柏拉图这里“理念”具有不同的含义,柏拉图这里将“理念”与“某某事物自身”相等。实际上,柏拉图的“理念”正是一个事物在本体论的领域中保持严格自我同一性的事物之本身,它是绝对的、不动的、永恒的、唯一的。“理念”意味着真正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除了事物的本质意外,还具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它还指事物理想的存在,标示的是事物最完满、最合理、最恰当的存在状态,事物的合目的性便在其中。实际上事物的目的性存在才构成了事物的本质。每个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它内在目的都是完全同一的,可以说,是事物的目的规定着事物的本质。

(2)中期理念论的认识论难题

我们如何限制我们的经验认识出发去达到你所说的那个排除了一切经验认识的绝对的理念?针对如何研究不认识的东西,针对如何研究理念的问题,柏拉图提出了两个重要学说,即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3)回忆说

正在我们已有的知识种,通过逐步引导,通过对已有知识本身更为深入的分析与综合,我么就可以逐渐超出最初的,相对肤浅的知识,而获得较之前更为真实的知识,而这也就是我们认识的深化与进步。就此而言,我们已有的知识就死既知又不知的知识。显然,使这一切在认识论上得以可能的关键就在于:对于我们所要认识的东西,我们不是一无所知,而是有所不知;对于我们所要认识的东西,我们仅仅处于认识的不完善、不清楚、不确切之中。我们的感觉经验也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认识。“我们无需到感觉经验之外去寻求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感觉经验已经蕴含了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我们只需要对我们的感觉经验本身加以耐心细致的审查和分析,就可以得出关于事物本质的更为清楚明白的知识。”因而,不仅本质和现象不是对立的,而且理性认识和经验认识也不是对立的,理性认识不过是经验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而已。理性知识是我们先天具有的知识,事物的本质就其自身而言在认识上是自明的,因此,我们本来就无须认识它们,我们对它们具有绝对的知,只是由于我们在后天生活的过程中遗忘了它们,我们才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而通过一个回忆的过程就可以唤醒我们曾有的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因此,对于柏拉图来说,“学习就是回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根本上不是通过经验认识的深化来达到的,经验认识只是起到了一个唤起回忆的作用,经验认识一旦完成了这个任务就会被抛弃,而这时我们所诉诸的就是直接的理性认识,而这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的直接的、自明的认识。这种直接的、自明的认识表明我们对事物的本质其实早已认识,它们是无须被认识的,而只须被重新回忆起来。这就是柏拉图认识论上的具有鲜明先验主义特质的回忆说。这样,一方面是绝对的知,这就是灵魂所固有的先天自明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绝对的不知,这也就是灵魂沉沦在肉体之中,对以往知识的遗忘。由此,灵魂便处于一种特殊的既知又不知的状态,这就避免了曼诺的悖论,为灵魂最终以回忆为中介,复返从前所具有的那种绝对的知,也就是先天自明的知识,提供了可能。

(4)灵魂转向说

柏拉图指出,与可见世界中的影像部分相对应的认识能力是想象,与意见部分相对应的认识能力是相信,与科学知识对象相应的认识能力是推理,最后,与本原相应的认识能力是理智直观。



一个人的认识由感觉印象逐渐上升,超越经验认识达到理性认识,最后达到对一般原则的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灵魂转向的过程。但是问题在于灵魂在不同阶段之间“飞升”的过程是神秘的,是突兀的,这就是灵魂转向说的缺陷。

(5)中期理念论的理论难题与晚期理念论

“分离问题”、“分有问题”、“‘第三人问题’”。分离问题就是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之间似乎是彻底分离的,是一个矛盾的二元对立的,这样的体系,是对于一个彻底体系化的思想者来说是不允许的。分有问题指的是柏拉图试图让经验世界和理念世界有所关联的而产生的矛盾,柏拉图让经验世界的事物分有理念世界的理念的“存在”概念。但是实际上这种“分有”并没有说明如何分有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并且分有问题还产生了“第三人”的问题。因为如果经验事物与理念之间分享同一个存在,那么理念是否是理念本身代表的东西呢,比如“人”这个概念是否是一个“人”的概念的部分呢?是否是是一个更高的“第三者”的一部分?这样下去就会或者是无穷递推,或者是指出“人”不是“人”。

(6)《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自我批判

针对芝诺关于一和多的矛盾,柏拉图最开始认为事物的多只是就经验现象而言的,而事物的一却是就理念而言的。柏拉图认为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来区分一和多。如果经验事物是通过分有理念而存在的,那么它们是分有一个理念的整体还是部分呢?

(7)关于“一”的八组辩证推论

我们只要坚持理念的“分有”论,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理念自身单纯的自我同一性被扬弃。对于每一个命题,我们不仅要从它单纯的自我肯定的方面去考虑,而且要从它自我否定的方面去考虑,要同时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每一个命题自身的片面性,使它活动在思想自身的丰富的关联中,这就是思想的辩证运动。

  1.如果是一,仅仅是一而非他者,那么一会怎样?

  2.如果是一,是和他者相联系的一,那么一会怎样?

  3.如果是一,是和他者相联系的一,那么他者会怎样?

  4.如果是一,仅仅是一而非他者,那么他者会怎样?

  5.如果不是一,仅仅是他者,那么他者会怎样?

  6.如果不是一,他者是和一相联系的他者,那么他者会怎样?

  7.如果不是一,他者是和一相联系的他者,那么一会怎样?

  8.如果不是一,仅仅是他者,那么一会怎样?

对于任何一个概念,当它仅仅作为自身而存在时,它就是一个极其空洞、极其贫乏的概念,它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肯定;但是,一旦它联系于其他的概念,并在与其他概念有效的、辩证的综合中获得自身的自我同一性,它就变成了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并且有明确规定性的概念,而这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概念。

(8)《智者篇》的通种论

在这一对话中,柏拉图通过分析存在、运动、静止、同一、差异这五个最一般的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更为明确地展现了他的概念辩证法思想。智者学派认为:按照巴门尼德的教义,我们只能够思想存在,而不能够思想不存在,由于我们甚至连不存在都不能进行思想,从而,我们也就不可能把不存在说成存在。柏拉图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能够思想不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不存在也是存在。第一,作为概念,它们各自保持自己的自我同一。第二,作为概念,它们又彼此差异,都分有“差异”这个概念。第三,它们作为概念全都存在,从而它们又都分有“存在”这个概念。第四,由于其他四个概念与“存在”是不同的概念,从而相对于“存在”,它们就死非存在。第五,运动也是静止,因为运动相对于自身始终是静止的。柏拉图通过这样的探讨便表明了,任何一个概念都内含着别的概念,正是在别的概念对它的界定中它才成其为自身,此时,它不再是单纯的自身,而变成了内容丰富的自身。


古希腊思想史论(其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