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种让你不断成事的超绝思维

2023-03-29 19:29 作者:林小西Leo  | 我要投稿

本文共计2826字,预计阅读8分钟。


你好哇,我是林小西。


自从读书、写作以来,我发现自己思维上产生了一种非常大的变化。


最近更新自己近两年的成就事件时,也愈发感受到这种思维的强大。


细数我近两年的个人成就事件如下:


①微信读书时长累计1500+小时,读完200+本书;

②累计观看200部豆瓣高分电影;

③简书S1日更王者,累计输出40万字;

④逆熵增共读营第4期个人积分排行榜季军;

⑤2022年12月加入【逆熵增合伙人】团队;

⑥逆熵增行动营第2期个人积分排行榜冠军。


以上这些成就,都得益于这种思维!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让我不断取得突破与成长的超绝思维。



01.

成长型思维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遇到不懂的领域、不会的工作,常常把“我不会”“我不知道”“这个太难了”……挂在嘴边;


以前的我,也是如此。


现在的我,则会说“我可以试试”“我搜索一下”“这个可以学”……


尤其是今年以来,愈发体验到“成长型思维”的强大之处。


今年尝试了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情,或者是以前会抗拒的事情。


比如:


①1月份担任逆熵增共读营第5期点评官;

②创作出10W+、40W+爆款文章,单篇收益270+元;

③持续帮助读者解答疑惑,极致利他;

④接到主持邀请时主动揽下任务、主动协助;

⑤荣获逆熵增行动营第2期冠军,颁奖仪式主动发言;

……


我在翻看自己的成功日记时,发现今年以来,短短3个月,我做成了那么多事!


“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的《终身成长》。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就能获得任何特定的能力。


与之对应的则是“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都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所以他们会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缺乏必要的基本能力。


这个概念我之前听说过很多次。


比如看L先生的《打开心智》一书,里面是这样形容的:


许多人容易陷入固定思维里面,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失败只会给我带来坏结果,让我出丑,降低别人对我的评价。于是,很容易踟蹰不前,被陌生的恐惧所吓倒。


但事实上,人的能力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你的训练逐步加强。因此,采取成长思维的人,会把一切挑战都视为一种契机——一种为自己获取经验、让自己变强的契机。


采取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转换视角,抱着一种经验心态。


也就是把一切挑战和困难,都视作打怪升级、提升经验值的机会。


不去过度关注“我是否会失败”,而是更多地关注“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终身成长》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准确:


一旦开始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就从评判与被评判的关系转变成了学习与帮助学习的关系。


要想摆脱固定型思维的关键,就是不要去评判、比较、否定自己的价值。


当你遭遇失败,不要去想你没有价值,没有能力。


而是思考,你能从中学到什么,有哪些成长。




02.

自证预言


这两年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个学科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很多人生的困惑,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证预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当事人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预言来行动,最终让预言成真。


举个栗子:


当你初到一个新环境时,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心情可能会比较低落。


这个时候你决定去给自己算个命。


算命师告诉你,在数月之内,你会结交到很多亲密朋友。


这些话打消了你的疑虑,你对未来充满信心,心情好了很多。


你更愿意笑了,更愿意出门了,更愿意和周围的人交流了。


简单来讲,你开始了一种能极大增加你结识新朋友的行为模式。


过段时间,你发现你真的结交到很多朋友。


但,真的是因为算命师很神吗?


其实不然,只是算命师的话影响了你对自己社交的期望。


这些话让你的行为在潜意识中,增加了让期望变成现实的可能。


你的期望成了一个自证预言,因为我们的期望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从理论上讲,成长型思维就是一个正向的自证预言:


因为相信自己的能力、智力可以通过努力得以提升,所以就不断努力,最终真的使自己的能力、智力得到了提升。


反之,固定型思维就是一个负面的自证预言:


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失败只会给我带来坏结果。


于是,很容易就踟蹰不前,被陌生的恐惧吓倒。


下次遇见糟糕的事情、或者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不妨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坏事终归会结束、我的好运终将会到来;


-太棒了!我又可以打怪升级、获取经验值,让自己变得更强了!




03.

刻意练习


前面讲了,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就能获得任何特定的能力。


我时常会想起自己以前的失败经验,将它们拿来和近两年不断成事的经验作对比。


在不断成事的过程中,体会“成长型思维”的强大。


我也在想为什么之前很容易就放弃了那么多的事情?


讲好听一点,是因为我在不断地试错,我发现自己不喜欢。


但,让我们深入挖掘一下:是真的不喜欢吗?还是因为做不到?


这几年,我学了一些技能:摄影、PS、剪辑、写作……


但大都是略懂一点,谈不上精通。


唯有写作,一直坚持至今。


我想了想,并不是因为热爱写作,我才能够坚持这么久。


而是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便能做好;


能从中获取到正向反馈,不断激励着自己去做这件事。


只有我们能做好的事情,才能轻松持久地做下去。


后来,我也开始明白到底该如何学习一项技能。


任何一项技能,都离不开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才能得心应手。


而要刻意练习,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指出: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所以,我们没有像天才般卓越,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


《刻意练习》的核心方法论便是:


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


如果我以前就明白这些道理,可能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时就不会选择畏惧和逃避。


而是用「舒适区边缘」理论让自己积极面对各种挑战。


不过,这也算是经验教训,对后来的我有一定启迪作用。


比如,如今的我,在开始做一件事时,更会以成长型思维的心态去面对。


将可能遇到的挑战,作为自己打怪升级、获取经验值的闯关游戏。


这便是一份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也是一种成长。


如今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都会有意识地去培养“成长型思维”。


接触自己的盲点,并不断去学习和探索。


这个过程让我进步很快,整个人的包容性也提升了不少。




04.

写在最后


王小波说: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样的经历:


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了一件事,逐渐地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


我正是在不断成事的过程中,对自己现在要做的事有了把握。


我会每天记录3条成功日记,也会时常翻看。


当我产生自我怀疑、胆怯、担心、犹豫等情绪时,过往的成功经验就会激励我,给我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这些都是“成长型思维”的强大力量。


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也能主动养成“成长型思维”。


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取得成长与进步!


祝:


不断成事。



• End •


往期文章:

29岁: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Flag:100天读33本书,做不到发666红包

小白如何从0到1开启属于自己的公众号?

作者简介:

林小西,一个坚信长期主义的终身成长者。2022年开始觉醒,大量阅读大量输出。践行用生命影响生命,通过自律和行动获得自己想要的富足人生!

今天是日更公众号的第 96/100 天。

如果你也热爱读书写作,欢迎添加我的微信,一起交流学习。



一种让你不断成事的超绝思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