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这件事,和工作也没什么关系

昨天有朋友说又到考研的时候,联想最近的事情,就让人特别感慨。
事情是这样的。上个月在招人,对就是上个月,因为HR一直找来的人都不太合适,然后我拿着HR的猎聘账号,自力更生,翻来覆去之间,看到一个同济本科,山东大学硕士的小哥,眼前一亮。
觉得哪怕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有金融学硕士学位,财务知识不在话下吧,有证券公司的研究经验,对事物的看法应该也会有不同吧,来公司做做风控的问题应该也不是太大,看看也可以。
于是我约了他电话聊,再约他来公司聊。
他说他本科毕业的时候也工作也一小段时间,然后去考研,考清华,可惜差了几分,被调剂到了山东大学,读完试了一个国企,感觉太悠闲,想出来试试,非法集资做了小短时间的股票,是亏是赚也不太知道,想必也没有赚到钱,于是还是在多次试错之后,想做个可以长时间深耕的行业。
我跟他说所在的公司虽然也在集团下,但类似个创业公司,会加班很多,要学习的很多,也要做很多努力和改变。会有很多脏活累活,没那么多层级划分,大家都差不多,需要费很多精力,许多东西可能都是从零开始搭建,在自己的手上要把他弄好。重要的是跟同事和外部的沟通,要做好这个准备。
说的好听或许在这里几年后公司上市大家都有分红,说的难听过两年公司倒闭还要另寻出处。节奏很快,要接触的事情也会很多,你准备好了吗。
他一直点头,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我说那就试试看,基于对学历的信任,就让小哥来了。
可是后来的事情并不如意,入职之后他总是独来独往,如果不是我去找他聊,他基本就不说话。有问题实在憋不住或者在群里回复错了,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也不清楚情况。吃饭的时候从不和同事一起,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如果不在后面追着他,交给他的事情就做不下去。沟通了一次之后还是没有变化,想要找个人来接手事情,发现自己好像做了更多的事情。
于是我开始反思。
1、新同事还不错的研究生学历,是我认为哪怕无经验也可以试一试的原因,可是另一层面的问题没有考虑到,性格使然导致缺乏沟通,缺乏沟通导致工作推进困难。
2、相比之下,不出名学校的实习生,会天然的接受他的无知,可以一步步的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并且给他空间成长,这样会更听话,更愿意学,某种程度上,在基础的工作里需要这样角色的人。
因为沟通过于辛苦,交流实在不畅。同事和老板们都看在眼里,交流一番我还是做了一个决定,需要对小哥劝退。
从来没做过这种事情的我,还是要迈出这一步。
我跟小哥说你自己有没有感觉到不适岗,毕竟几乎所有的事情做下来都需要我再做一遍,而且一直不沟通,我觉得似乎是有比较大的问题。
他终于实话实说,跟我说对一些工作有抵触情绪,来了新公司也比较自闭。对公司的部分业务表示不理解,认为公司这样的发展会和自己的想法有出入。
当他这么一说,我发现自己倒是狭隘了,别人考虑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还有公司的发展。
于是我进一步反思。
1、从面试官的角度来说,会考虑候选人的匹配性,不过候选人也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工作的匹配性。有深一步想法的人来说,会去考虑这个公司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考虑是否一致。可问题在于,大多数公司的发展方向,公司自己都需要拆分到每季度去考虑,候选人去考虑这个,似乎作用并不是很大。
2、试错是很常见的事情,候选人被告知的和认知到的会有出入,但这个试错对本人是否值得,是要进一步了解的,对大部分人来说,其实都不该轻易试错,要对工作足够了解,或者从某些角度能够接受。对小哥来说,来到我们这哪怕是试错也愿意接受是因为截止目前来说,性价比都算合适。毕竟也没有要求他太多。
好了说回考研,因为最近跟考研这件事,与我最大关联的就是这个了。
最开始的时候,我在想小哥如果乐于分享,愿意沟通,事情就会开展的很顺利,然而没有。
于是当复盘这件招聘的失败案例的时候,发现小哥其实还在试错的过程里。毕业后在尝试一份研究类工作,然后考研,考研失败后在次一等的学校试错,然后工作,工作后再跳出,自力更生失败后,再到我所在的公司试错。
轻易评价一个人是不合适的。
但关联到考研,我想说选择,诚如大多数人所见到的,不小心踏入一个行业,就不得已会在一个行业里继续走下去。
但在现有的行业里继续,是对还是错,考研是对还是错,花许多时间备考、备面试、学习、就职过后是不是就能避免再后来就能够避免不再试错。
似乎都不行。
所以往坏处想,还挺难受的,这么多未知,谁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小哥90年生人,离开还需要继续寻找。
但换个角度往好处想。
继续排除错误答案,正确答案或许也就不远了。
想想上次聊考研,我的舍友没考上,他执着的换行,也成功了,现在还在上海,比那会滋润得多。
所以这也没那么多关系。能上去试试跃龙门的机会,不能就另辟蹊径,路还是靠人走出来。
好久没发公众号,今天圣诞,分享一下最近感悟。但愿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