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社交就是个伪命题
今天年轻人社交欲望不强,放弃了很多社交,筛选哪些是有效社交,哪些是无效社交,这些东西是脱离农村城市化的必然产物。 根子上来说就是社交的成本太高了,已经超出所能负担的了,所以只能放弃社交。 以前的社会流行热情好客,比如大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用自家的牛羊招待你,用自家的牛奶招待你,成本很低,如果去饭店里面招待,你看看有没有人热情好客。 以前农村的人非常的喜欢社交,亲戚的是越多越好,不仅仅是自家的兄弟姐妹变成亲戚,就连家族内的兄弟姐妹也要变成亲戚,更有甚者要把同学朋友也要变成亲戚,逢年过节来回走动。 以前的成本低,生活在农村交往成本是很低,走个亲戚,自己家里杀猪种菜有粮食,30家亲戚一年来几趟没有多大压力。 今天城市你有30家亲戚招待几次你试试看,这个东西是很可怕的。 除了亲戚之外,同学朋友这些关系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把酒言欢久逢知己知己千杯少,除了大老板能做到之外,其他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不把衣食住行放在首位,去扯观念理论思想上的东西,就是书呆子的做法了,人都是俗人,有什么好变的,就是成本太高承担不起,所以就变成这状态,不愿意走亲戚,不愿意与人交往。 有钱的老板不是这样子的,永远是高朋满座,见谁都跟亲人一样,好吃好喝招待,还送你点礼品,去一次招待一次,去十次招待十次,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他能承担起,没有没有多少压力的。 对普通人来讲,社交的成本太高,农村里喜欢走亲戚是成本低,城市里亲戚该断的都断了,因为钱还是重要的,钱太少只能留给自己和子女用,其他人实在是顾及不到了。 城市化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连亲戚都走不起了,连朋友都交不起了。 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就产生了,所谓有效社交无效社交是一个扯淡的东西,你怎么判断这个东西是有效还是无效呢?那些看上去有用的东西其实都是为割韭菜而编制出来的,真正有用的都是长长久久的东西。比如多年的亲戚,多年的老朋友,多年的老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