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主义与新奥斯曼主义(一)

奥斯曼主义的起源-坦齐马特改革
自苏丹苏莱曼一世死后的几百年间,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帝国的不断衰败最终体现在了军事上,18 世纪两次土俄战争中奥斯曼帝国都败给沙俄,战后将黑海北岸土地划归沙俄,与奥地利的战争也以惨败告终。就在新苏丹即位之初,法国支持埃及对帝国开始发难,最后奥斯曼帝国靠联合其他列强才将其赶回埃及。
面对帝国的衰败,奥斯曼的政治家们不断地探索国家振兴之路。这期间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有三次:1792~1807谢里姆三世的改革、1807~1839马赫穆德二世的改革,1839~1856年的坦齐马特运动。
谢里姆三世的改革主要在军事方面,开始组建新军。传统军队既不忠诚,战斗力也孱弱。但是,谢里姆三世的改革措施引起了旧式部队和宗教阶层的强烈反对。禁卫军在1807年,旧式军队近卫军团发动了叛乱,谢里姆三世被赶下台,其所进行的改革也被顽固派的武装叛乱所终结。
马赫穆德二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削弱了近卫军团,改组了新的军事和政治体系,但是改革因为他的突然逝去而夭折。
虽然经历了两次政治改革的失败,帝国的统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帝国复兴的道路。为了挽救帝国的危机,19 世纪中叶,一批受西方知识的帝国上层官员开始进行了坦齐马特改革,这次运动也被称为“仁政改革”,坦齐马特土耳其语意即改革。
1839年,花厅御诏颁布,主要内容为:保障帝国境内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人的荣誉和尊严;正确分配和征收税收;实施正确的征兵方法并确定服役期限;废除没收财产的做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条文宣告了帝国今后的政治要同古老的伊斯兰传统做根本的决裂。这在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成为“奥斯曼主义”的雏形。
这可以被视作奥斯曼国家要把自己整合为一个西欧式的近代民族国家的尝试,但是遗憾的是最终没有成功。
坦齐马特改革的大多数措施随着哈米德二世的上台大都被抛弃。不仅如此, 从1838年的《商务协定》开始,奥斯曼帝国逐渐变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帝国丧失了它的独立与主权,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这个阶段,奥斯曼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抵消少数民族中主张独立的民族主义倾向, 同时又能促使全体臣民效忠帝国政府,尽力维护帝国江山的完整。
参考文献
[1]从流散部落到跨亚非欧:奥斯曼帝国的西进征途都遭遇了什么?澎湃号 > 国家人文历史
[2]张玉兴. 包衣汉姓与汉军简论——八旗制度兴衰的一个历史见证[C]// 第三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2.
[3]昝涛:从奥斯曼帝国到“新奥斯曼主义”: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澎湃号 >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4]张向荣. "新奥斯曼主义":历史嬗变与影响[J]. 新疆社会科学, 2018.
[5]杨增耀. 浅论奥斯曼帝国近代的三次改革[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4):6.
[6]赵悦. 奥斯曼帝国的坦齐马特运动探析(1839-1876)[D].河北师范大学,2013.
[7]苏闻宇.浅谈“奥斯曼主义”思潮变异及衰亡的原因[J].世界民族,2011(01):13-19.
[8]彭树智. 凯末尔和凯末尔主义[J]. 历史研究, 1981(5):14.
[9]毕健康:土耳其国家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