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久金:南方朱雀的故事
文/陈久金
一、鸟夷民族的鸟图腾崇拜
据何光岳《东夷源流史》研究,远古东夷族可分为三大支系,为人夷、鸟夷和郁夷。人夷在夏以前曾经非常强大,为东夷族的正支,以后受到夏商周三代的排抑,逐渐消亡而融合于华夏族。郁夷又作嵎夷或禺夷,三代以后逐渐退出中原地区,向西向南迁移,在中亚的大月氏、广东的番禺和广西的郁林等地都留下了他们后裔的踪迹。我们现在要重点述说的是鸟夷。随着人夷、郁夷的衰落和外迁,在商周时代,鸟夷则强大起来,他们广泛地分布在东起山东以南的黄河以南地区,直到陕西的渭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商周所说的东夷,主要就是指鸟夷。他们以各种类型的鸟名作为自己的图腾。例如,最为强大的有以燕子为图腾的支系,以偃、嬴等为姓氏;以凤凰为图腾的支系,以风为姓氏。另有众多的夷人生活在淮河地区,通称南夷或淮夷。
当陶唐氏衰落之时,东夷族的舜兴盛起来。舜即俊,帝舜即帝俊。俊也写作鵘,称为丹鸟,是凤凰的一种。史学家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说:“帝俊本亦即帝舜,郭璞以俊为舜字者,盖见《大荒南经》称帝俊生三身之国,姚姓,而舜在古传说中为姚姓耳。”何光岳在《东夷源流史》中进一步说:“帝舜曾担任戎夏及东夷众多的部族大联盟的首领,这是鸟夷族的鼎盛时期。以至于商代时,把夋奉为天帝,常常向他祈祷。看来,夋的地位,在鸟夷中是极高的,故夋被当成极意,所以‘殷人禘舜而祖契’。”当夏后氏兴盛之时,帝舜的部落受到排斥和打击,便逐渐南迁,故有死葬苍梧山之阳,其子商均葬于阴之说。
与舜同时代,也以鸟为图腾的支系首领名为益,也称伯益。据《史记·秦本纪》称,益为秦民族的祖先。秦本是东夷民族迁居西土形成的,这在《秦本纪》中也做了明确的交代。据说益本人就是从天上降生的玄鸟,即燕子,故《汉书·地理志》说“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说伯益“综声于鸟语”,故能“佐舜调驯鸟兽”(《山西通志》),成为“上下草木鸟兽”(《史记》)之长。《元和姓纂》“鸟俗”条曰:“伯益仕尧,有养鸟兽之功,赐姓鸟洛(俗)氏。”以后的嬴氏诸姓,都是从燕子之名称演化而来。伯益的后裔,建立强大的秦国,商人和秦人都自认为玄鸟遗卵,远祖母吞而身孕,才有了自己的后代。商人的远祖契曾佐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商。契与伯益曾共仕禹,那么,他们是同以玄鸟为图腾的少昊氏的不同支系,这一点是比较确定的了。

在流传至今的华夏古帝中,有一个名叫高辛氏帝喾的古帝,《帝王世纪》说“帝喾击磬,凤凰舒翼而舞”,故他也是鸟夷的一个首领。喾同鹄,鹄即天鹅,可见帝喾的部落以白天鹅为图腾。
在《山海经》中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民族的记载,例如,《海外南经》说“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讙头国在其南,共为人人面有翼,鸟喙”。《大荒南经》也说“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见图1)。这些羽民国、卵民国、讙头国,不管是在黄河以南还是长江以南,多半都在当时中国的南方,故载在海外之南或大荒之南。从方向和动物的名称来说,它们与四象中的南方朱雀都是相对应的。
蛮人是中国古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群体,后来被羌戎、东夷等部落联盟击败,南迁于长江中游地区。故被称为南蛮。以后大多数蛮人加入华夏集团成为汉人,少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成为南方的少数民族。早在远古时,在蛮人部落中就有驩头、丹朱、祝融、楚人等加入,成分十分复杂,故有九夷十蛮之说。逐渐形成所谓三苗、九黎、獠集团等。由于成分复杂,其图腾信仰也很复杂,有鸟、蛇、虎、熊、犬等图腾。前已述及,由于颛顼、帝俊、驩头等少昊民族的加入,南蛮集团,尤其是在獠族系、巴族系和苗蛮族系中,鸟崇拜的现象仍然十分显著,这就是为什么在广大的南方地区崇尚鸟图腾的道理所在。
二、鸟夷民族的地域分布与朱雀星座的关系
根据以上介绍可知,鸟夷原本生存于河北、山东一带,随着夏人、周人势力的扩张,鸟夷的少昊族便被迫向南向西迁移,其中帝俊族人和驩头族人南迁,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大量的少昊族人移居于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以南,故河南的中部和南部、山东南部、安徽的北部和中部、江苏的北部等地就是先秦时以鸟为图腾的六国、英国、舒国、蓼国、郾子国、徐国、郯子国、江国、黄国及淮夷中诸东夷鸟图腾民族的生存地。

图2 羽民捉鱼图
引自《山海经图集》
据《秦本纪》记载,秦本伯益的后裔,故属于鸟夷的后代,他们以玄鸟即燕子为图腾。不过,与其他鸟夷分支被迫迁移不同,伯益的后裔西迁的原因有些特殊,是受到西周王室的封赏和重用所致,周人东迁之后,秦人得以在秦、雍这两块土地(即陕西和甘肃甘南)上生存繁育和发展。秦征服了巴蜀,又在四川中部和东部、云南、贵州西部的富饶地区进行了开发,所以这些地区也都属于秦人的地区,为古代雍州的一部分。伯益以鸟为图腾,伯益又是秦人的远祖,故从分野上来说秦应属南方朱雀。
当然,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巴、蜀、广汉“南贾滇、僰僮,西近邛、莋马旄牛”,武都“地杂氐羌”,除秦人开发之地以外,很多土地仍为西方氐、羌人所有。这便是《乙巳占》所述“故参为魏之次野者,属益州”的道理所在。其小注曰:“汉武帝改凉州为益州,非魏地也。益州地尽在秦楚次中,以魏为益州,未详其旨。”也就是说,早在秦汉时,星占家对于川黔滇的分野就有属秦即南方朱雀和属魏即西方白虎的两种不同意见。《晋书·天文志》则将益州之巴、蜀、越嶲、汉中等都归属魏即西方白虎分野。而归入南方朱雀分野的理由则是这些地区是秦国的领土。事实上,在云贵川地区,崇祀虎和鸟的民族都有分布,比如崇虎之氐羌系的民族分布在云贵川的西部,以鸟为图腾的巴蛮、濮獠等分布在东部。
西周灭亡之后,周王室实际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根据地,寄居于洛阳偃师一带狭小的地区,后又为秦国所灭,成为秦国领土的一部分,而这些地区,自古就是东夷西迁分布地之一。就偃师的地名即可知其为偃人即以燕子为图腾的少昊族后裔的分布地。故春秋战国时的周地实属南方朱雀之分野。
楚以江汉之地起家,以后向东向南扩张,占据了西起汉水、东至大海、南至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楚为少昊氏重黎祝融的后裔,是帝俊、驩头后裔的分布地。故楚为南方朱雀之分野理所当然。
《淮南子·天文训》说:“东井、舆鬼,秦;柳、七星、张,周;冀、轸,楚。”黄道带南方朱雀七宿的恒星分野正是与鸟图腾崇拜的少昊族后裔的分布完全对应的。
三、唇亡齿寒的故事和以鸟星定季节的方法
《尧典》载分命羲和四子观测四方以定时节。这个四子就是四方之神,也就是二分二至之神。殷代有四方风,也有四方神,与观测定四季有关。楚帛书也载有分至四神。这些说法都是互相对应的。《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昭子问少昊氏为什么以鸟命官?郯子回答说:因为他是我的祖先,他的事我知道。从前,黄帝氏接位的时候,有云的吉兆,所以用云纪事,设置各部门长官,也都用云来命名;炎帝氏接位的时候,有火的吉兆,所以用火纪事,设置各部门长官,也都用火来命名;共工氏接位的时候,有水的吉兆,所以用水来纪事,设置各部门长官,也都用水来命名;太昊氏接位的时候,有龙的吉兆,所以用龙纪事,设置各部门长官也以龙来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挚继位的时候,正逢凤鸟来到的吉兆出现,所以就用鸟纪事,设置各部门长官也都用鸟命名:凤鸟氏就是历正;玄鸟氏是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赵氏是掌管夏至、冬至的官;青鸟氏是掌管立春、立夏的官;丹鸟氏是掌管立秋、立冬的官。(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又杜预《集解》曰:“凤鸟知天时,故以名历正之官。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青鸟,鸧鷃也,以立春鸣,立夏止。丹鸟,鷩雉也,以立秋来,立冬去,入大水为蜃。上四鸟皆历正之属官。”说的也是人们曾利用凤鸟、玄鸟、青鸟、丹鸟四种鸟来命名春夏秋冬四时之官。杜预的解释是根据四种鸟在二分二至时各有不同的出入鸣叫,用来作为物候。
上古文献用大火星定季节的记载较多,但用鹑火星定季节的比较少,就我们所见,仅《左传·襄公九年》一处。鲁襄公九年(前564年),晋悼公向士弱询问说:我听说,宋国发生火灾,由此就知道了有天道,这是为什么?士弱回答说:古代的火正(祭祀火星的时候)或者用心宿来陪祭,或者用柳宿来陪祭,因为火正运用它们来决定火出和内火的时间早晚。所以,柳宿为鹑火星次,心宿为大火星次。古代陶唐氏的火正阏伯居住在商丘,一方面以大火星作为自己的族星对它进行祭祀,另一方面又随时观测它的出没方位,用于纪时日。相土继承了他的事业,所以商人主祀大火,并用大火纪时。商人多次观察大火星所出现的变化,用以判断他们社会祸乱失败的预兆,这个预兆,一定是从火灾开始。(晋侯问于士弱曰:“吾闻之,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对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
这里所介绍的火正用以确定时节的方法,肯定是属于鸟夷的。那么,鸟夷用以确定时节,为什么有用大火星和用鹑火星两种不同的方法呢?原来,鸟夷原本就是从东夷中分出来的。东夷以大火星定时节,鸟夷继承了这一传统,故鸟夷祀大火。而同时又祀鸟星,并以鸟星定时节,是鸟夷从东夷中分出之后做出的发展。由于大多数荆楚人都是从东夷族分出的鸟夷,这就容易解释为什么东夷人祀大火,以大火星定季节的天文官称为火正,而荆楚民族的天文官也称为火正。楚人的天文官,既祀大火,又祀鹑火,称为火正,也就理所当然了。
孔颖达疏“咮为鹑火,心为大火”曰:“《月令》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鹑火星昏而在南方,于此之时,令民放火。咮星为火之候,故于十二次,咮为鹑火也。建戌之月,即《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九月,日体在房,房心相近,与日俱出俱没,伏在日下,不得出见,故令民内火,禁放火也。火官合配其人,盖多不知谁食于心,谁食于咮也。此传鹑火、大火共为出火之候。《周礼》之注,不言咮者,以咮非内火之候,故唯指大火,以解出内之文,故其言不及咮也。”
准确地说,《周礼》之注记载的内容并不完善,实际上,无论出火内火,大火星和鹑火星都是判断季节的标准。对三月出火而言,大火星为昏初见,鹑火为昏南中天。对九月内火而言,大火星偕日出没而不见,鹑火星则旦中。这是《左传》“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之正解,由于后世不传,上古以鹑火定季节的方法几乎完全失传了。
《左传·僖公五年》(前655年)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完结。晋国的野心不能满足,我们不能轻易引进外国军队。晋国的侵略行为一次就已经过分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不信,说:“晋国是我的宗族,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吴祖)太伯,(我祖)虞仲,都是太王古公的儿子,太伯没有跟随在侧,所以没有嗣位。虢仲虢叔为文王之父王季的儿子,并做过文王的卿士,功勋在于王室,(记录)藏在盟府。晋国既准备灭掉虢国,对虞国来说有什么可惜呢?再说,我们虞国能比晋献公的从祖桓叔、庄伯更加亲近吗?如果他们真的爱惜桓叔、庄伯,那么这两个家族又有什么罪过,要杀戮他们呢?不就是因为感到他们的力量太逼近的缘故吗?亲近的人由于受宠而逼近公室尚且被杀害,又何况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的祭品丰盛清洁,神灵必定保佑我。”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告,最后还是答应了晋国使者进兵借道的要求。宫之奇感到虞国没有希望了,就带领自己的族人出走避祸。
八月的一天,晋献公包围了虢国的上阳,问卜人偃说:“我能够成功吗?”卜偃回答说:“可以。”晋献又问:“什么时候?”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所以攻灭虢国的日子大约就在九月底十月初吧!丙子日的清晨,太阳运行到尾宿,月亮在天策星之时,这时鹑火星正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看来一定就是这个时候了。”
冬十二月初一,晋国灭亡了虢国,虢公逃亡到京城洛阳。晋军回到虞国,果然乘机袭击了虞国,灭亡了它。晋人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并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
虢国、虞国与东周同属三河地区,其居民大多是少昊氏的后裔,以大火星或鹑火星定季节。卜人偃引用的当地童谣中所说的灭虢之时为“龙尾伏辰,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说的是苍龙星座的尾部正位于日下蛰伏之时,为农历的九月前后,恰当周历的十一月,这时鹑火星黎明时位于南中天。农历九月鹑火旦中,这是以鸟星定季节的一个重要物候,也是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季节星象记录。
摘自《中国古代星空解码》
青海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