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山书舍记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 渭
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钜丽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①用值若干而有之。
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燐。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 乃 B. 则 C. 然 D. 因
22.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
B. 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畅游西施山所见之景。
C. 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
D. 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
23.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 渭
①西施山去(距离)县东可(大约)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更换改名)以今名(现今的名字为西施山),□(然:但是)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建造)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粗俗鄙陋),故令近大道。”
(表达方式:记叙)
则当其时,此地固钜(jù)丽(规模宏大而华丽)要津(水陆交通要道)耶?更(经历)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①用值若干而有之。
(交织的情感:历史变迁的感慨)
②山高不过数仞(rèn)(八尺或七尺),而丛灌疏篁(huáng),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数计算),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
(表达方式:描写)
余少时盖觞(shāng)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我虽因病不能前往饮酒,但还能够记起它来),率(大概)如此。
(交织的情感:喜爱、喜悦)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通达、大)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寂静貌)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等到)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诧异)于野火转燐(鬼火。燐同“磷”)。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过分的装饰;不正派的打扮)以朴,易优伎(jì)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至于如今以质朴取代了艳丽,以农桑生产取代了歌舞表演,专事农业而风俗淳厚,则有见识的人未始不会忘其可悲而为之一笑)。
(表达方式:议论)(交织的情感:纯朴的向往、田园生活的向往)
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通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tǎng)亦一解颐(yí)耶(或许也能为之一笑吧)?
(表达方式:抒情)(交织的情感:赞美之情)
【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C )。(1分)
A. 乃 B. 则 C. 然 D. 因
22.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 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
B. 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畅游西施山所见之景。
(见原文: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由此可推断其为记忆之景
C. 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
D. 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
23.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4分)
常考的几种语言风格:平淡朴素、含蓄隽永、清新自然、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3.(4分)第②段语言风格平易质朴(写“清新朴素”等亦可)。作者用清新简练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南方山村水墨图,山丘低矮,竹篁青翠,亭舍几间,荷菱数点,触目皆为田园流水。语言不事雕琢,却将西施山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表现得真切而有画面感,同时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此间山村之景和田园耕读生活的喜爱之情。
24.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4.(5分)本文记叙西施山的古今变迁,从歌宫舞馆,而今一朝寥落成为村庄,记叙、议论中透出作者一缕悼古的淡淡哀愁和时事易变的辗转思考;第②段描写西施山赏心悦目的山光水色和农田渔桑之景,蕴含着作者对山村美景的喜爱之情;第③段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感叹专心农桑本业,民俗淳厚,那么有识者也会忘悲微笑,由此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和平宁静的田园耕读生活的欣然与珍视。
评分说明:1点2分(包含表达方式和情感),给满5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