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你有焦虑症吗
长期被失眠困扰,整日里忧心忡忡,或担心这个,或担心那个。为了让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煎熬,会忙忙碌碌的不停歇,不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只是单纯的让自己动起来,那样心里舒坦些。更有甚者,叫做“工作狂”,那种整天沉迷于工作中,好让自己忘却了烦恼。如果有这些情况,长达六个月以上的话,应该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隐蔽性很强的精神疾病,他不容易被患者身边的人察觉,甚至不容易被患者本身察觉。当焦虑的程度是轻度或者是中度的时候,患者可能依旧保有较为完好的社会功能,很难知道那颗脆弱的内心是何等的备受煎熬。他可能:
1、 过度焦虑和担心一件或多件事情持续六个月以上。
2、 难以让焦虑和担心停止。
3、 坐立不安。紧张烦躁,容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激惹,肌肉紧张,睡眠紊乱。
4、 焦虑担心或相关躯体症状引起临床显著痛苦或重要功能损害。
长期处于焦虑症当中会对一个人的人生成就和社会福祉造成重大损害。
1、 焦虑症患者的吸烟率是普通人群的五点五倍。同理,酒精成瘾也高于普通人群。
2、 焦虑症患者的决策能力下降,对工作、婚姻产生一系列冲击。
3、 焦虑症会极大的影响男性患者的婚姻,导致同性恋和不婚的发生。
4、 对性功能有影响,女性会提升一年不孕的概率,男性导致性功能紊乱。
5、 导致失业,生活水平下降,同时增加社会负担。
6、 焦虑症会提升青少年患者的犯罪率。
7、 青少年焦虑症患者更容易通过自残的方式缓解内心煎熬。
8、 长期慢性焦虑症患者,喜欢通过规避刺激来保持内心稳定,长此以往,自己束缚住了自己的诸多行动。比如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减少了人际交往,广场焦虑症的患者减少了外出。
9、 焦虑症会引起抑郁症,也会导致思想扭曲,心理变态,妄想。焦虑症会提升自杀几率。
儿童急性焦虑症容易被家长疏忽,或者被家长察觉到了,没有引起重视。“孩子吓到了”仿佛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家长如不即时的排查刺激源,或环境上的,或心理上的,那么孩子将长期处于应激的状态中,精神处于紧张当中,导致多思多虑。这个情况持续到初中和高中,副作用将会愈发明显。学习成绩下降,人际紧张,休学,辍学。因为焦虑导致的人际紧张,更容易引起抑郁,导致自残自杀。如果焦虑症没有引起抑郁,而是转向了更严重的焦虑,会引起打架斗殴,怀疑和不遵守社会秩序,加入社会帮派,参与犯罪,相较于普通青少年更早的性行为。如果焦虑症状较为稳定,那么在工作以后,或者婚姻以后发作,影响那一时期的工作和生活。老话常说“小孩子哪里有腰”,“小孩子哪有什么烦恼”。实际情况往往是成年人的烦恼,多是“庸人自扰”,而“庸人自扰”思维习惯的形成,多是源自于童年时期。
焦虑症的源头,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遭受重大刺激没有得到家长的疏导,急性焦虑发作没有引起重视,导致了成年后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中,甚至有的患者从十五六岁开始直到三十多岁,才突然有那么一天意识到了自己患有焦虑症,接受治疗之后长叹一声“我那逝去的青春”。何出此言呢?首先是身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而后就会很遗憾的想到自己之前的生活,因为焦虑症错过了太多的美好,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凡事无绝对,也有一部分成年人的焦虑症来自于成年时期,而且更难以察觉。比如女性,长期生活在压抑的婚姻中。比如男性,长期感受到工作的压力。这些都会有损心理健康导致患有焦虑症。成年时期导致的焦虑症通常会以急性焦虑症发作,呼吸困难,濒死感,心脏狂跳,肠胃不舒服,胃痛。此类患者会跑遍医院的各个科室也查不出个所以然,这时候需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应该看看心理医生了。
慢性焦虑急性发作时期,有可能让情况变得更为糟糕。内心无比煎熬,反复的回忆思考某个事件,尤其是被害妄想充斥脑海的时候,会引起癔症发作,西方传统上称之为歇斯底里,现代医学称之为分离、转换性障碍。
从心理学上看,焦虑症一般只是表象,就像咳嗽的背后有可能是支气管炎,也有可能是肺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焦虑症患者同时患有某种人格障碍,少数患者可能患有双相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不考虑重型精神疾病的可能,在服药治疗焦虑症的同时,从心理上的自我调整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停药后极易复发。有些环境问题也不得不考虑在内,比方说生活在不和谐的社区,实在无法改变人际关系的班级,犯罪率高发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始终无法摆脱负面影响的话,如有可能,请换个环境。
焦虑症属于轻型精神疾病,即时接受治疗,预后较好。所以得了焦虑症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患有焦虑症并让焦虑症进一步恶化,可怕的是已经无法通过自我调整来改善却又拒绝服药。现代医学研究得知神经是可塑的,药物阻止焦虑症进一步发展并改善焦虑,心理上的自我调整和环境的改善来纠正认知,学习新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方式,长此以往,就可以做到根治焦虑。所以抗焦虑药物应该服用一年以上,同时努力纠正认知和行为方式,改善生活环境。如果在病情转好就着急停药,那么很有可能导致焦虑症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不仅仅是那些痊愈多年不复发的人,其实无论年龄与否,每个人都应该谨慎的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原因也是一样的,神经是可塑的。加以维护,大脑会越来越好,予以忽视,大脑会越来越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