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知识体系开始到信息吸收结束

2023-06-08 19:20 作者:宇恒君S  | 我要投稿

         知识体系和结构是人类为了整理和掌握知识而使用的工具,人们使用它们是为了掌握大量信息。掌握信息的量和程度取决于人们的目的。人的目的来自于人的生活实践。实践的需要规定了人对信息的需要。
        信息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在书籍中、电脑中甚至人脑中,虽然有零散的细节,但主体必然是结构化的,否则人就无法把握它们。世界上成功结构化的知识信息总量是极多的,对个人来说接近于无限,个人要全部掌握无可能也无意义,重点在于人本身的生活需要和兴趣所在。一个健康的大脑会有强烈的学习欲,这是它对信息的渴望,正如强健的肌肉有用力欲一样。不可忽视和浪费大脑的学习欲。
         跟据生活实践掌握初始信息。针对不同的实践,设定一个适当的信息量,而后又设定适当的熟练度目标。一定量的牢固记忆和一定的熟练度会成为理解的基础,理解是思考的起点,当理解和思考开始出现后,就可以以投入的时间来划分信息量了。
        意识中的任何东西,对应着大脑中的一个兴奋区。大脑的兴奋发生在结构上是相连的可兴奋区上。大脑相连的可兴奋区,并不是任何两点间都直接相连的,而是有着特定的连接方式,两两相连居多,所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正是因为对应着情和思人的兴奋区连接着对应着景和物的兴奋区,通过睹,也即眼睛看,通过视觉路径为大脑注入兴奋,调动了景和物的大脑结构,从而调动了情和思人的兴奋区,于是意识中才出现了主观的情感体验以及主观的思念人的体验。
       建立在最基础的两两相连的兴奋传递结构上的大脑,会根据兴奋而在内部出现主观识,但意识流转并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根据大脑结构的。根据大脑结构,从一个兴奋结构流转到另一个兴奋结构,是大脑的常规运行方式,一旦大脑将两个本不相连的结构连接在一起,在意识中就会产生新的理解,此时正是学习在发生的时候。
        最初的学习,必然是由感观直接建立的。看的兴奋久了形成视觉兴奋结构,听得久了形成听觉结构,这是绝大多数忍最初的大脑结构来源。但如果一个人耳聋目盲但大脑健康,他能否建立大脑兴奋结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已有先例。罗曼罗兰正是以触觉来建立他的最初的兴奋结构的。
        由于大脑中兴奋区结构上依次相连的特性,人意识中主观思想也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流转的,这就必然有一定的路径。可以暂时将意识中的其他部分忽略,单取其中的思维。人的思维流转必然有起点。而根据大脑兴奋原理,能引起他注意的东西才会让大脑兴奋,从而成为思维的起点,因此他的注意是很重要的。能引起他注意的一切事物只有一个来源:他的生活实践。
         他生活实践中相对固定的东西会成为他每一天早上起床注意的第一批事物,而后他的思维会根据固定的路径流转到固定的区域,他会产生特定的意志,进行特定的实践。这就是所谓“日常习惯”的大脑原理。
         在他的生活实践中每当遇到一个相似的,触发性的场景,他的大脑中会产生对应的路径,根据那个路径回有短链意志组出现,这就是所谓“技能”的大脑原理。坐上自行车、拿起筷子、看到朋友等等,都会触发他对应的短链兴奋区,产生对应的意志,进而推动他进行新的实践。
        如果一个人只有短链兴奋而无长链兴奋,他就只能根据不同的场景做出应对而不能主动进行什么实践,这样的人只是他生活的下属。他的肚子、他的生殖器、他的父母、他的上司等等会成为指挥他的刺激源,因为他无法产生属于他自己的长链兴奋。
所谓长链兴奋,是超越刺激反应模式的更高级的大脑兴奋传递模式。由一点出发,传递到另一点,再传递到另一点,进行巡游式的兴奋传递,在不同的传递方式中产生大量新的兴奋组合,识别出其中有效的,作为新的结构固定下来。这个大脑过程在意识中即表现为思考,很准确得说是深思。
        深思是智慧的源泉。具体的原理是,大脑在某些领域进行巡游式的思考时,会建立起一条又一条的兴奋链,产生一个又一个固定兴奋点(所谓结论),在这样的造链过程中,会无法预料得触碰到短链兴奋区。在深思的触及下,平时只能靠生活实践中特定场景唤醒的短链兴奋区,被连接到了深思结构上。每一个短链结构,都有着对应的隐藏可兴奋区,那里存储着特定的记忆。深思触及一个短链兴奋区后,就可以唤醒平日无法被触及的记忆。隐藏记忆区被兴奋注入后,就会成为可回忆内容。每一个可回忆内容都是新思考的来源。思考越充分,认识越深入,在思考中逐渐产生的符合实际的具有真理性的结论越多,人就表现得更有智慧。
        深思也是意志的来源。人的意志是人思维中结论的下一阶段。无论是根据毛泽东的实践论(理论的下一阶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还是托尔斯泰的只言片语(只要我把一件事真正想清楚,我就会立刻很想去做),都可以说明一件事,就是意志来源于充分的思考。犹犹豫豫是因为认识不清,不知所措也是因为认识不清,人的决断力来自于迅捷准确的认识。
        按照大脑兴奋区理论来解释,随着深思建链的过程越发深入,在某一特定区域下,思维链会覆盖到全部的记忆区。一个人如果就某一主题进行充分实践,他就会产生围绕该实践的方方面面的充分短链可兴奋区,他的深思覆盖全部短链可兴奋区后,就会解锁对应该区的几乎全部记忆,同时也将这些兴奋区对应的零碎的“短链意志”整合成一个主题意志组。
        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零碎的认识会铺就一张认识网,零碎兴奋区连接成整体,成为了某种“背景”,在这种背景下,该实践主题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这就像摸象的几个盲人,一寸一寸摸完了整头大象,大象就成了耳朵鼻子腿和身体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必然不是凭空来的,它只能是生活实践中特定部分的组合。下围棋、下象棋、下五子棋整合成下棋,跑步、打球、游泳整合成运动。实践从单一元素拼接成整体后,便产生了新的实践。人为了新的实践,必然会产生新的意志。人的意志是高度凝练压缩的意识,里面封装整合了许多结论和感受等等,而深思正是改变其内部结构的东西。
         一个人意志出了问题,表明他的思想出了问题,他的思想出了问题,表明他的实践出了问题,他的实践出了问题,表明了他的意志出了问题。根据辩证法解释:他的存在方式出了问题。
        好的存在方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人身上。大到伟人小到好领导好父母,再小到好邻居好同学等等。人民群众认可了一个人就是认可了他的存在方式,而他的存在方式中就潜藏着真理。向受到人民群众真正认可的人学习,是永远不会错的真理。人类历史上如繁星般的杰出人物,都是绝佳的学习对象。
         仅仅是默念那些人的名字并不会学到什么,要主动靠近他们就要主动靠近他们的实践。学毛泽东就要读他的书,学贝多芬就要听他的音乐,总之,与那些人相关的信息被存储在一定的媒介中。这就回到了思考的起点:为什么要获取信息,获取什么信息,究竟要获取多少信息,获取到什么程度?
          最终的结论是:为了更好的存在,要获取来源于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杰出人物的信息,要一直获取这些信息,要把它们融合到自己身上,成为自己。

从知识体系开始到信息吸收结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