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11.1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第一节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资本主义社会在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
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或战争的剧烈破坏一样,突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中。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甚至被成批地毁掉;企业开工时间缩短,生产猛烈下降;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工厂、商店和银行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有所不同,但一般说来,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危机的最一般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商品的生产过剩。危机时期的各种现象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生产过剩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
这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以前一切时代的人们所从来不曾经历过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由于战争、天灾或瘟疫等原因,也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使生产陷于瘫痪,造成社会生产的危机。但是,作为这种危机的特征的现象并不是生产的过剩,而是生产的严重不足,因而,它同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
那么,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1]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种危机给资本主义生产和各阶级的状况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呢?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可怕的社会灾难呢?下面,我们就来说明这些问题。
先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说起。
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也就是商品卖不出去。我们在前面分析货币的职能时曾经说过,商品买卖脱节的可能性,远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出现以后就产生了。在商品流通的条件下,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行动,这时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接着实行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这种在商品的形态变化中所包含的危机的可能性,是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危机的第二种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引起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因此在商品生产者之间,便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务连锁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某一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影响到其他一些生产者也不能支付,从而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危机毕竟只是一种可能性,它并没有变成现实性,即没有成为社会范围的生产过剩。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生产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商品买卖的脱节和支付连锁关系的破坏,虽然对某些商品生产者会发生较大的影响,但不致于牵动整个社会经济。第二,在商品生产的领域内,小商品生产者之间虽然有着各种经济联系,但由于各个地方市场彼此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中,因而这种联系毕竟不是很广泛的,一般来说,它是被限制在比较狭小的范围以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个地方发生了买和卖的脱节或者支付方面的困难,对商品经济本身的影响显然是很有限的。第三,小商品生产者通常是为自己所熟悉的本地市场或者固定的买主进行生产,因而供求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