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4.72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7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的分离和对立,是从奴隶制形成过程中开始的。由于奴隶劳动的大量应用,社会剩余产品的显著增加,有些奴隶主便可以专门管理国家事务,或者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活动。从此就产生了脱离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这种对立也就是阶级对立。它使劳动者终身从事体力劳动并不得不受剥削者的统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机构、科学文化和技术知识完全为资产阶级所垄断和控制。因此,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不但不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反而强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加深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都力图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巩固起来,胡说这种对立是天然合理和永世长存的。我国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孔丘,为了“克己复礼”,复辟奴隶制度,极力鼓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2]。孔丘的继承者孟轲也叫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3],“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4]。[-]之流继承孔孟之道,大肆鼓吹“读书做官”,“智育第一”和“天才史观”,归根到底,是为了反对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使劳动人民永远做他们的牛马。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才能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了这个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国家的主人。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胜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经济基础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正在改造之中,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正在茁壮成长。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因此在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间题上,还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同时,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重大差别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只有积极创造条件,才能逐步缩小和最后消灭这种差别。
教员关于“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以及一九六六年提出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五·七”指示,为逐步缩小和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指出了根本途径。实现这个任务是一场极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以来,各族人民广泛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领导机构的老中青三结合、[-]、教育革命、广大干部和工农兵学商坚持五七道路、赤脚医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农兵理论队伍、亿万人民共同研究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等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使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缩小我国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注:
[1] 《论语·阳货》。
[2] 《论语·泰伯》。
[3] 《孟子·滕文公上》。
[4] 《孟子·滕文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