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中,唐高祖李渊宠妃宇文昭仪支持谁?
宇文昭仪在初唐后宫中确实是一个既重要又特殊的存在。在唐高祖李渊在位时,她曾是距离皇后之位最近的人,并一直深得李渊宠爱。
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也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存在,她利用自己职业编辑的身份,在每个平台上注册大量帐号,不厌其烦的复制粘贴同样的文案。是谁大家都知道。
在一年前,这位网友在ZH上再次发表神论:
对此,史书中并没有任何的明确记载宇文昭仪对这场争斗究竟是什么态度。不过,结合之前对李元嘉在贞观一朝的待遇分析:李元嘉才名远播却不及李元轨更受李世民与大臣的重视,宇文太妃病危后李元嘉却得不到允许回京探病,宇文氏在武德年间的倾向如何,已经【隐隐呼之欲出】了。
【】中为病句。
这位网友判断宇文昭仪偏向李建成的理由:
1.李世民更重视李元轨;
2李元嘉在宇文昭仪病重时未能回京探病。
让我们从史料原文来看:
李元轨:
少多才艺,高祖甚奇之。
李元嘉:
元嘉以母宠故,特为帝爱,后出诸子无及者。
史书记载的很明显了,在李渊的时代,李元嘉就是子凭母贵,而不是靠才华,李元轨反而是靠真本事得势的
魏征看好李元轨:
《旧唐书》:贞观初,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徵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上曰:"朕亦器之,卿以为前代谁比?"征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间、平也。"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娶征女焉。
李元轨的确有真才实学,李世民早就看上了他,魏征也力捧元轨,真心附和李世民,并与李元轨结为翁婿。然而李元嘉也并非没有重臣支持,其王妃清河房氏,便是房玄龄之女。
李世民对李元轨的态度:
从太宗游猎,遇群兽,命元轨射之,矢不虚发,太宗抚其背曰:"汝武艺过人,怅今无所施耳。当天下未定,我得汝岂不美乎!"
李世民喜爱元轨,和李元轨自身能力有关,李元轨的生母张美人在其中的作用很大吗?恐怕没有。
李元嘉偏爱的是音韵之事,这比起游猎武艺来,李世民就不太感兴趣了。
因此,李世民对元轨、元嘉之间的偏爱,与个人能力相关,生母作用不大。
到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李世民不命元轨回京探望宇文昭仪呢?
这就更简单了,宇文昭仪去世时已有44岁,在唐代算是老人了,况且病痛之事,当时的医疗条件哪里控制得住?藩王之国,哪里就这么方便回京了?
再看李世民对宇文昭仪丧仪的态度:
以其月乙丑,遣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黎阳侯于志宁持节册令曰:惟尔太安宫故昭仪宇文氏,胄华轩冕,德茂苹蘩,昭宣图史,肃供椒掖。载诞令胤,为国维城。奄随运往,情深震悼。锡以徽号,抑惟旧章。是用赠尔徐王国太妃。魂而有灵,嘉兹宠命。
……以其年十二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葬于雍州长安县福阳郷高阳之原。
当月遣使追赠,停灵六个月再葬,对比挂了五日就葬的杨婵等妃嫔,的确够体面了。如果李世民真的不重视,大可以什么都不做,何必多此一举?
那么,宇文昭仪在唐初宫廷储位之争中,她究竟是支持谁呢?
最有可能的,是谁也不支持。
宇文昭仪为避免卷入宫斗,连皇后之位都可以辞掉,为什么要再卷进去?
同时支持李建成的万贵妃等人,可是被直接记载在史书上。而尹德妃等人,更是被直接指控与李建成有染。若宇文昭仪真的支持李建成,她在史书上自然不会留下什么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