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舰队计划·三〉中速战列舰:陆奥变体与加贺(A123~A127)
八八舰队主力舰略年表
1917年
1月11日
在大臣室会议上提出A123、A124、A124'三案
3月31日
山城竣工
6月12日
提出采用倾斜主装的陆奥变体(A125),搭载10门主炮。但是因为完成日期等原因而搁置
7月14日
八四舰队完成预算成立
7月31日
横须贺海军工厂陆奥建造训令
8月
平贺让开始新的高速战列舰研究,是为天城前身
8月28日
长门在吴海军工厂开工
1918年
2月19日
在大臣室会议上提案了战列舰加贺的4个方案(A126、A126A、A126B、A126C)
3月16日
八六舰队完成预算成立
3月27日
在大臣室会议上决定采用A127方案。采用倾斜主装,实现搭载10门主炮
6月1日
陆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

一、回归中速
前言
加贺型最初的8个试行方案(A115~A122)是平贺让来到技术本部后,大约5个月的时间完成的。这些试行方案的共同之处为航速均在30~32节。作为高速战列舰,速度被优先考虑。防御基本上以长门型为准,通过采用倾斜主装并取消上装省下来的重量足以用来强化动力系统。在兵装方面,后4个方案从长门的8炮强化为10炮并保持前4个方案的航速,但由于舰型过大、大出力主机制造困难而难以实现。
各方案在军令部及用兵方面都进行了讨论了,但未能使两者满意。另外,这时日德兰海战的战训更加明确,以及兵装的进步,对新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要求也被都改变了,技术本部不得不根据要求进行设计的变更。
虽然两个舰种的设计都很急,但技术本部能应对的工作量比较有限,于是根据海军上层的指令,优先对作为决战兵力核心的战列舰进行设计。再加上,军令部方面为了提高必要的性能,促进了舰型大型化。但是从预算问题和数量的观点来看,如果可能的话,舰型尽量小型化以抑制建造费用。实际上,在计划长门型时,加藤友三郎海相就曾写过“不能再小点吗?”。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新的中速战列舰:A123~A124'。
第三次大臣室会议
第二次大臣室会议2周后的1917年1月11日,也就是在新年伊始的时候,在第三次大臣室会议上提出了A123、A124、A124'这3个方案。据推测,这3个方案在之前的4个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基本已经完成。
与之前的8个方案不同,这3个方案的设计与现实中的长门型设计类似。最主要的是,将航速控制在和长门型差不多的27节,船型也从目前的平甲板型变成了和长门型相同的长艏楼型。
3个方案的排水量相较长门型增加了3000~5000吨。这3个增加2门主炮的5炮塔舰设计和前面的高速战列舰相比,是更加合理的,建造上也不会出现问题。这些方案和之前方案的兵装是相同的,但是航速却下降到了27节。可能在当时的研究中,如果通过机动性优越在战术上占优势,最低需要四节的速度差。而从当时的情报得知,美国的南达科他级(BB-49)航速为23节,因此新战列舰航速定在27节比较合适。除此之外,这和长门型的26.5节也基本一致,可以组成战队。随着航速的降低,动力段也可以得到缩小,相应的舰型也被小型化了。
以长门的成绩为例,当时的测量方法中,满载以及战斗状态下的最高航速与轻荷状态下的公试时相比通常会下降1节或更多。


A123
基本参数:水线长227米,垂线间长213.36米,水线宽29.57米,水线下最宽处31.62米,型深17.14米,吃水9.14米,排水量36600吨。
兵装:三年式45倍41cm炮10门,三年式50倍14cm炮20门,四一式8cm高炮4门,53.3cm水上鱼雷发射管4具。
动力:90000马力,航速27节,最大载油3500吨,载煤1700吨。
装甲:
垂直防护:229mmVC/25°主装,高3.66米(水下0.91米),水线下有0.91米高的152-102mm/45°递减的次装甲带防御水中弹(主装与次装延伸至水下1.83米),前部横向隔壁为305-356mmVC,后部为76-305mmVC或VNC
水平防护:露天甲板25~25+13mmHT,上甲板76mmHT,动力舱防护甲板倾斜部51mmHT,水平部25mmHT。弹药库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HT,水平部51mmHT。艏艉平甲51-76mmHT(艉部穹甲76mmVNC+25mmHT)
水下防护:防雷隔壁76mmHT
兵装防护:炮座305mmVC,鱼雷室25-38mmHT,炮廓隔壁19mmHT
其它防护:司令塔侧壁305-356mmVC,顶部152mmVC,底部76mmVNC,通信管178mmVC。鱼雷指挥塔89mmVC。
烟道防护:露天甲板下前后152mmVC/45°,两侧152-178mmVC/45°。露天甲板上两侧垂直229mmVC,前后为垂直178mmVC。
重量分配:
舰体11200吨
舷装1560吨
防护10715吨
①装甲5731吨:主装1700吨,水下次装208吨,炮座2296吨,横向隔壁366吨,司令塔228吨,烟道873吨,固定装甲的螺栓60吨
②装甲背板55吨
③防御板材4929吨:1700吨VNC,3299吨HT
各类装备1170吨
兵装6555吨
①主炮4423.5吨:火炮及炮塔4220吨,液压马达79.5吨,各类液体80吨,各类管道44吨
②副炮321.6吨:火炮及配件285.4吨,扬弹机24.4吨,各类齿轮11.8吨
③高炮19.4吨
④轻武器5.2吨
⑤教练设备(外膛炮等)19.3吨
⑥各类包装92.6吨
⑦保险丝0.3吨
⑧备弹1183.7吨:主炮每门90发1045.4吨,副炮每门120发114.8吨,高炮16.6吨,轻武器6.9吨
⑨鱼雷设备73.2吨
⑩电气设备415.66吨
动力系统4400吨
燃料1000吨

相较于A122,A123保留了A122的防护和火力。改动在于将动力从157000马力降到90000马力,航速从32节降低到27节,减小了近7000吨排水量,舰体尺寸更是大大缩小到长门和A115之间。
另外,A123也是这个系列唯一采用倾斜主装的方案。

A124
基本参数:水线长227米,垂线间长213.36米,舰宽30.48米,型深15.7米,吃水9.14米,排水量37200吨。
兵装:同A119
动力:91000马力,航速27节,最大载油3500吨,载煤1700吨。
装甲:
垂直防护:305mmVC主装,2.74米高(水下0.76米),76~152mmVC主装延伸部,0.76米高,229mmVC上装。254-330mmVC前部防御横壁,后部76-254mmVC。
水平防护:露天甲板25~25+13mmHT,上甲板为70mmHT,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HT,水平部弹药库段51mmHT,动力舱段25mmHT。艏艉平甲76mmHT(艉部穹甲51mmVNC+51mmHT)。
水下防护:4层式防雷隔舱,防雷隔壁上部为76mmHT,双重底处51mmHT
兵装防护:主炮塔正面305mmVC,侧面229-178mmVC,后面190mmVC,顶面152-127mmVC,底面102mmVC,炮座305-229mmVC。副炮炮盾38mmHT,炮位隔壁19mmHT。
其余防护:司令塔四周254-356mmVC,顶面178mmVC,底面76mmVC,舵机室侧面19mmHT,烟道25mmHT。

A124'(A124改)
相较于A124,A124'强化了烟道防护,排水量增大到38800吨。为了维持27节航速,出力增加到94000马力。
重量分配:
舰体、舷装:13520吨
装甲:11928吨
兵装:6552吨
动力:4600吨
燃料:1000吨
各类装备:1200吨
A124和A124'恢复了与长门相同的装甲配置而没有采用倾斜装甲。具体的原因不明,不过,有可能是用兵方面怀疑作为新技术的倾斜主装的效果,或者在同样的主装高度情况下相较于垂直主装,倾斜主装所需要的装甲的高度更大。

结果,1917年2月大臣室会议用的资料:目前完成的14吋炮搭载、建造中以及计划中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舰型略图中,主要观点认为A124'总体更为优良,因此继长门型之后的新计划战列舰将采用了A124'的设计。

二、陆奥变体
1917年4月,平贺晋升为造船大监(大佐)。在前半年,自1月提出前3个方案以来就没有提出新方案,但在6月12日,就建造训令的长门型2号舰,提出了采用新舰型的意见。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陆奥变体。
随着日德兰海战战训的影响,促进了各国改设计的进程。在第8号战列舰(后来的陆奥)开工前,军令部和用兵方面都提出了采用新设计的希望。用兵方面希望增加一座炮塔,达到10门主炮,并尽可能对防护进行强化。
因此,陆奥变体的设计意图在于增加一座炮塔与强化防护,并维持长门的排水量和航速。
作为造船大监的平贺让一时放下新计划战列舰的设计,开始着手第8号战列舰的改设计。

A125
基本参数:全长215.8米,垂线间长201.35米,水线下最宽处31.4米,水线宽31米,水线上最宽处32.77米,型深14.55米,吃水8.99米,排水量33800吨。
兵装:三年式45倍41cm炮10门,三年式50倍14cm炮16门,四一式8cm高角炮4门,53.3cm水下鱼雷发射管4具。
动力:80000马力,航速26.5节,最大载油3400吨,载煤1600吨。
装甲:
垂直防护:305mmVC/25°主装,4.45米高(水下1.68米),主装下沿的76mm水平装甲抵挡浅入水的炮弹,前部横向隔壁为305-356mmVC,后部为76-305mmVC或VNC
水平防护:露天甲板25~25+13mmHT,上甲板70mmHT,动力舱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HT,水平部25mmHT。弹药库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HT,水平部51mmHT。艏艉平甲76mmHT(艉部穹甲76mmVNC+25mmHT)。
水下防护:4层式防雷隔舱,防雷隔壁为76mmHT双重底处51mm
兵装防护:主炮塔正面305mmVC,侧面229-178mmVC,后面190mmVC,顶面152-127mmVC,底面102mmVC,炮座305-229mmVC。副炮炮盾38mmHT,炮位隔壁19mmHT。
其余防护:司令塔四周254-356mmVC,顶面178mmVC,底面76mmVC,舵机室侧面19mmHT,烟道25mmHT。
针对A125,平贺让在『新計画戦艦ト長門トノ相違』 中写到:
经过动力系统的重量及空间的极大的减少与船型的变更,提出以下的修正方案。
(一)排水量变更。因此,所述内容的差异多少可能会增加造价,但恐怕不能控制在一百万日元以内,占建造费总额比之十分之一左右。
(二)增加一座双联装三年式14吋炮塔(41cm炮),即主炮数增加了二成。这样必定会导致射角变差,因此炮塔的高度需要增加。
(三)减少4门5.5吋炮(三年式14cm炮),炮位升高。
防御驱逐舰的5.5吋炮大致能和6吋炮匹敌,将采用与金刚和扶桑型总数相同的16门副炮。这些副炮将选择布置在高处(桥楼甲板)以避免波浪的影响。
(四)采用倾斜式主装,厚度为12吋(305mm)。
过去在龟之首的实验的结果推定,用三年帽(三年式被帽穿甲弹)直击此装甲,16吋炮弹大约在一万五六千米处能击穿,而14吋炮弹在八九千米。如果在实战中相当考虑左右倾斜,可以更加强力。
以通常的20吋垂直装甲为目标,尚难以取得同样的结果。(而单纯从重量上来讲这个计划的主装重量和13吋垂直主装相当)
而对于在本装甲表面炸裂的金属弹片,装甲下端还设置有3吋的水平防御来减弱余威,以此作为船体的防护措施。另一方面,考虑到炮弹落角,事实上侧舷装甲增加一至二呎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主要侧舷防御远远超过了长门。不过需要除采用去倾斜式主装带来的船体倾斜和干舷减少的不良影响。
(五)船型变更。
(イ)考虑到核心区的长度减少,防御的重量减轻,现在船渠的宽度所限的水线下的长宽。因此,机关室的长度减少了很多。
(ロ)限定核心区水线下的船体形状为方形,保证外板和水雷防御隔壁的距离到船底为止十呎(3048mm)左右。
(ハ)倾斜式主装外侧用木料填充并设置水密区,以控制战斗中水线处的损伤、船体倾斜以及干舷减少的不良影响。
根据动力系统的大进步进行船形的变更,以同一排水量,百万日元以内的增加额恐怕只能实现四分之一攻击力的增加,防御力可以期待提升,和排水量42000吨,12门16吋炮,航速二十四五节的美国战列舰(南达科他)比起来或许有些逊色。

陆奥变体恢复了A115~A123的倾斜主装与水下防雷突出部。相比长门,A125削除了上装,以总高4.45米倾斜25°的305mmVC主装替代了长门总高5.18米的垂直229-305-152-76mmVC侧舷防护体系,防御水平得到大大提升,而防水隔壁维持长门的水平。另有部分区段的水平装甲相较于长门有所增加,但总重上与长门持平。
在1917年初,日本新一代动力系统完成设计,功重比和功率密度都远远超出现有设备。在相同出力下,A125为8座大型锅炉与4座小型锅炉,相较于长门减少了12座锅炉。


A125的动力系统重3200吨,而长门的则达到4100吨。随着锅炉的减少,烟囱也减少为一根,布置在后桅的前部。A125的燃料搭载量和长门相同,因此续航能力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新技术水平的动力系统也成为了日本下一阶段主力舰设计的基础。

新的动力系统所省下来的空间与重量正好足以用来增加一座炮塔。不过由此带来的桥楼甲板的缩短也使副炮数从20门减少到16门。鱼雷兵装方面以长门为准。
重量分配:
舰体、舷装:11637吨(+111吨)
各类装备:1010吨(0)
武备:6340吨(+733吨)
动力:3200吨(-900吨)
装甲(VC和VNC):5087吨(+260吨)
装甲背板:55吨(-10吨)
防御板材(HT):5471吨(-194吨)
燃料:1000吨(0)
虽然A125以长门排水量实现了大的提升,但是军令部及用兵方面却因不支持这一提案而不予采用。

理由是,在这个时候采用新设计会导致陆奥的完成时间延迟,这一点令人担忧。而且采用了新型锅炉等新的设备,所以到底能否实现平贺造船官所说的排水量和建造费,难以确定。
平贺造船官评价不采用是“不可理解"的,但比起当时正在研究中的加贺型,在小型舰艇上实现大6000吨的加贺型的性能,也可以说是比较勉强的。因此军令部认为平贺让的计算是不合理的。
另外,军令部和用兵方面,为了提高继战能力,希望增加主炮弹的搭载量。而A125方案,为了使排水量和全长与长门相同,减少主炮弹的搭载数(常备80,战时100发)企图以此压缩弹药库空间等,是不采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平贺造船官似乎无法接受不采用A125方案。在决定不采用一周后的6月21日,向上司山本总监提交了文件,里面提到即使采用了新设计,与现有的陆奥建造计划相比也只需延迟一点点时间。但是,采用旧设计的决定没有被改变。7月31日,发出了长门型2号舰陆奥的建造训令。

虽然没有采用A125,但军令部和用兵方面似乎还是不愿意放弃在长门的船体上装10炮的设计。之后讨论在长门的船体上分别搭载了2座三联装炮塔和2座双联装炮塔的10炮舰。关于这个计划,造船方面没有相应的史料,但是在炮术学校等的史料中,可以确定这个时期决定采用三联装炮塔的设想是实际存在的,所以军令部等讨论过这样的军舰。

但是在讨论中,各方面怀疑新形式的主炮塔的开发和制造能否在陆奥竣工之前完成。用兵方面表示,因为和长门组成了战队,希望陆奥最终决定作为长门同型舰建造。
就这样,陆奥以A114方案开始建造。

三、加贺原案的登场
在决定A124'作为新计划战列舰方案后,军令部和用兵方面自认为这款设计优越,十分满足。然而,随着英美军舰设计资料的出现,对日本技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决定再次修改设计。
军令部在进行改装设计时,希望飞跃性地强化装甲。附带要求是航速与长门一致,并将排水量控制在4万吨以内。
其理由是,英国正在建造的胡德和其改型的试行方案中,配备了更厚的倾斜主装,美国战舰也拥有比A124'更为厚重的装甲。日本不希望新计划战列舰防御低下,而是拥有对抗这些主力舰的能力。

1918年2月16日,平贺让提出A126、A126a~c共4个试案。相较于A124的主装,这些试案的厚度有所减少。不过由于采用倾斜主装的设计,实际防护效果得到了提升。除此之外,还对水平防护和烟道防护进行了强化。
A126是加贺的正式设计开端,在这里平贺让再一次对主力舰的整体布局进行了研究,并由此衍生出了A126(39300吨),A126a(39900吨),A126b(39600吨),A126c(39600吨)四个方案,四个方案的基本参数,装甲布置,火力均大体一致,核心舱长度均为432'(131.67米)。
为了保持和长门相同的航速,出力达到88000~91000马力不等。

兵装方面,延续了5炮塔的设计,不过对布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副炮也是标准的20门。除此之外,在A126上日本首次引入了61cm鱼雷发射管。

A126
排水量:39300吨
动力:88000马力26.5节
兵装:三年式45倍41cm炮10门,三年式50倍14cm炮20门,四一式8cm高角炮4门,61cm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
垂直防护:主装为292mmVC/17.5°,主装全高5.45米(水线下1.83米),取消了水下次装,前部横向隔壁为178-292mmVC,后部为102-292mmVC或VNC。
水平防护:露天甲板25~25+13mmHT,上甲板64mmVNC+38mmHT,动力舱防护甲板倾斜部38mmHT+38mmVNC,水平部44.5mmHT。弹药库防护甲板倾斜部38mmHT+38mmVNC,水平部38mmHT+32mmVNC。艏艉平甲70mmHT~70mmHT+51mmVNC(艉部穹甲51mmHT+76mmVNC~70mmHT+76mmVNC)。
水下防护:防雷隔壁76mmHT(双重底处51mmHT)。
兵装防护:炮座305mmVC,鱼雷室25-38mmHT,炮廓隔壁19mmHT 。
其它防护:司令塔侧壁254-356mmVC,顶部782mmVC,底部76mmVNC,通信管178mmVC。烟道127-203mmVC。
重量分配:
舰体、舷装:12705吨
防护:14213吨
装甲8941吨(6020吨VC+2921吨VNC),背板45吨,螺栓70吨,防御板材(HT)5157吨
兵装:6772吨
火炮6114吨,鱼雷252吨,电器设备406吨
动力:3500吨
燃料:1000吨
各类装备:1110吨
舰体内部件(内饰等)605吨,食品和水等补给品505吨。
利用新的动力系统,A126在排水量和尺寸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完善了防护。考虑到水线过窄引起复原力不足的问题,A126上最终放弃自A115起的25°倾斜主装,减小至17.5°。相较于长门,主装减少0.5吋,为11.5吋(292mm),但防护效果得到了提升。
292mm/17.5°主装防护效果:
41cm炮:16km等效432mm
36cm炮:13km等效399mm
另外,随着上装的削除,A126有机会扩大主装的覆盖范围。
A126还大幅度加强了水平防护,将上甲板和下甲板的总厚从自长门起就未做大改变的动力舱89~95mm,弹药库102~127mm加强至动力舱146mm,弹药库172mm。中甲板的防御甲板增加了25.4mm,达到102mm厚。核心区前后的防御甲板也比长门型增加了25.4mm左右,整体强化了水平防御。A126的水平装甲采用了大量VNC装甲,实际水平防御能力大幅提高。

A126a
排水量:39900吨
动力:91000马力,航速26.5节
兵装:同A126
装甲:同A126
重量分配:
舰体、舷装:12904吨
防护:14479吨
装甲9163吨(6202吨VC+2921吨VNC),背板45吨,螺栓70吨,防御板材(HT)5201吨
兵装:6772吨
其中火炮6114吨,鱼雷252吨,电器设备406吨
动力:3620吨
燃料:1000吨
各类装备:1125吨
其中舰体内部件(内饰等)605吨,食品和水等补给品520吨。
A126a为尝试新的动力布置方式的试行方案。


3号炮塔与轮机舱位置对调并转向,3、4号炮塔座圈中心距从A126的14.33米加大到26.82米,整体布局与伊势类似,相应地调整了舰体和动力参数。不过,A126a除了改善3号炮塔射界外没获得任何成果。

A126b
排水量:39650吨
动力:90000马力,航速26.5节
兵装:同A126
装甲:同A126
重量分配:
舰体、舷装:12799吨
防护:14379吨
装甲9019吨(6085吨VC+2934吨VNC),背板45吨,螺栓70吨,防御板材(HT)5245吨
兵装、6772吨
火炮6114吨,鱼雷252吨,电器设备406吨
动力:3580吨
燃料:1000吨
各类装备:1120吨
舰体内部件(内饰等)605吨,食品和水等补给品515吨。

A126b在动力布局不变的情况下拉宽了3、4号炮塔间的间距(座圈中心距加大到20.11米),在改善3号炮塔射界的同时也增大了核心区空间。为了维持26.5节航速,动力增加到90000马力。

A126c
排水量:39650吨
动力:90000马力,航速26.5节
兵装:同A126
装甲:同A126
重量分配:
舰体、舷装:12801吨
防护:14377吨
装甲9004吨(6048吨VC+2956吨VNC),背板45吨,螺栓70吨,防御板材(HT)5256吨
兵装:6772吨
火炮6114吨,鱼雷252吨,电器设备406吨
动力:3580吨
燃料:1000吨
各类装备:1120吨
舰体内部件(内饰等)605吨,食品和水等补给品515吨


A126c的外侧轮机舱向后移动至3号炮塔弹药库两侧,相应地将3号炮塔弹药库拉长压窄,而原本前部轮机舱两侧则布置了发电机和燃油槽等。这一布局拉大了3、4号炮塔间距(座圈中心距加大到22.56米),改善了射界。
更重要的是,这次调整大幅度改善了战舰的整体生存能力:不仅使轮机分进了三个相距一段距离的舱室内加强了冗余,还使得3号炮塔弹药库两侧增加了轮机这一额外“防御”,前部轮机舱两侧增加了各种辅机的“防御”。
海军对A126c较为满意,并以其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而这套独特的动力装置布局被加贺沿用,并在土佐的实弹试验中显示出价值:面对水中弹和鱼雷,外侧部件都很好地保护了内侧。
讨论了这些方案的合部及舰队方面,暂时认为没有大的问题。但会议后,战时的战训等相关修改要求再次由军令部和舰队方面提出了。最终,在3月27日提出了修改后的A127方案,新战舰方案至此终于决定了。

A127
基本参数:全长234.09米,垂线间长217.93米,最大宽度32.58米,水线宽30.48米,型深15.43米,吃水9.37米,排水量39930吨
兵装:三年式45倍41cm炮10门,三年式50倍14cm炮20门,四一式8cm高炮4门,61cm水上鱼雷发射管4具,61cm水下鱼雷发射器4具
动力参数:
设计出力91000马力,设计航速26.5节
4台舰本式减速蒸汽轮机,设计转速210rpm。4轴三桨叶,桨叶直径4419mm。机械室面积527.2平方米。
8台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和4台混烧锅炉,蒸汽压力19.3kg/cm²,锅炉室面积546.5平方米。
最大燃油搭载重油3600吨,煤炭1700吨,预计14节下续航力8000海里。
发电设施包括4台250kw涡轮发电机和1台250kw内燃发电机,总发电量1250kw。
装甲布置:
垂直防护:主装为279mmVC/15°,全高5.49米,其中水线下1.83米,同样取消了水下次装。主装后防御纵壁32-70mmHT,前部横向隔壁为254mmVC,后部为229-279mmVC或VNC。艏艉次装甲带254mmVC/15°,全高3.66米,其中水线下1.52米。
水平防护:露天甲板25~25+13mmHT,上甲板64mmNVNC+38mmHT,动力舱防护甲板倾斜部38mmHT+38mmNVNC,水平部38mmHT。弹药库防护甲板倾斜部38mmHT+38mmNVNC,水平部25mmHT+38mmNVNC。艏艉次装甲盒水平装甲64mmNVMC+38mmHT(艉部穹甲51mmHT+76mmVNC~70mmHT+76mmNVNC),次装甲盒防护甲板平坦部19-25mmHT,倾斜部38-51mmHT。
水下防护:防雷隔壁76mmHT(双重底处降至51mmHT)。
兵装防护:炮座305mmVC,鱼雷室25-38mmHT,炮廓隔壁19mmHT 。
其它防护:司令塔侧壁254-356mmVC,顶部178mmVC,底部76mmNVNC,通信管178mmVC。烟道229mmVC。主装后装甲纵壁32mmHT~32mmHT+51mmNVNC
重量分配:
船体:11537吨
舷装:1597吨
防护:14519吨
装甲9153吨(6468吨VC+2685吨VNC),背板55吨,螺栓75吨,防御板材(HT)5236吨
兵装:6772吨
火炮6114吨,鱼雷252吨,电器设备406吨
动力:3620吨
燃料:1000吨
各类装备:1125吨
舰体内部件(内饰等)605吨,食品和水等补给品520吨。

A127后3炮塔的配置与A126c方案相同,不过与四号炮塔的间隔稍微缩短了。
但是,防御计划有相当大的变更,主装带的厚度再减0.吋,成为11吋(279mm),并将倾斜角度减小为15°。虽然主装的改动使其防护效果与A126系列比起来下降了很多,但防护效果在当时仍然是比较不错的水平。
这个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舰体复原性。
同时,在核心区的主装带前后,在艏艉水线上有254mm厚的装甲带,以对舰艉轴系、舵机以及艏艉储备浮力进行保护。

另外,将中甲板部的102mm厚防御甲板延长到核心区前后的艏艉部分也是主要的不同点之一。
A127在防护甲板到主甲板之间增设了一道上段32mmHT,下段32+38mmHT~32mmHT+51mmNVNC的装甲防御纵壁加强间接防护以抵御弹片。
动力舱防护甲板从44.5mm削薄到38mm,弹药库从70mm削薄到64mm。当然,这些修改是无大碍的。
但是,这个新战舰方案也并不是没有问题。主装带是以吃水线为界轻微弯曲的形态,在实际的制造工作阶段可能会成为问题。后面还可能会增加更多问题,因此之后加贺的主装被改为平坦的形状。

另外,在这个时代,日本对其水下防御也非常有自信。但是考虑到此后的鱼雷和水雷威力的强化,不能说是万无一失。
通过将5座炮塔配置在中心线上,上部构造物被过度集中。从这个情况来看,已经到了该考虑采用三联或者多联装炮塔的时期了。




最终相较于长门型,出现了以下特征:
①干舷从舰首到舰尾各降低一层甲板,并轻装船舷的平甲板船型。
②由于技术的显著进步,锅炉比长门型少了6座,烟囱少了1根。
③将烟囱的烟道从锅炉上部到最上甲板都进行了装甲。
④后部主炮增加1座,前部2座,后部3座。
⑤为了强化防御力,主装采用倾斜式(15度)。
⑥水线下带有防雷突出部,在10英尺内设置了水中防御所需的防水隔壁。
①④⑥是继加贺型之后继续被天城型、纪伊型所继承。

在加贺设计阶段的1917年8月,平贺让便开始了新的高速战列舰设计。这些高速战列舰的出现证明平贺让并不局限于26.5节的中速战列舰,而是面向30节左右的高速战列舰。这些设计为后来天城的出现乃至后续主力舰都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