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圈养逆戟鲸的两篇新闻节选

2020-07-29 13:24 作者:卡尔特奥布  | 我要投稿

    法国禁止圈养虎鲸,而另一些海洋馆正在加高囚禁它们的围墙    (转于澎湃新闻2017.5.12的文章)

        为何要反对圈养海洋动物?为什么要抵制海洋动物表演?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也许我们应该来看看虎鲸Keiko的故事,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它的另一个名字也许会让你恍然大悟——威利——没错,它就是90年代那部大红大紫的好莱坞电影《威鲸闯天关》(Free Willy)的主角。可是,与电影里最终收获了友谊和自由的威利不同,真实生活中的Keiko的命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由人类亲手造就的悲剧。

《威鲸闯天关》(应该是剧照)


  虎鲸Keiko的家乡远在冰岛,与不久前结束了自己33年被囚禁“鲸生”的杀人虎鲸提里库姆(那又是另一个悲惨的故事)一样,它也在自己2岁时被人类绑架,从此与父母分离,也与大海分离,开始了被囚禁的生活。

  要知道,虎鲸智商极高,高度社会化,有自己的语言系统,社会与家庭关系非常紧密。但人类从空中寻找鲸群,用炸弹和快艇将虎鲸逼入海湾。一位曾经的捕鲸者回忆说,在他们捕捉幼鲸时,其他的成年虎鲸都一直再附近徘徊,不愿离开。

  同作为高智商动物,如果将心比心,人类应该可以对幼年虎鲸被绑架的痛苦感同身受。在一部关于虎鲸的纪录片《黑鱼》(Blackfish)中多次记录了类似的场景,母子分离,母亲虎鲸发出尖锐凄厉的叫声,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回荡不已。

鲸豚贩子捕捉幼鲸

  虎鲸的聪慧成为自己的怀璧之罪。1963年,人类发现幼年虎鲸可以圈养,还能学会各种把戏。此后的40多年间,有至少163头虎鲸死在了海洋公园的水池中,截止2016年,还有54头虎鲸被关在12座海洋公园内,而包括虎鲸在内的海豚则有2000多头。

  说回Keiko吧,人类一口气捕捉了它的家庭中的7头虎鲸,在捕捉和贩卖过程中5头死亡,它是唯一一头被贩卖到水族馆的。几经转卖之后,它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生活在一间墨西哥的水族馆中。

  水族馆中的漫长生活对于虎鲸这种聪明的动物来说,是一种格外漫长的折磨。一头成年虎鲸一天可以游100多公里,而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浅池对它们来说太小太小。皮肤病并不是最糟糕的情况,只能在浅池活动会导致虎鲸背鳍受重力影响受伤、残疾。健康的虎鲸背鳍是挺立的,而海洋公园里的虎鲸背鳍100%都是疲软坏死的。此外,大多数虎鲸都会出现刻板行为,比如重复摩擦池壁,对同类和人类产生攻击性则是另一种严重状况。

  90年代初,Keiko的命运发生了意外的转变,它被好莱坞来的摄制组相中,一夜之间成了大明星。电影里小虎鲸Willy的命运让天真的电影观众认为,回到海洋对Keiko也是最好的结局。

  为此,人们将它接到美国,在一个大池子中精心照顾了它两年,治好了它的皮肤病。1998年,已经被人类驯养了21年的Keiko被美国空军运输机送到冰岛的“中途之家”,这是一个硕大的浮动式鱼塭,Keiko在其中可以其它野生同类沟通、以及学习野生本能。

  人类自以为做好了万全准备,并为此花费了2000万美元,但Keiko所失去的,本应该在大海中度过的21年生命,无论多么高昂的代价都无法买回。2002年7月15日,它终于被放回大西洋,根据电子追踪器的显示,Keiko还算健康,一天可以游130多公里,应该已经具备在大海求生的本领。但实际上,它根本无法适应没有人类的环境,一个月后,它就出现在挪威海湾,向人类摇尾乞怜,甚至还主动让人类骑上他的背,绕了海湾一圈。

Keiko所失去的,本应该在大海中度过的21年生命,无论多么高昂的代价都无法买回……


  发现此事后,Keiko的研究者赶到挪威,驾船守护它的行踪。它接触过不少虎鲸群,每次都是若即若离的保持几百米的距离,始终无法融入任何一个虎鲸群。2003年12月12日,Keiko死了。尸检推测死因可能是肺炎。它只活了26年,差不多圈养虎鲸的“标准”寿命,野生虎鲸平均寿命的一半。

  当我们在水族馆欢笑的时候,想过它们上翘的,微微咧开的,看上去仿佛也很欢乐的嘴角后,所隐藏的巨大痛苦么?而当那短暂的快乐被我们迅速遗忘后,它们的悲惨却将持续一生。

  法国并不是第一个颁布此项法令的国家,英国最后一个海豚馆在20年前关闭,智利、匈牙利、哥斯达黎加和印度已经在其国内全面禁止了海豚和虎鲸的圈养和表演,美国的纽约市、夏威夷州和南加州当地政府也相继通过法令禁止了此类表演。2016年3月,著名的奥兰多海洋公园也宣布停止虎鲸表演,终止圈养繁殖虎鲸。

  但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仍有一些国家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虎鲸和海豚的圈养和表演,其中增长最快的,便是中国。2016年的数据显示,国内共有39家在运营和14家在建的海洋公园,圈养了11种共491头鲸豚。中国也是俄罗斯和日本捕捉的虎鲸最大的买家。数据显示,从1975年到2012年,日本报告出口了 668 头活海豚,其中,330 头出口到中国大陆。

  而国内海洋馆的环境呢?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于2016年购买了4头虎鲸,但暂养池的建筑面积只有3000平方米,还包括各种设施设备的安放,那么4头虎鲸能分得多少空间?今年2月,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从俄罗斯购入的9头虎鲸亮相,它们将被用于表演和人工繁殖。这几头虎鲸都于前几年陆续被野捕于鄂霍次克海,尚未成年,过早繁殖会导致它们的社交问题,也可能降低它们的寿命。中国鲸类保护联盟更在长隆提供给媒体的高清图片上,发现了其中一头虎鲸身上有明显的皮肤病斑块。这表明长隆海洋王国虎鲸圈养场馆的水质可能并不理想,以及(或者)这头虎鲸的免疫系统已经受损。

网上找到的长隆海洋王国被圈养逆戟鲸的图


  如果你曾为这些海洋动物的美、聪明和善意打动过,那也请为它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吧。请不要观看它们的表演,请拒绝前往那些福利低下的海洋世界和水族馆,请告诉亲友这背后的真相,在有条件的时候,去野外观察和欣赏它们吧。

圈养虎鲸是为了“科普”?说这话你良心不会痛吗?!(转自物种日历2018-12-02的文章)

从1938年佛罗里达的第一家商业海豚馆开张,鲸豚表演已经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馆上演了80年。

1993年,英国最后一家海豚馆关闭。3年后,两头瓶鼻海豚从日本飘洋过海落户中国青岛。

2013年,印度环境和林业部颁布圈养鲸豚禁令。同年,珠海长隆海洋王国陆续从俄罗斯进口9头虎鲸。

2016年,美国水族馆“海洋世界”(SeaWorld)宣布终止虎鲸繁殖和表演。同年,6头虎鲸分别进入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和无锡长乔海洋公园。

2018年11月16日,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以一场“王者虎鲸科普表演”首秀,拉开了中国虎鲸表演的帷幕。

中国鲸豚表演的每一个起点,都是在其他国家已经开始禁止之后。这次,我们去看了海昌的虎鲸表演,结果依然很令人难受。

虎鲸“科普”表演究竟科普了什么?

海昌海洋公园把这一场虎鲸秀称为“科普表演”。园方称,“二十多分钟的表演中,70%的时间用来展示虎鲸自然的生活状态,同时鉴于虎鲸乐于和人进行互动,剩余的30%时间中,除了少量驯养员和虎鲸的共同表演,还安排了与观众互动的环节。”

果壳的网友球球前去围观了真正的表演,发现整场秀使用的依然是鲸豚表演的常见招数:水面跳跃,尾鳍击水,张嘴乞食,接受驯养员抚摸甚至亲吻,还有“搁浅”到展示台上向观众“打招呼”。所谓的”科普”,仅是在表演的开头照本宣科地读了一小段科普材料。随后的解说充满了大量误导,比如,在介绍虎鲸高智商时,让虎鲸展示”微笑”,并解释为这是虎鲸生活得很开心的表现。海洋馆中的噪声是圈养鲸豚压力的来源之一。现场,音乐声和观众欢呼声依然嘈杂,解说只字未提噪声可能对虎鲸的影响,反而用”虎鲸在海中使用声纳”来鼓励观众发出更大的欢呼声和掌声。

“王者虎鲸的科普首秀。超高智商的深海暴君真的喜欢人类,它对人类的感觉是: 哇,你也好可爱!” 现场的广告词也充满了误导,给虎鲸强行加入了喜欢人类的情感戏。图片:球球

表演真的展示了虎鲸的生活状态吗?

确实,虎鲸在野外会有跳跃、尾鳍击水、故意搁浅到海滩上等行为。然而,这些行为在野外都有明确的生态目的,不是为了表演更不是为了与人互动;表演中的虎鲸虽被人刻意诱导而展现了这些行为,但完全脱离它本来应该有的生态环境,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说体现了它的自然生活状态,更和节目的说明大相径庭。

比如,用尾鳍拍击对于野外的虎鲸而言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有力的尾鳍能把猎物击打到失去行动能力,便于捕食,绝不是为了打水花逗乐观众。

“搁浅”也是聪明的虎鲸为捕捉浅滩和岸上猎物发展出的一种特殊捕食技巧,并非为了向观众致意。

野外的虎鲸根本不会张嘴乞食,何况虎鲸在表演中得到的,只不过是几条冷冻的小鱼而已。

要知道,表演的这4头虎鲸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鄂霍次克海,这是一种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的过客型虎鲸,平素喜欢捕食鳍足类和须鲸类的幼鲸。这样的自然行为,又如何展现?

真正的自然生活状态,是在俄罗斯寒冷的海洋中,为求生存发展出的多样的捕食策略和技巧;是虎鲸以惊人的合作技巧围捕体型比自己还大的须鲸;是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与其他海洋生物的互动;是在家族中与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交流和游戏。这些,在窄小单调缺乏生境营造的表演池里都看不到。虎鲸表演与展示虎鲸自然生活状态还相距甚远。

虎鲸能用于圈养和表演吗?

瑞士、希腊、匈牙利、印度、智利等国,还有美国的多个州,都禁止虎鲸圈养和表演。而英国、挪威、巴西、卢森堡等国虽未彻底禁止,但对饲养条件设定了极为严格的要求,以至于几乎不可能依靠表演牟利。

在中国,虎鲸表演的确不违法。目前国内并没有法律禁止圈养鲸豚,只要圈养机构具备圈养资质并妥善办理进口、运输、饲养等证件,就可以合法地在海洋馆圈养虎鲸。至于表演,虽然2010年住建部曾发布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要求停止动物表演,但当时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成为一纸空文。国内的海洋馆不同于动物园,不归住建部而归农业部管理,也不受此约束。

两爬水野保护……也是如此讽刺!


然而,中国的虎鲸来源有着严重的问题。

目前,国内所有圈养虎鲸均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野捕。在美国西海岸和冰岛相继禁止捕捉虎鲸后,俄罗斯成为世界上唯一仍在为出口圈养虎鲸而捕鲸的国家。除了已经进入中国的虎鲸,2018年,俄罗斯还有有13头捕鲸配额(不包括在捕捉中死亡的个体),大部分将会运往中国。对于本身家族群体较小的过客型虎鲸,掳走几头可能就会影响到一个家族的生存。目前,远东地区这一过客型虎鲸种群的数量仍未明确,持续的商业捕鲸会对这一种群造成何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仍未可知。


19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西海岸大规模的商业捕鲸狂潮掠夺走南方居留型虎鲸种群中约40%的个体,虽然在禁捕令颁布后,这些虎鲸得以短暂喘息,但这么小的种群难以面对随后紧接而来的食物减少、海上交通、污染等造成的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今,这个种群已经被美国和加拿大列为濒危种群。可以预测,虎鲸首秀之后,中国圈养虎鲸的兴起将会进一步增加俄罗斯野生虎鲸种群的压力。

即使抛开动物来源的问题,圈养鲸豚依然还有种种无法解决的弊端。

一家现代动物园圈养动物,需要尽可能模仿动物的自然栖息地进行生境营造,满足动物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让动物可以健康生活并展示自然行为。


虎鲸的生存环境是广阔的海洋,有岩礁、有沙滩、有各种海洋动植物,虎鲸能与多变的环境有丰富的互动。而我们见到的饲养池和表演池,大都是光秃秃的池子,既无生境营造也鲜少有环境丰容。

在野外,虎鲸一天能游动上百公里,也会潜到上百米深处。这样大的空间需求在海洋馆中很难得到满足。即使是符合严格标准的池子,圈养环境通常也只有自然栖息地的百万分之一大小。

再者,虎鲸是社会性动物,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稳定的家族关系,海洋馆难以满足它的社交等心理需求。

环境难以满足需求,还要在喧闹的环境下进行表演,两面夹击之下,海洋馆的虎鲸的压力水平大都比较高。已有种种证据表明,虎鲸并不适合圈养和表演。


在圈养和表演的压力下,虎鲸的健康情况堪忧。许多虎鲸出现皮肤病和其他感染症状。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圈养虎鲸的背鳍倒塌,而这在野外的发生率不到1%。虽然尚未有确切结论,但研究人员推测,这有可能和饮食习惯改变造成的压力、过高的温度、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有关。


圈养的虎鲸寿命通常比野外的虎鲸要短得多。野外的虎鲸寿命大多在40-60岁,有的可达80岁。而圈养虎鲸的寿命大多只有二十来岁。微博网友@萌萌哒的虎鲸Daphne 整理了日本圈养虎鲸的数据,这些虎鲸在被捕时大多是幼年,平均在馆内生存期只有6年,只有8%的圈养虎鲸在馆内生存超过20年。

由于无法满足心理需求,圈养虎鲸往往还展示出异常的攻击性。1989年,圣地亚哥海洋世界的一头虎鲸Corky向另一头虎鲸Kandu V发起攻击,导致动脉破裂。Kandu在观众的注视下最终失血过多而死。甚至攻击饲养员和观众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而攻击性发展的极端结果,就是杀人。虎鲸虽有“杀人鲸”的别名,也确实是不折不扣的海中猛兽,但在野外却没有一例攻击人致死的案例;所有的杀人都发生在动物园和水族馆里。1991年至今,2头虎鲸共攻击并杀死了至少4名驯养员和观众。其中一头虎鲸就是大名鼎鼎的Tilikum,背负着“杀人”鲸名号的它在馆中度过了漫长的33年并杀死三人,最终死于肺部感染。另一头,是西班牙加那利群岛鹦鹉公园的虎鲸Keto,在圣诞节前夜,它杀死了29岁的驯养员Alexis Martinez。

没有人希望再看到下一次虎鲸杀人事件的发生。

…………………………


在世界范围内,商业鲸豚圈养表演从热潮兴起到开始衰退,花了三四十年。根据WDC的数据,截至2018年11月8日,只有8个国家仍在圈养虎鲸,共71头,其中15头在中国。

然而,随着社会加速往前飞奔,我们的公众意识也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在动物园行业,已经有优秀的园区抛弃了马戏表演,关注起动物福利和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就在几年前,很多人还会为海洋馆开张兴奋不已。如今,打开百度搜索关键词,已经能看到不一样的观点。

1995年,2头瓶鼻海豚从日本来到中国青岛。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3年,也许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中国的海洋馆离开这条插满了警示牌的别人早已走过的弯路。

没有鲸豚表演,海洋馆也能有未来

走向哪里?回归本质。其实,海洋馆的本质也是一种动物园。虽然,现在国内商业化的场馆过多地强调了它的娱乐功能,但其实动物园设立的初衷应该在于保护、研究和教育。

1930年秋天,中国科学社成员在青岛开会,蔡元培等人提议了筹建中国的第一家海洋馆,其目的就在于海洋生物的研究。没有鲸豚表演,未来的海洋馆也许可以用他们的技术和经验在有科学必要(划重点)的情况下为鲸豚救助和濒危鲸豚的人工繁殖提供支持。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会的海洋哺乳动物救助团队的重要成员便是海洋公园的兽医,他们多次参与了珠三角地区搁浅鲸豚的救助工作,比如2012年的老白(海豚大叔拯救全纪录),2017年的抹香鲸(一头抹香鲸的最后74小时),且多年来一直负责香港地区搁浅死亡鲸豚的剖检和分析工作,为珠江口野生鲸豚种群的监测积累了非常宝贵的数据。

新技术的进入也会给海洋馆的黄昏产业鲸豚圈养带来转变的曙光。VR和AR技术的发展能让游客实现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座头鲸同游、观察虎鲸从浮冰间隙中探头浮窥,看到鲸豚表演中看不到的景象。同时,VR和AR技术可以让海洋馆省却圈养鲸豚的昂贵费用和照顾鲸豚的烦恼,也不会给饲养员和游客带来生命危险。2017年,旧金山的海湾水族馆已经开始用AR技术设计了体验项目“北极探险家”,大受游客欢迎。

有的观点认为,虽然鲸豚圈养有缺点,但是能让很多人接触和认识鲸豚,才能产生对鲸豚的喜爱,从而保护它们。但事实上,保护教育在鲸豚馆的展示中非常欠缺。根据中国鲸类保护联盟的调查,在24场表演中,只有约40%介绍了鲸豚的一些生物学特征,只有不到30%提及鲸豚的保护等级,没有一家场馆会在展示时介绍鲸豚的野外生存情况和面临的威胁。游客从表演中接触到的,只是剥离了原本生态的孤立行为,还几乎都被解说刻意曲解为与人互动,这对提高保护意识并无多少作用。

何况,亲身接触并非产生喜爱和保护意愿的必要条件。已有众多的研究表明,合适的影像、故事等等也有助于提升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愿。对野生动物的喜爱可以从对其他更适合圈养的动物的观察中获得并延展开来。

目前,国外已有很多优秀的动物园和海洋馆在保护教育方面做出了范例。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看到国内的海洋馆迈出这一步。

(希望如此吧,毕竟社会在发展。)

在此我不由得想到了那些在鲨鱼视频中刷逆戟鲸的ky们,他们苦真的喜欢逆戟鲸,为什么不关心关心被圈养逆戟鲸的惨状?!他们只是为了黑而黑!或是为了找存在感而故意恶心人的家伙!刻板印象伤害的,不只有动物,还有人!圈养鲸豚产业是一个流血的产业,它与鱼翅业都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再此我真想问问那些所谓的“人”,你们昧着良心数着那些沾满鲜血的金钱,不怕海底被割鳍鲨鱼的怨灵,被圈养逆戟鲸惨死的冤魂,还有东南亚海岛上面这惨死于渔业劳动压榨的渔奴的鬼魂回来向你们复仇吗?!!!!

关于圈养逆戟鲸的两篇新闻节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