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戳穿神话:赵武灵王七世祖,真能提前200年预测出他的婚姻功业?

2020-02-16 10:59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本期话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赵武灵王的七世祖赵鞅在公元前501年得了一场重病,五日五夜不省人事。痊愈后,赵鞅向身边的大夫们说,天帝告诉他,自己的七世孙将与一个名为孟姚的女子结婚,并主持一场胡服改革,兼并戎狄国家。赵鞅口中的七世孙就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

武灵王开始胡服骑射的时间是公元前307年,他的七世祖赵鞅真有可能在两个世纪前就预测到武灵王的所作所为吗?






赵武灵王执政的前16年,赵国在与秦国等列强的战争中屡屡被动,症结究竟何在?要理解武灵王的困境,我们的话题还得从武灵王的曾祖赵敬侯说起。

公元前386年,也就是赵敬侯执政元年,他宣布了一项对赵国影响深远的决定:迁都邯郸。从此,赵国的政治中心定位河北。将来的赵国该向何处发展呢?

在此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赵氏此前虽然一路迁徙,从山西晋阳辗转来到漳河以北,但在晋东南地区仍然保有部分瓜分自晋国的飞地。所谓飞地,性质上应该属于晋国赵氏旧有的采邑,因为与邯郸本土不相接壤,故而名之。赵国要开疆拓土,自然会想到将这些飞地与本土连结到一块儿,所以往西南方向用兵就成了赵国的首选。

同时,春秋时代的称霸思维仍有其残存的影响力。要想成为世所公认的强国,就得进军中原的核心区域,控制以洛邑为中心的东周王畿。而要实现这个宏愿,先决条件是赵国得打通河内走廊——也就是夹在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之间的这片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域,这个目标同样影响着赵敬侯的南下决策



对赵国来说,连结飞地与控制河内这两件任务都是不容易完成的,这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魏国。由于赵、魏两国的国史后来毁于秦火,而司马迁撰写《史记》所依据的《秦纪》又太过简略,致使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复原战国初年赵、魏两国版图犬牙交错的全貌。

只是在《水经注》等古籍中保留的《竹书纪年》残文显示,当年赵国的飞地中牟、泫氏陷在魏国的腹地,而魏国的飞地繁阳、榆次和阳邑则时刻面临着赵国的威胁,大概双方都曾起念,想通过蚕食对方的土地来实现版图整合。

另外,河内走廊此时也控制在魏国手中,这个战国初年的最强国绝不肯轻易将这块战略要地拱手让与他人。赵、魏两家因此屡兴攻伐,可缠斗多年,赵国的实际控制区域却始终被魏国阻滞在安阳到濮阳一线,难以取得南进战略的重大突破



赵国和魏国掐得你死我活,临淄城里的齐威王可乐得坐山观虎斗。公元前354年,也就是赵成侯(赵敬侯之子)二十一年,魏惠王命将军庞涓率领魏军主力包围邯郸。抵敌不住的赵国向东邻齐国发出了求援信号。可望眼欲穿的赵成侯最终没能盼来齐威王的援军——他们在军师孙膑的谋划下将邯郸当作一块饵料弃与庞涓,自己却径直南下,突袭魏都大梁。

一年后,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血的邯郸陷落了,而当庞涓拖着疲惫的脚步回援大梁时,以逸待劳的齐军早已在桂陵设下埋伏,一战将他击溃——赵成侯倾囊待客,用国都邯郸为齐国的这场大胜埋了单吶!沈长云先生所著《赵国史稿》一书因此评论说:

(邯郸之难)使赵、魏两个战国初年的中原强国的国力都受到严重削弱,魏国再也没有实力称雄中原,赵国向中原发展的策略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赵国史稿》






赵国南进的代价如此惨重,甚至连邯郸都一度沦于敌手,这究竟值不值得?实事求地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恐怕是赵国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且不论问鼎中原有几分可能,单说南方的赵氏飞地,如果不是赵国摆出锐意南下的架势,中牟、泫氏这些个老祖宗留下的家当很可能被魏国渐次吞并。

换句话说,赵国的南下战争也是促使魏国与它开启领土谈判的必要手段。一旦双方都意识到谁也吃不掉谁,他们就会甘心坐到谈判桌前,达成置换土地、整合版图的协议。赵国的版图整合何时就功?史无明文。但我相信,到赵武灵王之父赵肃侯执政的第十七年,这个整合版图的过程应该大体结束了。

因为就在这一年,《赵世家》记载:

十七年,筑长城。——《史记·赵世家》




赵肃侯修筑的这条长城可不是用来北御匈奴的。据今人考证,这条长城建筑在漳水的北岸,西起武安,东到肥乡,在首都邯郸以南形成了一道V形的防御工事。这透露出赵国此前坚持了半个世纪的南向扩张政策开始动摇。倘若此时的南方还有赵国的飞地,赵肃侯恐怕轻易下不了转入南向防御的决心,可现在他这样做了。由攻转守的决定,对赵国来说既令人欣慰又不免丧气。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漫长的努力,赵国总算完成了领土的整合,国家版图就此连为一体;但令人丧气的是,转入防御就意味着赵国南向扩张的计划最终落了空。众所周知,衡量战国诸侯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是耕战能力。

换言之,这时的国家实力取决于政府的簿籍上掌握着多少土地和人口。只有持续的领土扩张才能让簿籍上的这两个数字不断增长,并最终将赵国推上强国的席位。

但很遗憾,直到赵肃侯之子赵武灵王执政的第十六年,整整24年过去了,赵国还没有找到新的领土扩张方向,也因此在国际竞争中被迅速壮大的秦国等列强挤掉了队。





眼瞅着赵国已经落伍,武灵王忧心如焚。他该带领赵国去往何处呢?

司马迁说,在赵国此前的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赵武灵王的七世祖赵鞅(即赵简子)得了一场重疾,一连五日五夜人事不省。神医扁鹊瞧过之后对大夫董安于说,没大碍的。不出三天,病将痊愈。痊愈之后,主君会有话说。过了两天半,赵鞅果然醒了,他告诉身旁的大夫们,自己去到了天帝的所在,瞧见一个小孩子立在天帝身旁。天帝交给赵鞅一只狄犬,叮嘱他说,到你儿子成年的时候,把这只狗赐给他吧。此外又说道,我会在虞舜的后人中挑选一位名叫孟姚的女子许配给你的七世孙。

天帝的这番话究竟有何玄机呢?

病愈之后的某天,赵鞅出门,有人当道拦下了他的车驾,口称自己亲眼看到赵鞅游于天帝之所。他向赵鞅透露:天帝身边的那个孩子就是主君您的儿子。狄犬是代戎的图腾,将狄犬授予公子,主君之子将来必能吞并戎狄代国。至于说您的那位七世孙,他将开启一场胡服革命,进而兼并两个戎狄国家。



怪力乱神,子所不语;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赵鞅真能用自己的一个梦准确预测赵国七世之后的前景吗,甚至连七世孙媳的名字都说得这么准?对此我深表怀疑。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后来者,具体地说就是赵武灵王和他的改革派大臣们模仿《左传》中的那些预言故事而杜撰出来的,目的是要为即将到来的这场暴风骤雨的改革造势:赵国即将抛弃延续了四辈人的南向扩张政策,掉头北上了。

至于为什么要托言是七世祖赵鞅的遗命,那是因为决策北上,成功造就了赵国史上第一次领土大扩张的人正是赵鞅和他的儿子赵毋恤(即赵襄子)。想当年,赵鞅考较诸子,对儿子们说:我在常山之上藏了宝符,你们哥儿几个谁能先找到的,有赏!儿子们纷纷飞奔上了常山,却一无所获,只有赵毋恤回来报告父亲他已经得着了宝符。

赵鞅问他是什么?毋恤说,站在常山上居高临下,眺望北方,那一片开阔的土地就是代国,我们应该兼并它!听完这个回答,赵鞅不顾毋恤之母只是一个卑贱的狄族婢子,执意册立毋恤为太子。尔后继承大统的毋恤也的确不负所望,为赵国吞并了代地,创造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简襄功烈”。





现在,赵国在南向扩张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一筹莫展的武灵王终于想到了先祖的故事。就在迎娶惠后孟姚的次年,《史记》载:

十七年(公元前309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史记·赵世家》

又过了两年:

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畧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史记·赵世家》




这两趟实地考察,武灵王的足迹遍及雁门、代郡、云中、九原,而这些地方日后都成了他经略北方的用兵之所。另外,上述两段记载中还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武灵王的谋臣肥义在这场改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根据《赵世家》的记载,这是一位资历很深的先朝重臣。赵武灵王弱年即位,亲政之初就教的第一位大臣就是肥义。在武灵王十七年和十九年的两次北巡之间,他与肥义就天下格局和国际形势进行了一次为期五天的长谈。这次会谈的内容,很遗憾,我们今天已经无从知晓,但会谈的成果仍是明确的。在武灵王北巡归来后,肥义曾在武灵王闲居之时问过他这样一段话:

“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战国策·赵策二》

这四个问题几乎可以被视作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纲领

“世事之变”指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鉴于秦国等列强的发展速度已经遥遥领先于超赵国,而赵国坚持四世的南向扩张政策却迟迟不能奏功,国家已经走到了不变革无以自立的地步。

就算此时的赵国仍对改革怀有抵触,时代和历史也不会容忍它继续抱残守缺。变法是为了强国,而强国首先就要强军。所以武灵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国家甲兵足用。

只有当武灵王的手里打磨出一柄锋利的剑,才能为赵国的犁寻找开垦的新土地。而这片土地在哪里呢?不在南方,简子赵鞅和襄子赵毋恤传下的历史经验已经为赵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去北方,兼弱攻昧,吞并胡狄。


在这四点纲领当中,强军是整个改革计划的核心,那么赵武灵王究竟要打造一支怎样的军队呢?

参考文献: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沈长运《赵国史稿》

杨宽《战国史》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戳穿神话:赵武灵王七世祖,真能提前200年预测出他的婚姻功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