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费孝通&杜拉斯

2023-03-03 21:48 作者:阿卷阿卷阿卷阿卷  | 我要投稿

萧伯纳是爱尔兰人。有一次,他接到一份约稿,写他(伟大)的民族。结果萧不仅没有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反而把爱尔兰人狠狠的臭了一通,他如此描述爱尔兰农民:

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块土地,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

这种态度自然很受年轻人欣赏,所以王小波一引用,我便记到今天。

不过最近读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却起了另一种感受。《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书籍,写这种书需要做大量的田野调查。不仅需要熟悉眼前的风土人情,还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起源上去分析和理解。

我想,任何时候,做萧伯纳那样的批评是容易的,而真正的理解却极其困难,即便是朝夕相对也概莫如是。

如今的中国,中西部省份的人口正在大面积的流失,农村人口正在向城市化转变进行中,费孝通所描述的乡土中国在底层结构上正遭受着飞速的破坏。鸡犬相闻,小国寡民的生存状态再过十几年,可能就基本消失了。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是一次社会结构的变迁,顺带着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以后的社会,可能就只剩下老死不相往来了。令我感到悲哀的是,在这种社会巨变面前,我们却还没有一本书能够像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样记录和描述这种巨变。

另外,如果想要研究《论语》,可以先看这本《乡土中国》。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学视角,且非常有趣。

2016-05-02

写完一个七千字的约稿,已是夜里两点多。上一次写这种稿子还是两年前,想到只忙活半天,就有几千块入账,有点小兴奋,于是下楼去超市买了一袋花生和一罐可乐,算是一次小放纵。

两年前开始就抗拒写约稿,原因也很简单。我发现之前给报社写的那些稿子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股炫耀和虚荣的味道,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染上这个坏习惯。好像写作变成一种表演。自省了很久,觉得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不够诚实。后来在一些忠厚老实的人和书面前,心里发愧。觉得从没严肃的审视过自己。

回来的路上,突然就想到之前那本《物质生活》没有看完,这是杜拉斯晚年的一个随笔集,写得毫不在乎,从心所欲。是我一直渴望达到的状态。

王道乾老先生翻译了好几本杜拉斯的书,学生时代我都有潦草的翻过,不得不说,国内对杜拉斯的误读太过凶猛,着实让我招架不住,所以在很多场合,我都不敢去提及这位老奶奶。我的某位前女友,QQ签名曾是那句如今流传甚广的“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饭一蔬……”我问她语出何处,她说杜拉斯说的啊,你不是很喜欢她嘛,怎么会不知道?是啊,我怎么会不知道?又问她是出自哪本书,她答怦然心动。于是我在google上捣鼓了一圈,没发现杜拉斯写过这本书啊,你是不是记错了?话一出口,我就又一次领悟到自己是如此不会说话,难免变成EX。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真正熟悉某个作家,是很容易看出某句话是不是出自其口。杜拉斯是一位生命力极强的女人,睡起帅哥来可以说毫不含糊,又喜欢做饭,怎么会说出如此没有常识的话来。我后来想,这句话之所以如此流行,主要还是不读书的人太多,潜意识里还都在憧憬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生活。不过文学始终是窄门,不是所有人有运气一窥究竟。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全盘接受生活中那些粗砺。

我很喜欢《情人》,接触的缘由当然是王小波的推崇,性欲蔓延的年轻人很容易被《情人》捕获,不过时隔多年,重读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一些全新的东西,正如王小波所说,它写出了一种人生的韵律。

2016-04-21

费孝通&杜拉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