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取得重大突破:连续两次重要区间贯通

2022-01-20 17:00 作者:中国工程报  | 我要投稿

1月13日和18日,由中铁十六局集团承建的成兰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云屯堡隧道5-6号横洞区间主洞、5-4号横洞区间主洞相继顺利实现贯通。这是项目自2014年开工以来首次迎来两次重要区间贯通,标志着云屯堡隧道施工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1月13日,云屯堡隧道5号横洞与6号横洞区间贯通


1月18日,5号横洞与4号横洞区间贯通

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位于四川松潘,正洞全长22.943公里,由集团公司与中铁二局共同承建,是目前亚洲在建的最长单洞双线铁路隧道。隧道沿线穿越由龙门山断裂带、西秦岭断裂带、岷江断裂带构成的平卧“A”字形构造格架,经多期构造运动,软硬互层状地层岩体极为破碎,具有“四极三高五复杂”的典型地质特征。


隧道穿越山脉及断层地形图

集团公司承建该隧道兰州端11.801公里的建设任务,分为5、6、7号三个横洞进行施工,其中7号横洞至隧道出口区间已于2018年5月8日单向贯通出洞。此次贯通的5-6号横洞区间、5-4号横洞区间正洞全长分别为4500米、1362米,贯通目标实现后,标段内仅剩余6-7号横洞区间正洞1510米施工任务。


两座横洞洞口

在历时近八年的施工中,项目团队坚守2900米的川北高原,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铁军作风,成功处置了施工过程中屡次出现的高地应力、突泥涌水、溜坍、挤压大变形等高风险不良地质灾害。与此同时,项目管理人员依靠参建长大隧道的丰富经验,高效化解了隧道内部通风、洞内会车、工序间干扰等突出问题,实现了全过程安全平稳作业。


掌子面涌水


破碎围岩


掌子面溜塌


拱顶大变形

为力保隧道施工进度,项目部建立了“日→周→月→季度→年”的层层递进节点目标保障体系,过程中实施工期动态管理,每个作业面24小时安排管理人员跟班作业,开展一系列“降本提质增效”主题劳动竞赛,合理调配资源,严格施组计划,加大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应用的力度。

项目部自2020年8月引入内部机械分公司管理拌和站、组建支护设备操作、机械维修、注浆等班组以来,“管”“用”“养”“修”一体化模式深入推行,拱架安装机、三臂凿岩台车、两臂锚杆钻机和履带锚杆台车等大型设备的使用保养全部实现了内部队伍管控,大变形段掘进成环进度极大提升,二次换拱率明显降低,设备维保费也大幅压减,施工“肠梗阻”得以打通。据统计,2021年,隧道掘进相比往年大幅突破,大变形掌子面月进尺达到25~30米,且每月进度保持平稳,云屯堡隧道全年实现正洞成洞1608米,完成产值17246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20%。


内部队伍进行机械化配套施工作业

针对高风险地质灾害,项目部在强化安全、质量红线管理的同时,还成立了由集团公司、二公司隧道骨干组成的联合专班攻坚组,多措并举采取综合超前地质预报、超前联合注浆、仰拱成环双控、双层支护钢架、机械化配套等措施,辅以监控量测数据为指导,灵活调整方案,优化支护参数,动态变更预留变形量,及时与建设、设计、监理沟通,做好应急抢险预案,切实保证了施工质量和安全。


仰拱成环双控作业

为推进隧道平稳施工,项目部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工作室带头人边林琳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始终践行工匠精神、展示劳模风采,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充分发挥劳模“传、帮、带”作用,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导师带徒、“四新、五小”竞赛等活动,推动和带领广大技术人员成为创新型人才,加大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应用的力度,先后获得6篇集团公司优秀论文、4篇期刊发表、7项专利、2项工法、6项QC等科技成果。


双层支护钢架施作

此次贯通节点目标的实现,为2022年内标段全部关键线路贯通、2023年6月达到通车验交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将有力改善洞内通风环境,进一步解决反坡排水问题,为后续施工释放了资源,坚定了全体参建人员建设“优质精品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成兰铁路连接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兰州市,是我国又一条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修建的“天路”。建成通车后将结束甘肃西南部和川西北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届时成都至九寨沟仅需2小时,成都至兰州只需4小时,将形成成都-黄龙-九寨沟-临夏的精品旅游线,完善中国西部铁路网,使西南与西北两大区域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扩大西部开发开放。(中铁十六局)

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取得重大突破:连续两次重要区间贯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