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又要重新研发中口径通用机枪?(转自知乎)

(这问题是我提问的)

既然钦定“随叫随到的支援”淘汰了通用机枪,那还留着“轻量化大口径机枪”做什么呢?难道不该一起淘汰了?
关于间瞄与空地支援任务的申请和实施程序、所需专业资格、打击链反应速度与火力资源优先度和分配规划,这里不做也没有必要讨论。这里还是只浅谈关于口径的概念逻辑。
步兵机枪的小口径(班级)、7.62mm(排~营级)、12.7mm(营级)对应轻步兵不同级别火力。其任务能力和火力特征互相有所重叠,但以现有口径的局限,三者之中没有一者能完美取代另一。7.62mm的重量级别(弹头150±格令,全弹400±格令)约为5.56mm(65±、190±)的两倍多——如果这两者之间互相替代取舍很困难,那12.7mm的级别(700±、1750±)是7.62mm足足四倍有余,跨度更翻了一番。
然而,在世界当前军队中轻步兵在三者中只取其二的例子很多,各种排列组合都有,其中原因各异。其结果就是战术上必有取舍——装备(技术)与战术(条令)本来就是螺旋式互相影响的。装备如何取舍,战术就如何取舍,有什么样的装备就打什么样的仗便是。
但是非要在三种步兵机枪中用一种口径的特点诡辩另一种完全无用,那就是无聊的“石头、剪子、布”悖论:
——如果强调两脚架形态7.62mm机枪的射击精度问题,那轻量化甚至两脚架的12.7mm机枪不是更严重?
——如果其他连排支援武器可以轻易反制同级的支援机枪,那12.7mm机枪不也一样脆弱?
——如果强调7.62mm的终点效能弱于12.7mm,那小口径不是一样弱于7.62mm?
而至于过度强调车载火力而轻视下车火力,那与轻步兵的性质意义本身都矛盾了,更不值一驳。
所以这样的逻辑没有意思,怎么绕都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另话,7.62mm本身也不限于步兵机枪
作者:KurtXi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50849470
来源:知乎

您说得对,不用提问,您的观点就是对的。
762通机项目是技术储备,如果哪天打起仗来,在实战的检验下上面认为762确实是好枪,那么这个枪就会转正。不过看目前这个形势,怕是近十年也不会装备了。
我给您捋捋您就知道为什么了。
捋一些装备的时候,很多军迷就是单纯猛吹这装备有多好,这种的我一般就不回复,因为你都对。这也多说一句,我从小就比较关注这些东西,到现在是亲身投入做这些东西,看东西的视角慢慢就变得不一样。视角不一样是争论的主要原因,这没什么对错,所以很多这种评论我都不回复。那个洲际导弹我认为特别好,给每个单兵配一发,您看行不行。
吃饭呢,等下再捋。
吃完了,文章有点啰嗦,采用拉家常式风格,保证老少皆宜。
捋之前得和看客老爷您先交代几句,就几句,后面真的很啰嗦,我也不想太细致排版了,您要是想要答案我现在就可以告诉您。
最大的麻烦就是编制,2020年我们实现了全军机械化,这直接导致每个班实际能够机动作战的人数从9个人锐减到了7个人。
那两个人呢?那两个人在车上,一个司机兼步枪手,一个遥控/出舱门操作高射机枪/榴弹机枪。
我们武器新一代武器发展图谱已经落地,七个人里面:一个机枪手,操作一挺5.8mm弹链/弹匣轻机枪,背一包弹;一个机枪副手/步枪手,帮忙背两包弹;一个重枪管精准步枪/弹匣机枪射手,持续的精准火力;班长持步枪下车指挥,同时携带通讯装置联络上级和战车;一个步枪/枪榴弹发射器手,正常应该有两个人;剩下两个人一般是一个去伺候车上带的120水管子/狙击榴,另一名副射手背两发弹/两包榴弹,兼步枪手。
这也是我军这么多年的习惯,每个班组里都得有机枪手,有步枪手,有神射手,还得有火箭筒。为什么不用通机而是用火箭筒,因为当年对越反击战的实战检验中发现班组里的直射爆破比机枪互射来的快,所以这种活儿我们都是用火箭筒顶替。七个人都配完了,还从哪分人伺候762机枪?您要是说车不要了,当场举白旗弃车,那绝对能腾出来俩人伺候通机。
先从步枪开始捋:95枪族三大系列,短管、长管、重枪管。19枪族一样,短管、长管、重枪管。
看着是一样的哈,但是重枪管的职能变了。原来重枪管是95班用机枪,现在的重枪管是顶替那个八八大霰的精确射手步枪,战场上着急的时候还可以临时充当一下机枪。
八八:小丑竟是我自己?
精确射手比较自由,多数时候班长都不太管他,自从有了装猛更是“散漫”的很。他一半时间都在车上,一会从窗户往外打,一会打开顶盖往外打,一会跳出去趴车顶上往外打,一会躲车后面往外打,一会开个车门往外打……看见车外面有个小土坡就跳车打几枪,看见车外面有块大石头就跳车打几枪,听见车身上叮叮当当响就从另一边跳车打几枪……
那原来的95班机呢?新班机变成米尼米了,机枪手表示,那还得是大菠萝打的爽啊……
所以捋到小口径机枪这一块:未来一个班里就有一挺专职轻机枪,精确射手换个弹匣就成了半吊子轻机枪,反正两脚架是通用的,子弹管够,让他突突去呗。
我自己管这个叫,一挺半,1.5个机枪。
用的子弹是5. 8mm步枪弹,弹头重4.1g,枪口动能1900多焦耳,重枪管发射过两千。
机枪弹弹头4. 8g,动能其实没大多少,远距离存速要好一些。
原来的九五班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算0.75挺,班组机枪火力是之前的二倍,火力已经足够了。
再往上捋762:怎么说这东西就技术储备了呢?两百米有步枪管着,四百米有一挺半管着,再远了怎么办呢?这个距离上人家有762机枪我们没有是不是我们只能被吊打?这国怎?中必输?
狙击榴:我有话说!
120大筒子:俺也一样!
M240:你俩等会!我副射手屁股还在树上呢……
每个班一挺半的标准火力配置就足够了,已经占据了三个人的编制。762机枪装备在哪?每班再装备一挺?考虑到我们班组内总是编入各种直射的火箭筒狙击榴什么的,762可能得两个班装备一挺,后勤听了都要吐了。
762x51mmNATO的枪口动能大概3200多焦耳,m240的枪管不短那一截就还能再高一百,它和5. 8就没太拉开档次。
而且从一战以来一百多年的实战检验了一个真理:中口径通机实现远射的必要条件是重机枪配置,轻机枪配置根本压不住762那澎湃的后坐力。
子弹都打飞了还压制个锤子哦?
轻机枪配置又打不准,不如小口径机枪直接就打了,使用重弹不虚中口径。
重机枪配置又超重,虽然火力澎湃,但是得三人抬,全枪达到二十多公斤。
山地高机:谁还不是个三人抬了?
通机的三脚架配置,对普通防弹衣(无插板)的有效射程大概在600~800米,但是对防弹插板无效,这也是重机枪的典型压制距离。虽然5.8在这个距离不敢保证动能足够,但是敌人听见子弹嗖嗖划过他也不能说丝毫不慌,打中脸或四肢直接药丸,打中身上那也疼得无法作战了。所以,如果不考虑车载武器,现在一般是依靠5.8机枪和精确射手实现快速压制,如果打不死,就当给能打800米的120火/狙击榴争取时间,反正一发过去敌人屁股就上树了,他们代替了我们通机的位置。
同样的,通机的两脚架配置射程太近,近到什么程度?在反击战中,如果发现敌人的通机采用两脚架配置,那么班长会指挥一个班组里的两只56冲采用交叉射击,他们能够在一个弹匣时间内打哑火一个机枪阵地,这个时候用40火箭筒起身一发过去就直接把那几个人全干掉了。
田忌赛马。
捋到现在,终于轮到了我们大名鼎鼎的轻飘飘12. 7出台了,半英寸的85高机和89重机登场,千米级火力。
这东西就神了,枪口动能15000起步……
一千米还有8000多焦耳……
神论1:. 50不方便携带,一个连就火力班装备了两挺,火力不足。
神论2:. 50太重,弹药还不够打,几个长点射就没了,火力不足。
不算神论,阐述事实,您说得对。
归为神论的原因是这些观点不适用于解放军。
咱们是“全军机械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现在全军轻步兵都是配备了这台车:

好了,现在每个班都有一台89重机了。
另外,每台车都顺带有一把120筒子挂在车里的中央枪架上,谁俩用谁俩拿,一个抗炮+瞄准,一个观察+装弹,班班都是火力班。
12. 7:我能打穿战车一指厚的钢板,我能打穿野战厚厚的沙袋,我能打穿城市中几乎所有建筑的外墙甚至承重墙,我能打穿任意规格的防弹插板。
762:我都不能,告辞。
神论1卒。
就这火力,xx高呼不可战胜!
这机枪掩体可不用工兵搭建,人家自己就会转移,不用打几枪换个地方。
762的重机枪形态和12.7都是二十多公斤,也就是大口径子弹会沉重很多,我属实是想象不出来762机枪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考虑到山地战,我们也研发了新的12. 7重机,就是能装备两脚架那个,比89还轻,这个都爆出来好久了。
弹药问题,山地战不是有外骨骼吗?让他背
神论2卒。
负枪者三,前逐一胖。
作者:旋转的盖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47765092
来源:知乎

2021.6.11 他如闪电般归来



高赞回答是怎么回事,载具机枪能取代步兵机枪是什么鬼?你乎军版就是喜欢代替PLA发话,业内怎么想怎么做不去关注,反而脑补出一堆莫名其妙的理由,那么业内和军队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实际上前两年296厂机枪室主任和驻厂军代表就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看完了你就知道为什么需要新的通用机枪以及为什么要设计成那个样子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之所以会出现中口径机枪回归,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军机枪火力与美军比完全处于劣势,还火力充沛不可战胜?人家美军都不敢说自己的火力支援能够取代通用机枪,PLA还敢不装备通用机枪?另外这些体制内人士已经钦定88通机在中远距离处于劣势了



这篇文章非常好的一点是详细讲了新的机枪该如何设计,弹药7.62NATO或者NATO改,标准化的可散弹链,模块化为主,以两脚架为主,重量8公斤以下,在机匣上安装光学瞄准镜。最终结果就是就是放大版QJS161





惊了,为了水职称开发一挺新的机枪,水到新机枪弹定型,水到上高原实验场?这跟当年造谣191原型枪是落败项目有啥区别



果断折叠不送


根本不下放到班?那俄军班组里的PKP是哪里来的?美军SOF班组携带M60E4和MK48还少吗?倒是轻量化.50这个东西,有任何可能性下到班排吗

这逻辑能力真是碉堡了,中口径机枪射不过14.5机枪,那12.7就能射得过了嘛?2021年了还吹RPK和95班机这种玩意儿,这些重管步枪在班组的地位都岌岌可危了,有什么资格和中口径通机抢食吃呢?

95继续做精射枪,看着都要喷血了········我只能说即使是95枪族一桶浆糊的时代,5.8mm精射枪也是另有他物,无他,95的结构压根不适合做精射枪,它的唯一出路就是尽快报废,过于反智拉黑不谢。
作者:张献忠的长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809239980
来源:知乎

通用机枪是那种你想跨越(错过!)也无法跨越的存在,67式两用机枪起步不算太晚(1958年),但是和二战中领教过德国通用机枪威力的苏军和美军不同,中国军队从没有和一个装备通用机枪的强敌作战,对于通用机枪(以及突击步枪)的概念始终很模糊,这既有技术水平的问题,更有战术思想的问题。朝鲜战争的背景其实非常特殊,既受到地形的影响不利于机械化部队作战,同时作为对手的美军,步兵装备还停留在二战水平,并不能代表轻武器发展的最高水平,之后对印、对越边境战争的对手也更为落后。所有这些对外战争经验,都缺乏对于通机枪(以及突击步枪)的直观感受,所以国内对于二者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越作战促进了自动步枪和班用枪族的出现,81式班用枪族很大程度受到了苏军AKM/RPK枪族的影响,二者都使用7.62mmM43中间威力弹。但是,由于中国军队缺少连用(轻)机枪,能获得的战车火力支援也更少,为保持一定的火力持续性,81轻机枪采用了大容量快装弹鼓,而RPK标配长弹匣,弹鼓出现较晚。苏军在冷战期间短时间取消过通用机枪,但是很快又恢复了,后冷战时期更研发了PKP这样以轻机枪状态为主,不用速换枪管的通用机枪。即使有PKM/PKP这样世界先进水平的通用机枪,俄军对于班用机枪的火力持续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也开始研制5.45mm弹链供弹轻机枪。
中国军队经过81枪族、95枪族,到今天的191步枪,班用武器已经发展3代(算56系列是第4代),但是轻机枪一直不够理想,主要还是定位问题。作为直接支援步兵作战的火力,使用中间威力弹或者小口径弹的班用机枪和通用机枪相比,先天在威力和有效射程上就不占优势。战后历次战争证明,通用机枪还是非常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近期爆发高强度局部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作为应急过渡,80式通用机枪(仿PKM)其实很合适,86式车载机枪其实也是PK家族的一员,和80式高度通用,特别是弹药。7.62*54R弹作为一款使用超过一个世纪的经典,作为通用机枪弹药还是称职的,大规模换装同一级的7.62NATO不是明智的选择。12.7mm超轻山地机枪已经研制成功,配合新式5.8弹链供弹轻机枪、80式通用机枪,步兵机枪火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追上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代充满理想主义色彩,西风东渐,解放思想,受当时流行的“中口径消亡论”影响,提出了“一大一小一榴”的概念。一大指的是12.7mm大口径机枪,12.7mm机枪在国内的称谓经历了高射机枪—高平两用机枪—大口径机枪—重机枪的演变,显示其战术作用的不断变化。89式是同时代最轻的12.7mm机枪,25公斤虽然是一个梗,也反映出军方对于轻型化重火力的迫切需求,对越作战的经验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又经过20年精心打磨,新式山地机枪问世,这种机枪标配两脚架,显示其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威力碾压米军.338机枪,算是修成正果。一小指的是5.8mm弹链供弹轻机枪,即88式通用机枪。同时期的美军M249轻机枪,设计初衷也是准备取代M60通用机枪,至少当时对外宣传上是这样。88式是中国军工向PKM致敬的产物,除了口径较小和供弹方式有所区别,88式带有很多PKM的特点,其目标也是取代67-2机枪。受弹药限制,为达到设计有效射程和威力,不得不采用长枪管,空枪重也达到7.6公斤,而7.62mm的PKM空枪重7.5公斤!PKM使用大威力枪弹,长度和重量设计的很均衡,使用很顺手,尽管是重量最轻的中口径机枪,射击精度和稳定性却有保障,显示了高超的设计水平。在尺寸、重量和PKM相当的情况下,受制于枪弹,88式的火力性能还是比中口径通用机枪低一级,最终没能完成对67-2的换代。新式5.8mm弹链供弹轻机枪更类似Minimi,和88式相比更轻更短,和M249一样仅作为班用机枪使用。一榴指的是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迄今为止已发展多种型号,从早期的通用机枪设计,到后来专门设计的重机枪型号、半自动狙击枪型号,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类型。自动榴弹发射器受限于弹重、携弹量和外弹道特性,和机枪只能形成互补而不是取代关系,各国军队也没有用自动榴弹发射器取代机枪的先例,在此略过不谈。












苏俄军队中,PKM/PKP主要以轻机枪状态出现,我们再来看看宇宙第一超级大国









米军的M240G/B/L系列通用机枪普遍使用三脚架和光学瞄准镜,更重视中远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海湾战争至今30年,M240系列一直在改进,从未被放弃。M2HB12.7mm重机枪和MK-19-3 40mm自动榴弹发射器更多是作为车载武器使用,换代型号也一直在研发中。


德国MG34/42通用机枪作为鼻祖,影响了二战后世界各国的机枪发展,现在也换代为MG5。
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近一千万平方公里,气候带从寒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地形多样,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沙漠、戈壁、草原、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海岛应有尽有,国境线漫长,地缘政治环境复杂。作为世界岛地理天赋最优的国家(没有之一),没有理由不填补武器装备上的短板。。。88式通用机枪因为枪弹威力的问题没能取代67-2,现实中取代67-2重机枪的是89式12.7mm重机枪,但这并不意味着通用机枪在中国已经过时。借用列宁的名言:进一步,退两步。战场环境、对手在不断变化,部队装备体制怎么可能不变?是编制适应实战还是相反?这一次重拾7.62mm通用机枪不是回到67-2的旧路,而是为了补齐5.8mm轻机枪(中版SAW)和12.7mm重机枪之间的火力空白,不是什么二选一,而是二加一。
作者:2020天火归来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38491226
来源:知乎

不是自己的东西,永远不可能随叫随到,被对面一座碉堡压制时班组里的无后座力炮比兄弟部队的坦克炮好使,兄弟部队的坦克炮比兄弟兵种的激光制导炸弹好使。所以步兵的火力永远是不够的,尤其是我们的步兵,不够,不够,还是不够。
尤其我们步兵的自动武器配置,砍掉重口径后只剩5.8和12.7。为了追求压制力又要人力携带,无奈只好将12.7疯狂减重,带来的恶果就是精度的拉胯。影响有效射程的不是初速弹重,动能这些,而是精度!精度!没有精度的射程毫无意义。而且,你枪重能减,弹重减不了哇,结果就是人力携带时只有悲催的一百发子弹。机枪之所以能压制自动步枪靠的是什么?——持续的高精度的火力输出,两个缺一不可。貌似人力携带的12.7这两个都缺。这怎么了得?
既然当初砍掉7.62步子太大扯着那啥了,如今不妨步子再大点——直接上8.6。现在的防弹衣已经做到7.62必须糊脸才行的变态地步了。再回去用7.62?北约的7.62*51都不够用了,俄毛的7.62*54?7.62*39?更没戏。所以必须8.6。降低射速以不超过600发甚至更低的射速保证精度,做一支真正能人力携带的压制武器。至于12.7,把重量加回去精度提上去,老老实实的车载行了,我们不缺那几台猛士的钱
作者:咕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867730365
来源:知乎

大口径的重机枪看似同时符合便携与火力,实则有很大隐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枪身过轻,无法压制住澎湃的后坐力(例子:二战中很多重机枪都是三脚架,而同级别重量却轻很多的mg34/42当作重机枪使用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可以减后座,复杂的四角架)。
2,轻型大口径不能简单得代替中口径,哪怕空枪重量差不多,子弹的重量呢?动辄500+发的机枪子弹,大小差一点差的很多。
3,不是兔子以前不用中口径就代表中口径不好,只是以前那个67式实在是不堪用,兔子没有好用的中口径机枪(加上兔子以前也没有用中口径的经验与习惯),这才看上去兔子不用中口径。像毛子这种有丰富现代作战经验的部队就有7.62的中口径机枪PKP。
所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补课吧。
作者:橙鼠鼠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975470097
来源:知乎

不请自来。
下面的回答的某些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首先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又要重新研发中口径通用机枪?
答案是:因为中口径通用机枪是实战需要的东西,所以必须研制。
在习总书记的新时代强军路线实施以后,我们的部队开始逐渐的拨乱反正,训练实战化,装备实战化,战术实战化。原来一些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东西已经逐渐被抛弃,部队就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主要目的。
在这个目的下,我们所有武器装备中最让人遗憾的短板:轻武器,暴露在了大家面前。
中国的国防工业,有很多世界领先的,有很多世界一流的,也有很多落后于世界水平的。领先和持平的我们不谈了,我们只谈落后的。我们的装备有很多也还是落后的,但是落后的原因各不一样。有一些项目是实力原因,缺乏技术和经验,造不出来。这些类型的东西只要加大力量,假以时日,就肯定能追上去。而有一些落后的项目纯粹就是闭门造车,自大自满,毫无责任心,生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不巧,轻武器就是这种类型的。
轻武器作为一种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的武器,在一百余年来,几乎所有的结构和方案都有人尝试过之后,确实并没有太多展现才能的舞台。然而,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轻武器还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水准,确实是有点摆不上台面。
我觉得这有几个原因,一是水平原因。技术和设计能力就是这样,搞不出来好的东西。二是制度原因,缺乏一个设计、制造、持续改进、担责纠错的体制。三是垄断行业和小圈子利益的原因。既然行业内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定死了,那要获取利益,要么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要么是闭关锁国,对外部发展不闻不问,对新事物极端排斥,进而为了自己的利益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我觉得原因三条都有,而且第三条才是最让人恶心的。
作为一个二十多年的老军迷,原来我也觉得国产的东西是厉害的,国内的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直到后来逐渐接触到了一些实际操作装备的退役士兵朋友,阅读过一些关于武器研发的资料,看过一些网上相关的讨论,我才知道,某一些东西,我们是做不出来,而某一些东西,是我们故意做不出来。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光是不做出部队想要的东西,而且要通过种种办法,告诉部队说这个东西你没有必要用,因为一二三四,你需要用的是我造的东西,因为一二三四。他们不光是在蛊惑部队,在网络发达后还给一帮人洗了脑,让他们自发的充当水军,继续给大众洗脑。
就说中口径通用机枪吧,洗脑的话术基本就这几种。
1.机枪在一个地方打不了几个短点射就要转移,所以不需要弹链机枪和更换枪管,重管步枪是最好的(否定中口径机枪的存在价值)
2.敌人有机枪,我们有120火箭筒,来,我们中门对狙。(两种作用不一样的武器硬要放在一起比,而且120火箭筒脆弱的生存力和可怜的备弹他们是绝口不提的)
3.敌人有中口径机枪,我们有12.7机枪,我们射得更远,威力更大。(说这个的人,就自动回避掉前面的第一条)
4.敌人有机枪,我们有远火、单兵导弹、空中支援……,随叫随到,反正枪也是听个响的,真正打起来还得靠重火力。(自动回避敌人的火力比我们更猛,仍然装备中口径机枪的事实)
说这些话的人,对于机枪除开杀伤人员,还有覆盖射击掩护己方做战术动作这一根本作用,要么是根本不懂,要么是故意装不懂。然而网络水军嘛,就是娱乐一下自己和大家,大家乐呵乐呵算了,但是某些从业者,是真的忽悠部队,还成功了,于是我们是唯一一个真正执行中口径无用论的大国。
有些人仍然说,我们从业者只是乙方,部队作为甲方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所以,这事不赖我们。
以前我还信了,后来才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
以前我们仿制的80式,部队觉得不错想用。但是我们某些人呢,觉得我做出一个67式,你80式装备了我去喝西北风啊?所以搞了一个对比测试,结果是67大大优于80。于是67式继续装备部队,80式改外贸和做坦克机枪。最后呢?67式退了,80式仍然在装甲部队服役。而80式的原型被誉为世界最好的通用机枪,比80式更加优秀的67式,又在哪里呢?
人嘛,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不要脸的事情都可以做。我记得90年代的某期《轻兵器》有篇文章,宣传了一位军校教授。这位教授确实厉害,不光教学水平高,枪也打得好,有“枪王”的美誉。文章里说他的事迹,有一段大概是某军工厂出了一批枪,出厂验收的时候怎么打都不达标,最后没办法了只能请枪王去帮忙。枪王去了花了一点功夫,果然打中了靶子,这批枪顺利通过了验收。之前看的时候年纪小不懂,后来一琢磨,这不是坑部队么?部队也不可能人人都是枪王的水平啊,这就好比一批轿车出厂,发动机打不起来,请了职业车手的团队过来临时搞定了一两台通过了验收,出去后该打不起来的还是打不起来,我们老百姓也没有团队帮着拆发动机啊。
除开这事,还有一件事让我对某些人彻底的失望了。某型歼击机装上了空中加油管,堪称一大突破。然而这空中加油管有个毛病,高速飞行的时候会产生噪音,噪音最大的时候甚至让飞行员完全听不到通信耳机的声音。部队提出了问题,厂家就应该解决对不对?设计师和厂家来部队考察,发现问题确实存在(当初设计和验收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发现),回去花了一段时间,给出了解决方案:让飞行员戴上耳塞,这样就听不到噪音了。部队听到这个方案当时就拍桌子了,后来自己在修理厂里搞定了这个问题。这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也算是我们国企的固有问题之一吧。
老的一代人思维因循守旧,责任心差,自以为是,所幸,他们毕竟老了,该退出舞台了。
新的一代年轻人已经接上了班,现在舞台是他们的了,希望他们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祝愿我们的兵工行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更新一下:时间到了,该公开的还是公开了。



这堆黑不溜秋的就是我们的战士今后的家伙了。
肯定会有人说:公开了又不一定装备,装备了又不一定全军装备…
但是应该不会有人纠缠弹链机枪不能打几个点射就要换地方,以及过不了黄河水了吧?
因为这不zzzq。
作者:坦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61567719
来源:知乎

土鳖:我何德何能啊!
提问者对中口径通用机枪在我国复活感到不解是因为他以为我军步兵部队拥有充裕的支援火力,因而没必要加强步兵连内支援火力(比如通用机枪)。
然而很不幸,部分外军,尤其是美军,在拥有更充裕的支援火力的情况下依旧保留了中口径机枪。
至于提问者提到的轻量化大口径机枪……
俄罗斯的КОРД我也领教过了,虽然没试过两脚架射击,但我已经可以下结论,它永远无法取代中口径机枪。
国内也有类似的型号,也有不少射击视频公布(包括一段两脚架射击画面),但总体上我是不看好的,尤其其架设非常困难,枪架需要额外寻找压载物固定(有时是直接靠人压着)。
须知一点,枪械等火器自重越轻,其后座便越难以控制。
作者:亚库宁中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47299224
来源:知乎

很简单啊,因为自动武器中有射程空缺,而在早期入门阶段探索自研的QJY88通用机枪无论是枪还是弹(DVP88)又太狗屎,而步兵班级别的随行支援重火力(40火、89筒、89重机、大口径迫击炮等)要么太重要么占编制,或者不能进行持续压制。
随便写几个有效射程好了:
(P.S:【有效射程】指“该武器在该射程下弹丸能保证较好的精确度和毁伤能力”,而非最大射程。)
QBZ95突击步枪:400m
QBB95班用机枪:500m
QBU88班用狙击步枪:800—1000米
QJY88通用机枪:1000米
CSLR3班用狙击步枪:500m(栓动式)
QBU10狙击步枪:1500m
89式重机枪:1500–2000m
See?在650-1500m有效射程中间,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射程空缺,往细了说,我兔少了一件可以把高动能轻型弹药连续、持续投射到600–1000米的全自动压制火力,而为了填补这个空缺,目前我兔的就不得不装备射程足够远但是占据大量编制的重火力,比如89重机,但这玩意并不是每个步兵班都有一挺,89重机的编制并不是班组级装备。

↑89式重机枪,一个“美丽的错误”下诞生的【世界最轻.50】
关于占编制这个问题,咱详细说说:
一挺89重机,最多需要8个人才能徒步携行,最少也需要4个人——
①八人携行:整体携行模式,将枪在脚架上装好,然后由4个人携带整枪,另外四人除自身全套武器装备外都携带备用弹药,携行模式为每人1条50发弹链,装在金属弹箱里,并且要用专用支架背负,总弹量400发。
②四人携行:拆分携行模式,四个人每人背负1个50发弹箱,然后两人搬运脚架,两人搬运机枪,该模式移速较快适合转移阵地,但带弹量最多仅200发。
原因?没别的,只因为89重机全套配置实在是太重了,虽然号称全世界最轻的大口径机枪,但全枪带三脚架质量仍超过26千克,更别提12.7×108mm机枪弹和金属载弹具(弹链和弹箱)那惊人的自重了。
而相比之下,以美国陆军大规模列装的M240B通用机枪举例:

↑M240B通用机枪,可以和上面的89重机用人体比例比比大小,这样就知道通用机枪的好处了。
M240B这玩意也占据编制,但它只需要2~3人携行,一名士兵就可以在全装徒步条件下携带武器主体外加200-400发弹药,另一人则携带三脚架和备用弹药(也是200-400发),也就是说,2个人就可以携带最多800发弹药,并且这还没考虑机枪手不帮队友携带额外弹药的情况——如果机枪手的背包全部拿来装他自己的7.62NATO弹链而不是帮队友携带十几个4179,那么算上他身上携带的200–400发,他一人就可以带起1000发甚至1200发备用弹药。
再举个例子:我兔的一名步兵可以在轻量化携行自身全套武器装备时再携行一支PF89式80mm火箭炮,这玩意虽然不占编制,但因其自重太大,徒步全装携行也就只能带一支,并且还有一个问题——PF89是一次性装备,和美军的M136AT4反工事火箭炮一样,发射后发射管除了光学瞄具可回收之外就只能丢弃,不可重复装填这点就已经决定了PF89和M136AT4无法单兵携带更多弹药。


但是,美军可不止装备了M136AT4,美军还有古斯塔夫M3无后坐力炮和MK153 SMAW多功能肩射系统,这两种武器都是可重复装填的,古斯塔夫M3要占编制所以不谈(一个M3发射小组是3人,一人侦查战场和确认目标,一人装填,一人发射,三人都可徒步全装携带5枚弹),SMAW可是和PF89那样不占编制的,但SMAW是后部复装发射器,所以它的射手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一名陆战队步兵在徒步全装条件下携带一支SMAW发射器外,还可以携带4–6枚备用弹。


(*当然,PF89是我兔步兵班火力支援,而SMAW在美军陆战队是连排级火力支援,拿这俩比不算很恰当。)
所以说,一种重量不算很大(可单兵携行)、不占用太多编制、能实现持续火力压制、有效射程和毁伤能力在600–1000m的【步兵班/班排级随行火力支援】,我兔是目前是欠缺,且非常需要的。
而中口径通用机枪,或者说全威力弹通用机枪,则是目前适合上述条件的最佳选择。
纵观世界范围,隔壁的毛熊有PK系列,海对面的鹰酱有M240系列,汉斯喵有MG5(汉斯喵也是最早提出通用机枪概念的国家,即大名鼎鼎的MG42)。


而我国,正式定义为通用机枪的只有一挺性能过于狗屎的QJY88……

这里不妨讲个真实的笑话:QJY88的定义确实是标准的步兵班通用机枪,但它的有效射程只能达到美军M249 SAW的水平(600m左右,即5.56NATO弹的有效射程边缘),而美军甚至没把M249作为“机枪”(Machine gun)这个概念看——SAW是Squad Automatic Weapon的缩写,意思是【班组自动武器】,美军是把M249作为一种步兵自动武器在用,压根就没想过拿它进行中远距离火力压制,毕竟5.56NATO常规弹头仅62gr(约4g),无论如何也够不着600yd外的目标。
所以,正是因为我兔极度欠缺能和M240、PK比肩的装备,唯一符合定位的QJY88又太狗屎(通机的脸,轻机的魂.jpg),所以中口径通用机枪的议程又被拉到了桌子上。
这是好事,这说明我兔再也不像当年那样死抠着一个小口径万能论不放了,并且我兔目前军工水平也不像87年那样惨兮兮,相信我兔能搞出优秀的国产自研通用机枪。
作者:Okita Souj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764959011
来源:知乎

相同情况下口径越小,弹头越轻,初速越高,射程越近,能量损失越快,口径越大,弹头越重,射程越远,存能好。
我以前特别喜欢一把枪叫m14,这枪生不逢时,出生赶上越战。这枪优点是精度好,射程选。缺点是火力不行,弹匣20发,就是个高容量版本的全自动加兰德,连发斯瓦辛格来了也够呛,枪又长,勤务性又不好。
在丛林作战优点发挥不了,毛病被放大。这枪就一度凉凉了。
后来到了阿富汗,这枪又被人扒拉出来了。
阿富汗山区,交战距离经常超出了一般小口径突击步枪的“黄金射程”,这时候m14的优点就突显出来了,射程远,精度好,中远距离不要求糊脸,556打不到的他们打,556打不疼的他打的疼,同时又比.50轻,火力持续性也好,适用范围更大。一顿收拾就整了个ebr。
未来中国光靠5.6跟12.7肯定是不行的。大中小都得有!
作者:贰大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458592/answer/1804742030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