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懂《水调歌头》,最好的中秋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3-10-13 14:56 作者:聪明的一xiu哥  | 我要投稿

一口气看懂《水调歌头》


这是每到中秋节就会想起的一首词,这是写得最好的一首中秋词,虽然过去的千百年,却如明月年年如新,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作为自然之物的月亮,陪伴了苏轼的一生,是在惠州,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也是在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的月是圆的,但苏轼作于密州的《水调歌头》却是伤的,这就不得不提起苏轼的经历,苏轼为什么会到密州?这得从一个名叫Jeff的男人说起,这位大宋响当当的名人就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迷弟们亲切地叫他Jeff,Jeff的变法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也毫无疑问地影响到了我们小小苏的大半辈子命运,关于王安石补充一句,他的变法确实冒进、多有不足,但是关于Jeff其人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说他是一个有缺点的伟大的人,应该不为过,正如鲁迅所说,诶,这句鲁迅可真的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1071年,王安石变法,苏轼当时兼任尚书祠官,一个和文书有关的职务,因为这场变法形成了两个党派,新党和旧党,赞同变法的叫新党,反对变法的叫做旧党,苏轼被归为旧党一派,对苏东坡来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随着新党、旧党交替得势,苏东坡的命运也跟着不断沉浮,1071年,苏东坡主动请辞,要求去地方做官,朝廷任命他为杭州通判,实质上还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1074年,又改派到密州做知州,1076年的中秋,苏轼一人在密州,万般思绪到心头,想起了济南的弟弟,也想起了这些年来因为Jeff哥变法而陷入人事的纠缠,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此而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先从小序读起,都说东方人是含蓄的,我们不直接说我爱你,我们说“今晚的月色真美”,我们不会直接说想家,我们问“寒梅著花未”,即使豪迈如苏轼,在某个思念涌上心头的时候,也不是把思念挂在嘴上,在那个月色如水的夜晚,东坡在想起弟弟的时候,也只是在词前小序的最后一句略略写道“兼怀子由”,小老弟,老爷们不整肉麻的,你看那月亮圆圆的像不像你小脑瓜,就是,只是,恰巧想到了你而已,全篇在诉说到思念的地方,可能得到词的结尾才有一点点踪迹,一句祝福,一句宽慰,“千里共婵娟”,按照顺序,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他看着满月不只是品味,而且发问,这问题既像喝到糊涂了,又像捧着一颗赤子之心似的:“月亮是啥时候出现挂在天上的?”这问题霍金听了都要说是“大问题”,但也就是在这不断的追问中,人类开始了成长,西方有牛顿问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东方有屈原一连170个的“天问”,而我也在追问:吃蛋黄月饼还是五仁月饼?或者一个吃一口是什么味道?话说回来,咱们中国古人追问的“大问题”似乎并不是激励科学研究,而是为了让无限的想象冲破有限的框架,以仰望苍穹的宏大场景治愈现实生活中的锁屑烦恼,所以,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问本身,重要的是在提问中就会被治愈,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仰头看看天空,不妨问问月亮,张若虚有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有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亦有问:明月几时有?恍惚间缩地千里,就和月亮肩并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宫是咋样,今天晚上是几号呢?月宫开车限不限号呢?民间有问: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好像天上是和我们人间不一样的时空,不如去看看?于是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我欲乘风归去,我要乘着风跑到天上,动不动就上天,我们现在听起来有点怪,其实是因为古人往往把那些有本事的人看成是星宿下凡,而有才华的人常常自诩是“谪仙”,前有李太白,今有苏东坡,中秋之夜,人间热闹非凡,但苏东坡偏偏瞄向天空,思考天上是何模样,他想飞回去,但一番思虑,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当然,也有人把“天上宫阙”理解为宋朝朝廷,把这一段理解为要不要回朝廷的犹豫,据说神宗皇帝读到这一句,觉着苏东坡还是记挂着我的,看来神宗觉得词里的“天上宫阙”就是朝廷,借酒三分醉,酒后吐真言,好像无意的“归去”,一定程度上可见东坡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李泽厚在阐释苏轼美学观的时候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李老师的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中秋词是颇有启示意义的。既然高处不胜寒,那么不如回到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即使一个人很孤独,也有自己的影子陪伴,所以,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呢?人间有人间的温度,转入下篇,下阕以月光的角度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月光的足迹,在房子和房子之间,在门窗和门窗之间,在夜晚还没有睡觉的人身上流转、荡漾,这应该是一个很美的中秋之夜吧,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但为什么今晚的月亮那么圆?而我和家人却天各一方,无人安慰,东坡只能聊以自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世界不完美,不可能只要成功不要失败,只要快乐,不要悲伤,只要相聚,不要离别,所以,我们活在人间,就要接受人间的不完美,干杯,为东坡新熬的这杯鸡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每一个人长长久久,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你在天涯,我在海角,不能相聚,但你我见到的月亮是同一个美好的月亮,只要你我能够欣赏同一个月亮的美好就已经足够了,还需要什么呢?月光照耀,开启了中国人豁达的视野,月亮阴晴圆缺,人世悲欢离合,在时间之河和宇宙之海里不过一粒微尘,苏东坡仰望星空,心存飞翔之想,但一转念,还是回到人间,人间的烟火里虽然琐琐碎碎,磕磕绊绊,但是清清爽爽,明明白白,更有生命温暖的平静和喜悦。这首诗写尽了“月亮”的中国式意蕴,也写出了东坡一生的彷徨,一方面,东坡厌倦世俗生活的无聊和残酷,总在渴望着“归去”,总在努力退隐,另一方面,他又留恋人间生活的热闹和温暖,总在发现着诗意,总在体验着惊喜,这样的彷徨,好像一个悖论,一个矛盾,但恰恰是因为在这样的悖论和矛盾里挣扎、苦恼,东坡一步一步充实、丰富着他的生命。

《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苏词中的经典之一,充满了奇思妙想,别开生面,充满浪漫情感,在文学风格上,这首词摒弃了华丽繁复,追求简洁明快,让人仿佛置身高山,高歌远望,这首词在表现作者对宇宙思考的同时,也摒弃了“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作者并没有将自然界的变化看作是一种神秘的永恒存在,而是从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强调了“随缘自娱”的态度,因此,尽管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但读来并不乏着春天的活泼气息,正如赵翼所说,触处生春,这也是东坡词不断打动我们的原因吧。

一口气看懂《水调歌头》,最好的中秋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