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小心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虔诚地祭祀先祖,这样就能使民间的风俗习惯归于淳厚朴实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他请求别人告诉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那是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政事要闻的方式,大概是别人都不一样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还在世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观察他的的言行举止了。如果他能够长期坚持父亲生前为人处世的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要想发挥礼的作用,那就最好是能将事情处理得恰当,将人们团结得和睦。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处理政事时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果遇到棘手难处理的事情仍一味地追求和顺,不懂得用礼法去节制约束它,那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定的话语符合仁义,这种约定才可实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信赖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是很可靠的事情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饮食不追求满足口腹之欲,居住不追求安逸舒适,对事情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小心,亲近有道德文化的人,以他为标准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权贵,富贵却不骄傲自大轻视贫贱之人,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贫穷却怡然自乐,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玉石的加工一样,先把料子切开,再用锉刀打磨棱角,最后在精雕细琢,润色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一起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