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16集 2021年秋

第一讲 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 理性批判
- 现代社会的本质→商品形式的普遍化(物化)→原因:劳动分工的产生→机械化劳动→意识物化(本身对社会计算理性的认同)
- 突破:只能由无产阶级。
- 总体性辩证法
- 审美:整体性思维。艺术: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
- 现实主义文论
- 理论基础:反映论。
- 艺术起源:巫术
- 艺术:认清世界,激发情感。
- 理论核心:典型论
- 柏拉图:典型就是理念。
卢卡奇:共性的个性化。类似于啊Q,找到人的共性。拒绝脸谱化,类型化。
- 理论原则:总体性
- 形式主义批判:席勒。席勒认为文艺作品应该呈现日常生活,并否定现实生活。
- 自然主义批判:左拉。镜子说,尽可能多的呈现现实生活细节。
-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论争
- 1934-1938.卢卡奇代表文章《表现主义与衰亡》、《现实主义论辩》。卢卡奇主张呈现人民性,布莱希特,本雅明参与的论争。
- 现实主义的作品应该是主客观统一。
- 反应社会总体性,揭示社会本质。表现主义往往是碎片化。
- 现实主义应该创造典型。
- 现实主义应该是参与,介入。而现代注意对现实采取冷静旁观的态度。
第二章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民族文学观
葛兰西,意大利人,1891年生,1937年去世。主要作品《狱中书简》,载体为亲友书信。《狱中札记》,笔记。后半部分人生在监狱中度过。
-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 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政治社会:依靠暴力强制,暴力职能与教育职能。市民社会依靠文化,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社会舆论。
- 市民社会。体现在思想文化上,具有非物质性。市民社会要想占据支配性地位,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 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
- 概念:市民社会中某种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市民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争夺文化领导权。
- 特征:动态性,非强制性,权威性。
- 前提:获得被领导阶级的同意。
- 有机知识分子(有组织的知识分子)
- 背景:没有革命知识分子。原因:民众本身具有分裂性,思想和行动的分裂性。
- 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于社会之外,自认为不受统治力量控制,非历史性,非阶级性。有机知识分子:文化社会集团的一份子,对社会事务采取介入态度,有高度组织性,跟社会关系结合紧密,具有阶级性,群众性。
- 阵地战(分子式入侵)。学校,传媒,社会团体。
- “民族,人民”文学观
- 新文学观。创造一个与民众形成有机联系的思想共同体。
- 人民性:要跟民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具有文学性,体现出一定思想道德以及整体倾向。
- 民族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特征。
-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需要从现实中发掘素材。想象也要基于现实,以现实为主导的想象。
- 文学评价标准: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体现为作者的情感态度。
- 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对于经典作家,采取一种审视的方式。阅读经典作家作品,保持一定距离。
- 通俗文学。科幻和侦探小说。展现出了趣味性,让读者有了切身体验。有了商业价值。好的通俗小说要体现出人民的趣味和自己的思想。皮兰德娄体现出了民族性和艺术性。
- 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型
- 文化研究的两种范式。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化主义强调文化的有机性,强调社会经验性。结构主义的代表任务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认为经验是可以被建构的,不值得信任。
- 葛兰西转型。文化霸权理论背后渗透着某种可能性。
- 总结
- 从自己的创伤性出发。在当今社会延展力极强。
第三章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理论
戈德曼,1913-1970,出生于罗马,犹太人,罗马籍,法国作家。1933年到维也纳大学学习,师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受卢卡奇影响较深。1394年到巴黎大学研读社会经济学。1940年在欧洲迫害犹太人运动中逃到瑞士,师从皮亚杰。1945年博士毕业,《康德著作中的人类社会和宇宙》。1948年与卢卡奇会面。1956年写作《隐蔽的上帝》。1959年戈德曼进入巴黎高师。
重要著作:《隐蔽的上帝》,《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

第一章 社会背景与理论资源
1.背景
经济:二战前后,资本主义发展。消费社会逐渐形成,交换经济渗透到文化产业。
政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社会当中出现了中产阶层。政治理想不再相信崇高。价值观趋向于享乐主义。
思想:人的思想价值观发生变化。产生了孤独,焦虑。人与人之间是陌生的社会,人们开始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
文学:产生语言学转向,向内转。代表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只关注于文学作品本身。
2.理论资源
卢卡奇:总体性原则、小说发生理论。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认知的四个阶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法:整体与局部关系。
社会学批评传统:1800,斯达尔夫人,法国作家,《从人文学与社会制度关系看文学》。1869年,丹纳,《艺术哲学》。1904,郎松,《文学史与社会学》。
对话对象:法国的结构主义。特点:只关注作品当中的内部关系。强调科学性,过程中消解了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消失。发生结构主义:人本主义。
3 发生结构主义文论
1.文学作品是有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有意义的结构:人所有的活动的都是对外在环境做出的反应。同理,文学创作也是。
如何把握这个有意义的结构?理解和解释。理解:对字面意思的描述。解释:将作品放到更大的结构中解释产生的原因,在不同的框架下会有不同的 解释。理解与解释是不可分割的。解释学循环。辩证法思想。
2. 文学与社会同构
2.1 共时层面:作品的精神结构(世界观)与特定社会集团精神结构关系。
2.2 历时层面:文学的结构变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个人价值凸显。动摇了传统(个人与社会统一)。文学表现形式体现于问题人物小说的产生,代表作品《唐吉坷德》。
垄断资本主义,个人的价值在竞争中丧失。独一无二的个体消失了。文学表现形式为集体人物小说,体现出人的消极反抗情绪,代表作《变形记》《城堡》。
消费社会,全面物化社会。所有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全部被经济活动替代。文学表现形式为人物符号化小说,代表人物萝卜隔离,《嫉妒》,主人公没有名字。人被物化成社会符号。
2.3 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具有联系性,结构开放性,同时结构在不断的变化,导致了结构的循环性。
4 悲剧世界观
悲剧:人的生存境遇。理性主义与个人主义不断上升,宗教信仰消退。上帝的消失代表着信仰与情感价值的缺失。导致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一个悲剧人。戈德曼的解决方法,每一个人都打赌上帝存在。
第四章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马舍雷,1938年出生于法国。1960年获得哲学学士学位。次年完成硕士论文《对斯宾诺莎的哲学政治学的研究》。1961年毕业于巴黎高师,多次参加阿尔都塞的文学研讨班,并写作论文《列宁——托尔斯泰批评家》。1966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哲学教师职位,1966年写作《文学生产理论》,1976年发表《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1990年发表《文学在思考什么》。

1.理论资源与思想基础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包括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性。本雅明也曾发表文章《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提出类似观点,文中提出作家就是生产者,文学就是产品,文学创作就是产品生产过程。
2.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
a.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觉,是人对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b.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
c.意识形态是一种无意识。通过无意识的行为体现出来。
d.症候阅读,产生于读书会作品《读《资本论》》。
无辜的阅读与有罪的阅读。无辜阅读就是对于作品内容的全部接受,而这是不可能的,人在理解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去理解的。无辜阅读的背后就是有罪阅读。有罪阅读是指带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去阅读。两种阅读本质上都是一种栅栏阅读。文本与读者之间有一个鸿沟,或者栅栏,这个栅栏就是意识形态。
症候阅读就是指通过文本去寻找文本背后的内容。
2.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判
1.沉默,是文学意义的支撑点。文本由可见层面和不可见层面组成。沉默就是指文本中的一些空白,文本未曾说出的内容。那是一个不可见的东西。例子:狼来了的故事,表面上是训诫人不能说谎,背后的一层可以解释为人信任产生的原因。杞人忧天,东施效颦。
空白的产生,原因在于意识形态。受到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的影响。
2.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
a.创造:无中生有的过程。
b.生产:原料加工的过程。
c.原料:意识形态与语言。文学就是通过意识形态去组织语言。
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日常语言相较日常语言,意识形态表现力稍弱。文学语言意义不确定。
3.意识形态与离心结构。
结构:传统的结构主义认为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马舍雷认为结构是揭示作品没有说出的东西的线索。结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整体,充满了裂隙和矛盾。
离心结构:作品内容和所呈现思想内容之间的冲突。
4.意识形态批评
a.两种错误的批评方式。
经验主义:把范围和对象混淆。作品只是范围。文学批评应该有一个具体对象。
结构主义:总是要寻找作品中某种潜在的范式和结构,只强调了文学作品中的共性,没有针对作品本身谈作品。
b.科学的文学批评。强调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c.对列宁论托尔斯泰的分析。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作品中充满了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反映除了社会现实。
3.对文学哲学的思考
1.对文学与哲学关系历史考察。
2.走向文学哲学。文学蕴含着哲学思想,没有纯粹的哲学,也有没有纯粹的文学。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艺术最终走向哲学。
文学最终走向何方。
第五章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艺术幻想论
1885年出生德国路德维希港,犹太家庭。1905年就读于慕尼黑大学,主攻哲学。师从利普斯,先后收到了胡塞尔,屈尔佩,席美尔的影响。1908年前后结识卢卡奇,1911年加入马克思韦伯的学习。1917年离开德国去到瑞士,与本雅明相遇。1918年发表其重要著作《乌托邦精神》,被誉为20世纪现象学的代表作。1949年与莱比锡大学任教授,期间发表了著作《主体-客体:黑格尔》。1977年夏天去世。重要著作有《希望的原理》,《乌托邦精神》。布洛赫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感受)纬度。同时代的卢卡奇对马克思的阐述偏向于认识论(认识)。

一 历史背景与思想
1.资本主义危机与浪漫主义思潮
一战前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形成了早期工业化的社会。科学与理性快速形成主流思想,变成了一个阹魅的世界。表现为信仰的缺失(上帝死了)。
浪漫主义:重回传统。传统知识分子开始重建人的意义感,批判资本主义。
2.犹太人身份危机
作为犹太人,一方面被社会同化,变成一个现代人。但是当时反犹主义盛行,犹太人很难进入社会核心位置。犹太人开始反思,开启守护宗教主义精神。
二 人本主义的希望哲学
1.希望哲学的出发点
人的本质,从生命的基础来追问人的本质。
2.希望哲学的原理
a.生命的基本状态:匮乏。人生中有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缺席了,导致了生命的匮乏。
b.生命的本质:尚未。体现为某种可能性。它是动态呈现的。
黑暗:尚未获得到某种本质。理性对人的本质去认知是不可能的。
惊讶:意识到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这种状态下扬弃了此在的状态。
c.匮乏产生的原理:冲动。人永远想要干点什么。冲动还体现出了特定的社会阶级关系。人最基础的匮乏就是饥饿,从而导致人开始物质生产。
3.马克思主义哲学
乌托邦的社会,从最具体的地方出发,去实现一个无阶级,无异化,自由的社会。体现出来是一个希望的社会,同时也是希望的行动力。
资本主义不断的去纠缠事实,没有办法把握到人尚未的本质。
三 幻想艺术论
1.艺术的本质:幻想和显现。艺术同时是一种非生产性劳动。艺术的生产创造具有非异化性。
幻想:艺术是一种幻想。艺术呈现的假象世界不是假象,而是尚未。同时也是未来可能性的推测。艺术在于现象背后的情感。
显现:揭示尚未被展现的意义。
2.艺术幻想:对白日梦的改造。艺术是面向未来的某种机动。
白日梦:佛洛依德认为白日梦是本能的升华。布洛赫认为白日梦是艺术创作的材料,艺术就是对白日梦的改造。
艺术对片段的呈现体现出某种未完成的过程。这正是尚未的体现。
四 对表现主义的态度
对表现住的批判的两种代表。卢卡奇为主的持否定态度,布洛赫与布莱斯特持肯定态度。表现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处理,指向人的内心。所呈现的世界也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
1.表现主义是否代表法西斯主义
卢卡奇:是。表现主义的扭曲很容易颓废,容易沦为法西斯。
布洛赫:否。不能以偏概全,
2.表现主义是否具有人民性。
卢卡奇:无。表现主义过于先锋,小众,脱离了群众。
布洛赫:有。古典现实主义过于高雅,也是脱离人群。而表现主义有一种回归人民性。
3.如何看待表现主义的先锋性与破坏性。
卢卡奇:破坏性。
布洛赫:先锋性。给人呈现出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具有某种可能性。是对旧有关系(资本主义)的破坏。
4.怎样看到表现主义的实验与创新。
卢卡奇:脱离的现实社会。
布洛赫: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进步的。在过程中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千篇一律的创作方式。
五 展望与总结
卢卡奇与布洛赫的争论延续到现在布洛赫的表现主义受到更多认可,但是其背后争论的哲学背景是认识论与存在论的争论。当今社会文学创作更加关注个人情感的体验,而缺少对现实生活精确的反应。这也体现出了布洛赫表现主义的具体特征。
第六讲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和间离化理论
1898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 16岁创作个人第一个剧本《圣经》。1918年创作个人重要短剧《巴尔》。1920年创作《夜半鼓声》,获得巨大成功。1926年接触马列主义,提出史诗剧概念。重要作品《三分钱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安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

一 理论背景
社会背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人与社会异化体现明显,和之前卢卡奇,布洛赫处于差不多的时代。
戏剧背景:当时戏剧资产阶级占据主流,戏剧主要目的是消遣。另外就是体现人的生活中的异化情况,人的生活体验的反应。布莱希特赞同无产阶级戏剧,他要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人民戏剧。
二 布莱希特的戏剧观
1.教育剧:戏剧家=哲学家。 戏剧背负教育人民的使命。应该尽可能客观的去呈现社会,缺点是缺乏便利性和娱乐性。布莱希特早期认为戏剧应该背负教育使命。
2.史诗剧:又叫叙事剧,非亚里士多德式剧,科学时代的戏剧,反理性主义戏剧。亚局与史诗剧的区分。
亚里士多德式剧:亚里士多德强调模仿,让观众沉浸。注重情节性,在这类戏剧中,观众是被卷入其中,消耗观众能动性,触发观众情感。强调感同身受,诱导观众认同故事和角色,观众急切的关注故事结局。情节会具有某种必然性
史诗剧:史诗剧注重观众的第三人称体验。注重叙述性,在此类戏剧中观众成为一个观察者,激发观众能动性,迫使观众做出判断。主要强调探讨问题,采用说理的方法,观众主要观察事件的进行。情节具有某种跳跃性。史诗剧的特点就在于打破观众的共鸣体验,恢复观众的思考能力。
3.辩证剧
受到毛泽东作品《矛盾论》启发,写作论文《戏剧辩证法》。
三 戏剧美学(间离化概念)
1.传统戏剧美学的核心:共鸣,主客交融。
2.布莱希特的观点是传统戏剧都是教人去顺应世界。真正的戏剧应该改变世界。
3.间离化。使观众能够认识对象的同时又保持陌生。在演员与观众之间不断的制造距离,从而破坏共鸣。让观众站在一个旁观者审视作品。
同时在制造某种新奇和惊喜,让人停留在认识的纬度。间离化的意图就是让观众自己选择立场,演员高于角色。
四 卢卡奇与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1.现实主义的出发点。都同意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人本论。体现人的异化和总体性。
布莱希特:阶级论。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
2.对现实主义理解不同。
卢卡奇:强调再现真实的生活。
布莱希特:只要求酷似真实,作品目的是洞察本质。
3.现实主义表现的中心是人物还是事件
卢卡奇:以人物为中心呈现社会现实
布莱希特:以事件为中心引发观众思考。
4.表现方法
卢卡奇:内容形式统一
布莱希特:内容要高于形式。
第七讲 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
1943年出生于爱尔兰。1961年考上剑桥大学,师从F.R.利维斯。并与雷蒙德·威廉斯相识,1964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留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1967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著作《莎士比亚与社会》,1968年发表文章《共同文化的观念》,1969年到牛津大学担任讲师,并开始向马克思研究转向。1970年发表《作为语言的身体》,此后彻底转向马克思研究。1976年发表《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1983年出版《文学理论导论》,1990出版《美学意识形态》,1991年出版《意识形态导论》,1996年出版《后现代主义幻象》,2000年《文化的概念》,2003年出版《甜蜜的暴力》,2007年《如何读诗》,2017年《人生的意义》。重要著作,2003年出版的《理论之后》,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

一 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
1.文学如同“杂草”。文学没有本质,无法定义。文学就是出于某种理由,给他赋予高的价值的作品。文学的价值都是被历史不断赋予和建构的过程。
2.文学的五大共相。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区别,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一种语言的概念,实际是不存在的,唯实论则认为共相是物体的本质,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伊格尔顿提出了文学五大共相: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功利性,规范性。共相不是文学的本质,只是可以通过这五个共相可以辨识文学。
二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1.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因为文学本质上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它具有特定的时空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产生具有重大影响。
2.反对反映论,自然主义。
反映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文学对意识形态的挑战,文学揭露了社会的现实和虚假意识。
三 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
1.文学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2.意识形态变化往往会导致文学形式变化。
四 文学生产与美学意识形态
1.文学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种解读方式:
把文学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此时的文学是上层建筑。
把文学视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此时文学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2.文学生产过程中的六大范畴
生产方式:一般生产方式与文学生产方式。后者建立在前者之上,
意识形态:一种称之为一般意识形态,一种叫做作者意识形态,还有一种称之为审美意识形态。
还有两者的承载体文本。
3.美学意识形态
美学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最深刻的意识形态。美学同时具有感性和抵抗性。
五 政治批评
一切的文学批评背后都是政治批评。
第八讲 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
0 前言 马克思主义文论脉络
1.经典马克思主义
早期代表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
后继者:列宁,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高尔基,梅林,布哈林等。
2.西方马克思主义
早期代表:卢卡奇,葛兰西。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第一代:本雅明,阿多诺,霍克海默。第二代:哈贝马斯。
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佛洛姆,赖希。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戈德曼,马舍雷。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布洛赫,萨特,梅洛庞蒂。
新英美派马克思主义:雷蒙德·威廉斯,伊格尔顿,詹姆逊。
一 基本生平
1934年出生,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54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后任教于哈佛。1964年出版《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1971出版《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2年出版《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1981年出版《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形式的叙事》。1984年《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85年在北京大学开展为期1个月的系列课程,演讲稿被整理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86 发表文章《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1988年出版《理论的意识形态》,1998年《文化转向》,2003年《单一的现代性》,2015年于北京发表演讲《》。
二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卢卡奇《小说理论》,小说是对于史诗的替代。詹姆逊对卢卡奇的修正,卢卡奇试图建立一种类型学,关注到的是小说形式的本身。卢卡奇忽略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内在形式: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辑。
三 语言的牢笼
1.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
优点:摆脱了经验论,创立了意义美学。
局限性:判断过于武断,共时与历时的割裂。
2.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陌生化:文学理论的先决条件。建立文学等级制度,目标就是陌生化。体现出了文学史观,文学背后的发展史就是形式的演变史。
局限:形式,缺少历史性纬度。
3.对于结构主义的分析
结构主义关注文本的形成系统和建立模式,强调整体性。
缺陷:静态的批判方式。
4.辩证批判方式
强调文本的作用:阐释事情是具有一个主导符码。
多样性的阐释:每一次的阐释都一次重写。
结合社会背景:对于文本的分析要从社会背景来看。
整体性观念。
四 政治无意识
讲故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象征。
1.历史主义的困境
历史主义就是把历史看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的人类活动,这种活动是客观和可还原的。历史的一大特点是不在场性,要想还原历史只能通过叙事和文本,而文本和叙事是不可靠的,这就是历史主义困境。
2.解决历史主义困境的方式
文物研究:遮蔽了历史现实本身,印记不能代替当时的现实。
存在论的历史主义:历史不是恢复客观,而是创造新的历史。同时也否认了历史的确定性。
结构类型学的分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能看到的是历史的表层现象,背后有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现象是多元的,本质相对单一。
尼采式的反历史主义:没有历史,只有现在。
3.政治无意识
政治是无意识的:意识形态。文本当中出现的被压抑,被掩盖,被伪装的现实。
无意识是政治的:文本体现为一种幻想,体现出了某种集体性的无意识的欲望。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识形态还原历史真相。
第九讲 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
1.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东方和西方。宗主国与边缘国的依附关系。东方这个概念是被西方建构出来的,东方只是西方一个印证自己特殊性的镜子。人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总是倾向于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把握。
超越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不是简单的改变二元对立中的位置,要打破这个二元结构。
批评方法:文本的世界性,文本的生产性。
作为阅读的文本:作为阅读对象理解。
作为写作的文本:作为生产对象理解。
2.第三世界民族寓言
《处于跨国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
艾柯:两种文化冲突产生的时候会形成三种模式:征服,掠夺,交流。
二战以后,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国家独立,政治独立,但是文化依附关系依然存在。西方中心主义依然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依然是西方占据文化领导权。导致了第三世界失语症。
解除失语症的三种方法:
a.让第一世界瓦解,或者是让第一世界关注第三世界。
1.寓言理论
寓言是一种譬喻,影射,象征。特征为:言喻的割裂,言在此意在彼。表面上具有某种相似性,实际上具有潜在的统一性。多义性,具有很多阐释空间。
2.本雅明的寓言理论
古典寓言主义:明白晓畅,生机勃勃的世界。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艺术。
巴洛克时代:当时社会是混乱和残缺的,导致只能选择寓言的方式来呈现现实。
现代社会:赋予寓言以政治维度。象征和寓言的区别。象征是为了回到同一性,寓言体现差异性但是同时又指向同一性。
3.詹姆逊的寓言理论
寓言的本质: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再现论。以一种碎片化和差异化的方式来重建总体性,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纽带。
寓言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裂。古典社会: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是和谐的,稳定的。现代社会:人与社会被割裂,是分裂的,动荡的社会。每个人抓不到历史总体。导致艺术呈现碎片化,非总体化。
实现总体华:通过寓言。
现代化与现实主义分裂。分裂原因: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导致文本丧失革命性。阶级关系削弱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消费社会中被消解,但是实际仍然存在。
主奴辩证法(黑格尔):主奴易位。西方所处位置是主,第三世界为奴。缺少对第三世界的理解。詹姆逊认为第三世界文学可以对第一世界文学进行补充。

4.民族寓言
1.政治与个人的融合:
《狂人日记》:西方解读普遍,被迫害妄想症。詹姆逊解读:幻觉的形成。幻觉背后是一种试图康复和重建的过程。在鲁迅的作品中,幻觉重建的是一个社会。表面上是个人的梦魇,事实上是整个社会的梦魇。
《阿Q正传》:体现出了一个中国。啊Q的精神胜利法,羞辱啊Q的人映射西方帝国主义。
在鲁迅的作品中,一直都有西方的一个映射。
2.民族寓言
在第三世界中,体现的一种特有的民族国家焦虑。个人欲望打上了民族国家烙印。表面上是独立文本,实际上是与西方帝国主义对话甚至是搏斗的一个疤痕。通过寓言的方式重建第一世界的文化。
3.知识分子
第一世界:书斋学院派知识分子。局限在专业当中。
第三世界:文化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政治知识分子。导致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政治斗士。
5.反思
肯定:提供了一个民族寓言重要的思考视角。把作品放到民族与国家的视角去思考,对文学文本历史化。任何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历史的影响。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权利的转换。
否定:
悖论:资本主义分裂导致第三世界。同时把第三世界视为一个他者,印证自己的独特性。在第一和第三世界的不断转换中,詹姆逊的第一世界作为中心世界的思想昭然若揭。
思考:西方能否真正理解东方?延伸话题,男人是否能真正理解女人。
第十讲 斯皮瓦克的庶民研究与后殖民主义

1942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1955年考入加尔各答大学,196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毕业,1967年完成博士论文《巨轮:叶芝抒情诗歌中的几个发展阶段》。1976年开始翻译《论文字学》。重要著作:1978,《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1982《国际主义框架下的法国女性主义》,1985《底层人民的研究(解构历史编纂学)》,《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1987《在他者的世界里》,1988《底层人能说话吗》,1991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任教授。1999自编论文集出版。1999《后殖民主义批判:迈向当下正在消逝的历史》,2001年在香港举办比较文学相关短期课程,《一门学科之死》。2006在北京清华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演讲,并担任客座教授,出版《他者的亚洲》,2012《全球时代的美学教育》。
后殖民研究三剑客: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
一 解构理论与解构实践
1.解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结构主义:事物背后都有一个稳定秩序。看似不同的事物背后都有一个共通的结构。忽视了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复杂性。我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都企图有一种稳定控制,试图把握一个稳定的结构,这时候就产生了偏见。结果导致了某种中心化,权威结构。
解决方式:时刻提醒对于中心的认识是有局限的。避免形而上学,认识到真理的局限。解构主义揭示真理如何产生,在揭示真理的同时,被压抑的他者才有可能出场。
2.对“他者”的解构
自我:自我永远是在他者之间建立起来的。西方往往放在自我视角,东方就是“他者”。
a.反对某种中心主义傲慢:自认为高人一等或者自以为是的傲慢。关心也是傲慢。
b.摒弃个人特权
女性主义:也分为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女性主义都是来自第一世界。
c.使用解构式阅读
3.对康德思想的解构
a.对崇高的分析
美感:合目的的无目的性。对象符合心中的某个结构。
崇高:无限的大。不合目的,但是他又合乎目的。合的人的某种道德上的理性。同时产生一种痛感,同时转换成快感。
道德:人应该有一个绝对律令,本质是寻求某种普遍性。
b.康德预设了理性人与粗鄙人的差异。
二 庶民研究
庶民=属下=底层人。
1.对克里斯蒂娃,詹姆逊的反思。
《关于中国妇女》:关于中国妇女的描述隐含着西方的某种优越感。
女性主义:女性的他者问题。西方女性的女性主义和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毫无关系。
詹姆逊:利用第三世界的文学来补充第一世界文学,不其然间表现了西方世界的优越和傲慢。
2.庶民研究
a.庶民与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阶级内部有主体意识
庶民:缺乏主体性,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沉默的存在。
b.对庶民话语权的反思
倾听历史沉默处,让不能发声的人可以发声。知识分子可以代表庶民发声吗。知识分子本身诞生于西方知识体系中,本身就是与西方世界协商的结果。这批知识分子的发声反而会造成对第三世界的遮蔽。
对庶民的研究只是一个单项的过程,没法形成一个真实的沟通。
三 对于殖民话语批评实践
1.批评方法:消解中心。
2.《简·爱》:斯皮瓦克,通过伯莎的野蛮人形象塑造来洗清罗切斯特的道德污点和简爱的坚持。这种叙事方式体现了典型的男权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性主义批判不由自主的复制了西方的帝国主义公理。
把民族问题和殖民问题与女性主义联系起来。
第十讲 霍米巴巴混杂性理论与文化身份问题

1949出生于孟买,1970毕业于孟买大学。1974年于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继续师从伊格尔顿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于哈佛大学担任教授。2010年与北大杜维明对话。主要著作94年出版的《文化的定位》(论文集)。主编书籍《民族与叙事》。
一 后殖民理论资源
1.对法农与赛义德的质疑
a.法农在《黑皮肤白面具》,《黑人和精神病理学》提出黑人时刻处于一种精神分裂状态。一方面想成为白人,一方面又被白人建构。
霍米巴巴提出殖民话语的不确定性,身份不是单向认同,而是某种异化。
b.赛义德
东方是被建构出来的。二元对立的世界。东方被建构的过程中是否有抵扣,而与此同时西方是否铁板一块。
2.精神分析:拜物教
佛洛依德:性学三论。恋物现象,是对欲望的寄托。源自于一种对差异的补偿。
3.福柯与德里达
福柯:话语理论。陈述,永远无法抵达对象,陈述这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建构。
德里达:解构理论。书写,线性的表达。文本没有绝对的原初意义。
二 后殖民话语的混杂性问题
1.混杂性理论的提出。1984年《作为奇迹的符号》。文化传播是殖民文化胜利的象征。殖民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单向输出,只有选择性接受。
殖民文化的矛盾:贬低和同化对方。希望同化对方又担心完全同化。
2.文化身份的含混性问题
身份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是混合的,只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这意味着权威根本不存在。
3.殖民话语的矛盾分裂
a.二元对立的化解
殖民话语并非单向流动。被殖民文化会产生无声的抵抗。殖民者随时需要确立自己的文化权威性,确立权威性的方法通常为找差异。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文化符号。
b.重复文化的符号
对于文化特征的不断重复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拜物教的形成就与文化符号有直接关系,同时害怕文化断裂和文化受本土文化的影响。这是西方文化对于自身焦虑的体现。
4.殖民混杂性批评的策略
a.模拟
主体对于客体的模拟,由于主体无法完全到达客体,过程当中形成了心理战。这种似像非像的过程正好是对殖民文化本真性的消解。
b.第三空间(混杂空间,无二元对立性)
文化差异在第三空间得以展现,文化认同并非单向。
c.身份的协商
在身份的认同过程中,要消除某种本质性。强调的不同身份的混杂和协商,以此体现出身份的流动性。
三 霍米巴巴理论的反思
指责:典型的精英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理论过于空泛。《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2666》。
吉尔伯特:精神分析本身不具有普适性和充满偏见。以此为基础的理论本身也充满特权主义。
混杂性的提出本身也是对二元对立的再次复制。
阿赫默德:《文学后殖性的政治》。忽视了阶级,
消费主义逻辑:混杂性隐含了阶级性问题。
德里克:《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忽视了具体语境。
反思:霍米巴巴发现了殖民文化中的某种分裂性与抵抗的可能性。
第十二讲 女性主义的理论谱系
一 女性主义的理论主张
1.目标:父权制。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权利制度。这制度建立在一个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基础上,它的背后形成了权力关系。最终是为了瓦解父权制。女性主义强调的是文化差异。
二 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1.思想
a.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分析,对经济基础的分析(《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关于商品剩余价值问题。
b.精神分析。《蓝胡子》。禁忌是最容易产生诱惑,压抑的越深,越让人产生欲望。
c.解构主义。对语言的分析。
三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起源:18世纪。《为女权辩护》。
1.第一次浪潮
18世纪末到20世纪30-40年代。异中求同,主要是争取政治,经济权利。泰勒《女性的选举权》,巴乐芬《母权论》,穆勒《女性的屈从地位》,沃尔夫《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波伏瓦《第二性》,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2.第二次浪潮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同中求异。英美派与法国派。
英美派:实证研究。肖沃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走向女性主义诗学》《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米利特《性政治》,费尔斯通《性的辩证法》,吉尔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安妮特·克罗格尼《为女女性主义批评下定义的几点想法》,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芭芭拉史密斯《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莫伊《性与文本的政治》,玛丽·雅克布斯《阅读妇女》。
法国派:理论基础。西苏(《美杜莎的笑声》),伊瑞葛来(《此性非一》《他者主义的内窥镜》),克里斯蒂娃(《诗性语言革命》)。
3.第三次浪潮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异中求异。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问题。贝丽卡·沃克,理查兹《少女宣言:女孩,女性主义的未来》。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标:
a.挖掘女性书写传统
b.分析女性写作中的象征手法
c.重新发现古典文本
d.从女性视角解读女性作家作品
e.抵制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
f.增强关于性别政治的认识
第十三讲 西苏的“身体写作”与伊瑞葛来的“女性腔”
一 埃莱娜·西苏
1937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犹太家庭。1968年博士论文《乔伊斯的流放》。1975年《美杜莎的笑声》,1976年《阉割还是斩首》。
1.身体写作
身体问题:基督教,灵肉分离。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尼采,身体是人存在的根基。梅洛庞蒂:身体是一种前意识。福柯,身体政治。
a.身体书写的内涵
女性作家要以自己的身体为主要叙述对象,以此来表现自我,挑战父权。女性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女性的失语源于失声。
b.身体书写的目的
对二元论的超越。西苏认为身体是写作的动力和起点,最终目的。写作是一种释放身体的途径。
消解男性中心主义。
c.身体书写的内容
书写女性身体。女性主体与女性身体合而为一的时候,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审美主体。
书写女性的欲望,经验,感受。
书写渗透在身体之中的灵魂。身体绝非物质,身心合一。
书写语言使用女性特有的语言,无理性,无规范的。
d.身体书写产生的影响
中国式的身体书写,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私人生活》)。突破束缚,审视女性。卫慧《上海宝贝》。
中国当代文学圈对西苏身体协作的误解,最后形成了以消费主义和商业社会为主的文化现象。
e.身体写作的局限
未能提出一种切实的,具体的写作方法。会导致人们在实践这个方法的时候出现偏差,未能达到身体协作的初衷。
2、两性性:双性同体
a.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背后体现出男女互为主体。代表作《奥兰多》。
反本质主义者(反生理决定论)。
b.西苏的双性同体。西苏认为伍尔夫忽视了两性的根本差异。女性的生理性别是决定因素,也是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挖掘女性的独特性,两性性。女性既能认同男人,也能认同女性。而男性具有单一性。发展女性的两性性,也是一种双性同体,这种双性同体只有女性有。
二 伊瑞葛来
出生于比利时,1960年移居法国。1973年博士论文《错乱的语言》,1974年《她者女性的内视镜》,1977年《此性非一》。参加过拉康的精神分析研讨班,拉康的精神分析与政治小组的成立,是法国女性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1.女性的性别特征,女人腔
a.伊瑞葛来反对佛洛依德,她认为佛洛依德的观点都建立在阳具中心主义上。这种中心主义体现出来男性中心主义当中绝对的一,忽略掉了女性的生理。女性有一个特点,女性有很多性器官,女性的快感是多远和散发性的。
b.对柏拉图洞穴之喻的反对。洞穴是女性子宫的象征,洞穴之外是真理的世界,在洞穴之内是一个虚假的世界。柏拉图遗忘了走出通道的过程,反对二元对立。
2.女性的身体价值
a.市场。在市场当中,女性的身体成为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女性身体具有很多的剩余价值可以榨取,女性成为了劳动产品。
b.女性的社会角色
母亲,处女,妓女。
第十四讲 肖瓦尔特的女性批判与米利特的“性政治”
一 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1942年出生于美国犹太家庭。1964年布兰德斯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道格拉斯学院任教,1970年获得美国加尼福利亚大学博士学位。1977年出版《女性解放与文学》,《她们自己的文学》,1979年发表论文《走向女性主义诗学》,1981年《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1984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85《妇女,疯狂,英国文化》,1990《性无政府状态》,1991《姐妹们的选择》,2001《创造女性自我》。
1.她们自己的文学
a.核心观点:挖掘女性文学传统。把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亚文化群,把这种文学传统进行阶段性分类。
b.女性作家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女人气(阴性阶段)。此阶段女性作家有一个特点,模仿当代男性作家。突出的特征为冒名现象。导致创作焦虑,渴望成功与不像女人。
第二阶段:女性主义阶段。这时候的女性作家更多地开始批判和抵抗既有价值观。强调女性气质被歪曲,女性作家开始公开拒绝男性价值标准。在极力对抗某种东西的时候,其实也包含了某种认同。
第三阶段:女性阶段。追寻女性自身的书写风格。
2.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a.女性主义批评的两大类。
第一类:作为读者的女性。更多强调文本的意义问题,符号问题。更多注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意识形态。
第二类:作为作家的女性。更多强调文学生产,文学作品的文学史的发展和主题,类型,结构等。
b.批评实践。针对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卡斯特桥市长》评论者的评论。
3.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荒野:男权中心之外的女性文化。充满了合作各种对未来的构想。
英国女性主义:偏向于马克思主义,强调压迫。
法国女性主义:强调精神分析,压抑。
美国女性主义:强调词语文本,表达。
女性主义批评的四种模式:
a.生物学的批评模式。强调性别差异与文本的关系。
b.语言学模式的文本批评。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的问题,女性是否可以创建自己的语言的问题。
c.精神分析的批评模式。强调作家的心理和创作过程。
e.文化的批评模式。强调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角度。
4.我们自己的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五个阶段。
a.双性同体诗学。强调男女的共性。肖瓦尔特认为这是对女性痛苦的逃避。
b.女性主义批评。强调女性作品表现出女性主义特点,抵制父权。
c.女性批评。强调阅读,从女性角度对作品重新审视。
d.女性本源批评。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女性内部差异问题。
e.性别理论。探讨纯粹性别文化问题。
二 米利特的“性政治”
1934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天主教徒家庭。1956年毕业于明尼苏达文学专业,1965年和日本一个雕塑家结婚,196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论文,1970年出版《性政治》。2017年去世。
1.“性政治”的含义
两性关系就是一种政治。政治的本质就是权利。
a.两性不平等的起源:根源于父权。两性差异凸显,出现二元对立模式,然后出现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成为了了一种文化建构。
两性真正的差异是文化上的,而非生物的。体现在经济和教育上。女性偏向于人文社科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男性为主导,这是被建构的结果吗?
2.性政治历史发展阶段
1830-1930-性政治革命发展时期。1930-1960,性政治反革命时期。这两个阶段性政治发挥作用的主要地方是在家庭。
父权中心主义压抑的不止是女性,还有男性。
3.性政治的文学反应
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美国梦》。
抵抗式阅读。强调一种反思性。
第十五讲 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
1943出生于马萨诸塞州,196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75年提出新历史主义概念,1980年出版《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1982年在在《文类》前言提出“新历史主义”。1983年主编了一个杂志《表征》,1988年发表著作《莎士比亚的商讨》,1990年《向灾祸声讨》,1997于哈佛大学任教,2000年获得哈佛大学荣誉教授。2001出版《炼狱中的哈姆雷特》。
一 文艺复兴研究
a.文艺复兴的研究背景
形式主义的衰弱: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
后现代主义:反中心主义的解构主义。造成的困惑就是人手,意义,价值解构之后都是话语建构的结果。
b.研究意图
打破历史-文本的二元结构。历史是背景,文本是前景。文字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它本身就具有历史性。文本参与了历史的发展历程和思想的建构。
将历史看做是一个权利争夺的场域,文学在其间发生重要作用。
c.研究宗旨
反形式主义。重申历史纬度,历史背后的文化主义。
反泛文化学:去寻找历史对应的文本。这个过程中忽略了文学对历史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叙述参与到了历史建构中。
反后现代化:历史与意识形态和权利话语的关系。
宗旨:文学和历史都是平等的。
d.自我造型(形塑)
自我:主体意识。个体的生存感受,社会历史文化建构的结果(形塑建构),微观权利的研究。
旧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的区别:
新历史主义研究特征: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历史与文本具有相同的价值。关注事物的形成过程,这种过程是对历史的建构。注重解构文学与历史的二元关系,注重差异性和历史断裂性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大范围检查不同文本。
旧历史主义:研究历史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事物必须放到背景之中。人类行为是有社会阶级基础的,容易造成阶级决定论。具有认识论色彩。
二 文化诗学
1.界定
将文学文本视为一种文化政治的产物。通过对于文学文本的历史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的研究。
2.特征:跨学科
强调文化的政治属性,同时也强调历史的意识形态性。
3.基本内涵
a.文化诗学是一种文本阐释的文化理论实践。把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都看成是一种文化文本,历史与文本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
b.文化诗学强调文化的整体性。
c.从大历史到小历史。将视野投入到的是微观上,在其中寻找新的概念。
4.新历史文化主义的评价和影响
a.体现了一种对历史发展的辩证眼光,对于二元关系的辩证看法。
b.跨学科杂交品质,同时又具有一种批判姿态。
c.从文学与非文学两个角度解读作品。
d.体现出了一种尚未定型,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需要反思的问题:
e.对待历史的态度。
f.隐含的意识形态。在阐释的过程中要试图发现文本内部的矛盾。
思考:关于文学批评的科学性,或者公共性如何可能。
第十六讲 海登怀特的元历史与历史诗学
前言: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
a.对历史的文本性给予特别关注。
b.单线历史的复杂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c.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性
d.文学和历史意识形态化
1.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
a.强调批评者要发挥主体意识。
b.奉行逸闻主义,挖掘深意文本。
c.捕捉历史真实
d.历史解释的语境化和生活化
海登怀特,1928年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66年发表论文《历史的重负》,1958年达到加州大学担任教授。1971年发表论文《克罗齐和贝克-影响力证据笔记》,《批评文化》,《非理性与历史知识问题》,1972年《野性的形式:思想考古学》,《什么是历史体系》,《历史中的阐释》。1973年发表《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1978《话语转喻》,1999年《比喻的现实主义》。
1 元历史
1.背景:历史认识论的危机。历史哲学认识流派:
a.思辨的历史哲学,强调对历史过程的反思。代表人物有维科和黑格尔,不特别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b.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强调历史的知识性质。其中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派。研究历史要研究历史的普遍规律。1942年,亨普尔发布文章《论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
2.定义
基本原则:强调历史原则的阐释框架,为了说明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历史不是偶然事件的展开,而是具有某种连续性。
a.历史事件与历史事实的区分。
历史事件:确定无疑的。可以通过历史遗迹或者文献得以证明。
历史事实:多样的,不稳定的。更多存在于思想和话语当中。
联系:历史事件依靠语言表述转换成历史事实。事实并不是客观存在的。
b.重新界定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想象一定是不真实的吗?文学是想象的,历史是确定的。
3.元历史的理论体系:转喻理论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历史。从语言的角度看历史,历史具有诗性结构。
a.作为语言结构的历史。将历史看做语言结构,才有可能把握历史真实。强调历史的诗性真实。
b.转喻理论。历史诗学的语言学意涵。一切话语都离不开转喻,叙述的同时就已经发生了转喻。
历史的转义:理解是的深层结构就是诗性的。因果阐释具有高度的逻辑性。
c.历史的话语的三种阐释策略与四种表达方式
阐释策略:
情节叙事,形式论证,意识形态论。
表达方式:
隐喻,转喻,提喻,反讽。
二 文化批评理论
1.启蒙运动文化观念的缺陷,文化专制。启蒙运动的理性的源头是非理性的。
西方文化建构的文化等级观念,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性。
2.历史的文本化
a.文本是历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b.历史书写的语言特性决定了历史的文本性。
c.历史文本的意义具有不透明性。文本意义与作者意图的不一致性。
三 对新历史主义的辩护
1.双重冒犯。用文化,文学来取代历史叙事。是对文学领域和历史领域的双重冒犯。
2.多重方法。对于一种主导地位的学科范式的一种颠覆。
四 对新历史主义的批判
1.有明显的时间化,空间化危险。
2.再度虚构,过于中立导致中立不存在
3.新历史主义成果零碎。缺少批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