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13):厉公被杀,悼公即位
观前提醒:本文以叙述晋国六卿的变更与其中的矛盾和斗争为主,主要从各卿之间发生的事件中展开,而对于晋国争霸历程以及国君为政举措则不多讨论。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记可能有多处缺漏、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斧正。
公元前573年,栾书与荀偃趁晋厉公出游时,发动政变,厉公被囚,胥童被杀。
栾书数了数站在自己身边的盟友,荀偃——就只有一个荀偃。毕竟弑君在任何时候都属于大逆不道,狡猾的栾书派人问候诸卿,号召盟友为自己壮胆,也想着拉更多的人下水,让大家一起承担罪责。栾书先派人来到范家,询问范氏新主,士匄[gài]含糊其辞,推三阻四;又派人去询问韩厥,韩厥本就对栾书近些年的卑劣行径十分不满,大骂栾、荀之流弑君,而且义正言辞地表态:“我绝对不会苟同!”年轻气盛的荀偃甚至愤怒到要讨伐韩氏,幸亏栾书及时制止。
诚邀诸卿来一起弑君,遭到的却是惨不忍睹的现实。栾书认为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以免夜长梦多。
有备无患,是栾书一贯的稳重从政方针。就在扣押晋厉公下狱时,栾书已经快马加鞭派遣荀罃[yīng]、士鲂[fáng](士匄之叔)前往周都雒[luò]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迎立孙周。孙周欣然接受。
公元前574年,尽管韩厥反对,但栾书、荀偃终究还是弑杀了晋厉公,他们唆使荀滑(即程郑,荀姓程氏)鸩死晋厉公,并拥立孙周为君,是为晋悼公。晋国的重心很快就从执政栾书转移到悼公的身上。
2月,重组八卿,晋悼公成竹在胸,器宇轩昂:“邲之战,魏锜助荀首俘楚榖[gǔ]臣及连尹襄老,使荀罃幸免于难。在公元前575年的鄢[yān]陵之战(今河南省鄢陵县),魏锜射瞎楚共王,败楚军。安定晋国,魏锜之功大,其族竟无人显赫。士鲂,是士会幼子,士燮[xiè]之弟。士会制法度以安晋,遗用至今;士燮亲躬国事使诸侯归附。彼父子之功岂能忘却?昔日,晋讨赤狄,秦人伐我,魏颗克敌于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东),功在社稷。今秦尤惧,其子岂可不重用?”言毕,众皆叹服。晋悼公遂命魏相将下军,士匄佐之;士鲂将新军,魏颉[jié]佐之。时八卿如下:

八卿中,晋悼公既肯定栾、荀、韩、范旧贵族的利益,又提拔吕相、彘[zhì]鲂、令狐颉、赵武。事实证明,除开赵武,所拔者略疏治民之才。如此看来,晋悼公旨在分化八卿。新兴贵族想站稳脚跟,必然唯晋侯之命是从。中央集权也就在晋悼公即位的第一天完全确立。
即位后,晋悼公要尊崇周礼,提拔国家元勋的后代为卿,士会之子士鲂、魏锜之子吕相、魏颗(魏锜之弟)之子魏颉、赵朔之子赵武。四位新人获得了晋悼公的垂青,成为悼公政权的积极拥护者。为了钳制长期以来胡作非为的栾书,命士渥[wò]浊为太傅,遵循典制,教化国人;右行辛(疑为郤毂[gǔ]之后)担任司空。
如此一来,栾书在晋厉公时代的诸多“特权”被一一取缔,至此栾书才明白晋悼公的深藏不露。在晋国政坛横行多年的栾书怎会甘心就这样被比步步边缘化,他企图夺回原属于自己的权威。栾书向晋悼公请示委任公族大夫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而栾书心中的最佳人选则是他的嫡子栾魇[yǎn]。晋悼公很爽快的就批准栾书之请,却采用折中方案,一口气提拔荀家、荀会(这俩都是荀偃的兄弟或堂兄弟)、栾魇、韩无忌(韩厥之子)四人并为公族大夫,且以荀家为首。晋悼公此举获得了智氏、中行氏与韩氏的支持,令栾书哭笑不得。
晋悼公立足未稳,不追究栾书,只得归罪于程滑,但随着晋悼公掌控大权,尤其是获得了国人的广泛支持,栾书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