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箭射王肩”的繻葛之战对郑国是不利的?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周桓王与郑庄公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部)开战,史称“繻葛之战”。周桓王在繻葛之战中被郑庄公击败,周桓王也被郑国将领射中了肩膀,史称“箭射王肩”。后世认为“箭射王肩”的繻葛之战打掉了周天子仅剩的权威,拉开了诸侯争霸的大幕。

繻葛之战的胜利让郑庄公的威望空前提高,被视为春秋“第一小霸”,甚至有考古发现表明郑庄公可能一度称过王,堪称郑庄公和郑国的巅峰时刻。然而本鬼个人认为:从后来的历史来看,“箭射王肩”的繻葛之战对郑国的负面影响是大于正面影响。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西周和东周的诸侯在地理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黄河下游诸侯;第二,黄河上游诸侯;第三,长江流域诸侯。春秋初年,黄河上游诸侯或遭遇重创(如虞国、虢国)或陷入内乱(如晋国)或尚未崛起(如秦国)。楚国也尚未完成对长江流域诸侯的整合,还无法进入中原。

于是春秋初年的天下之争主要是围绕黄河下游诸侯进行的。在周平王东迁到繻葛之战的几十年里,周天子是余威尚存。这导致距离周天子较远的诸侯(如齐国、鲁国、宋国)还不敢放开手脚争夺天下主导权,靠近周天子的诸侯(如郑国)则可以借周天子之威压制其他诸侯。

郑国能够春秋第一个崛起的诸侯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郑庄公治国有方;第二是依靠周室卿士的身份,借周天子以制诸侯。繻葛之战的导火索也是周桓王想要免去郑庄公“周室卿士”的身份。从已知的史料来看,郑庄公并不想与周桓王开战,繻葛之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繻葛之战后,周天子的权威被打掉了,郑国也就无法借周天子以制诸侯了。那些距离周天子较远的诸侯自然就放开手脚争夺天下主导权,而郑国的实力又不足以应对各诸侯的崛起。在郑庄公在位后期,郑国上层就已经有了“齐大非偶”的说法,认为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

郑庄公去世后,失去周天子之威的郑国迅速衰落,失去周天子之威的郑国再也无力争夺天下的主导权。正因如此,本鬼认为从后来的历史来看,“箭射王肩”的繻葛之战对郑国的负面影响是大于正面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