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中的巡航坦克:Mark.V
没啥多说的,本篇主角是战地1中的巡航坦克:Mark.V。
时间到了1917年,英国设计者们很清楚的认识到,发展到Mark IV型的英国坦克共同都存在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并不可靠的变速、传动装置以及出力不足的戴姆勒105马力汽油机,可是为了满足前线需要而匆忙下线的Mark IV型来不及对此做出任何改进。

不过从1917年10月开始,坦克供应委员会总算有一点时间可以考察另外几种可供选择的坦克动力装置,包括威斯丁豪斯(Westinghouse)汽油-电力混动装置和与之相似的戴姆勒混动装置,以及力图取代传统变速箱的威尔逊(Wilson)行星齿轮组变速装置。新型的混合动力系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相比之前的汽油机过于复杂和昂贵;而新的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则没有这样的缺点,它可以只由一个人操作,也不会有之前传统变速箱那种易发的故障。
以Mark IV型坦克底盘和武装配备为基础,加上新型变速装置的结果就是出现了Mark V型坦克,同时配套换装了动力更强的里卡多(Ricardo)汽油机(150马力)。Mark V型同样分为“雄性”和“雌性”,其中配有火炮的“雄性”坦克自重29.4吨,“雌性”坦克自重28.4吨,这一型坦克的最大速度和行驶里程等数据都较前型有所进步。

Mark V型坦克于1917年12月在大都会工厂投入生产,次年5月开始交付部队。首批200辆参加实战后,除了表现出发动机更强和传动变速箱占用人力明显减少的优点外,还具有其他闪光点:更好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在顶部增设的车长观察塔有效提高了观察视野等。


由于车体和Mark IV型基本一致,Mark V型坦克在面对较宽的堑壕时同样行动受制。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于1918年2月出现在战场上,当时在法国作战的英军坦克修理部门对Mark V型车体动起了“手术”,他们把坦克从中一切为二,加入一段约1.8米长的装甲段,从而增长了车体,令改进后的坦克的最大越壕宽达到了3.96米。这款增加了4吨自重的战地改进型号被称作Mark V*型坦克。增长的车体令坦克的行驶性能和机动性有所下降,不过却因此可以搭载多达25名士兵,成了颇受欢迎的“战地履带巴士”。


1918年7月4日的哈梅尔(Hamel)之战是Mark.V型坦克的首秀,而这次战斗是英国坦克继康布雷之后所取得的又一次成功,被英军官方认为是“从各个方面看都堪称一战坦克作战的典范战例”。
最早接收了新坦克的第8和第13坦克营参与了当天的战斗,其任务是支援澳大利亚第4步兵旅,有意思的是,这是澳大利亚人继1917年4月在阿腊斯城外那次不成功的尝试后,再度和坦克的近距离配合,所幸英国坦克这次的表现恢复了澳大利亚人对于坦克的信心。
这次作战的计划仍然由富勒上校制订,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英国坦克能够在此战中获得成功。计划中的亮点包括:开战时先由炮兵徐进弹幕射击,步兵跟着弹幕推进,坦克紧随在步兵之后;每辆坦克都载有提供给步兵使用的弹药和饮用水,以延长步兵的作战距离;指定4辆坦克充当“补给车辆”,它们特地运载着铁丝网,以便在夺取德军战壕后可以就地扎网固守(富勒特别计算指出,这4辆坦克所携带的铁丝网,如果换成人力来扛的话起码需要1250人)。
7月4日上午,包括4辆“补给车辆”在内,计划参战的60辆Mark V型坦克全部按计划投入了作战。新坦克的可靠性从这时就开始表现出来了——没有坦克在集结开进的过程中“掉链子”,这种情况以前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英国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得意评价道,“这是第一次,所有坦克全部按时到达攻击出发线,没有一辆因为故障而缺席。”

战斗打响后,坦克部队围绕着这款新坦克开发的一些新战术收到了良好效果。到到那时为止,德国机枪组已经在面对英国坦克时采取一种搏命战法。经验告诉他们,如果当坦克接近时他们趴在原地不动,那么坦克就会忽略他们而驶过。德国人认为这是因为坦克乘员认为这些机枪手已经死了而不管不顾,而实际的原因是之前的Mark.IV型坦克的机动性较差,无法及时做出横向扫荡动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宁愿保持直线前进。
但是哈梅尔战场的情形则不同,机动性得到提升的Mark.V型坦克可以比较轻易地实现短距变向。这样一来,一旦发现“装死”的德国机枪组,乘员们都会操纵坦克变向上前去碾压一番!结果按“老规矩”出牌的德国机枪部队自然损失惨重,据坦克营报告,Mark V型坦克在哈梅尔之战中至少端掉了200个机枪火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参战的Mark.V型坦克都在变速箱附近装有小型爆破装置,以防受损坦克完整地落入敌手。在第一波冲击的坦克中,有5辆被打得动弹不得,不过它们最后并没有实施自我引爆,而是很快就被友军抢拖回来了。
总之,7月4日的战斗在上午即告胜利结束,坦克部队安全退出,两个营都抓了不少俘虏。Mark V型坦克的惊艳亮相令澳大利亚士兵既惊又赞,前线甚至开始流传出一种抱怨声,为什么国内的工厂不能早一点生产出足够多的这种新坦克,好让每支部队都能配上几辆呀!澳大利亚人在此战中对坦克的感激之情是如此真切,以至于之后当他们一遇到佩戴着坦克部队徽章的英国军官,就会立即立正敬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