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底层逻辑:去“自我中心”


- 为什么说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分别对人类的自我形象,带来致命打击?
- 什么又是“自我中心”?起源何来?
- 为什么说无论个人还是组织,我们每天都在以“自我中心”为视角?
- 为什么说所有发展和成长的前提,都需要去“自我中心”?
- 什么才是真正的改变和成长?
这一系列疑问,都将在本篇中一一解读。
本文作者泰普洛领导力人才发展专家夏勇军,非常擅长人才测评与发展,带领团队开发了CPI、WPD、360、LSS、TCS、MH10、MES等近十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测评与调研工具,曾为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人才选拔和领导力发展服务。
以下精彩,请享用:
先来聊聊: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
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上,有三个人,对人类的自我形象打击至深。相信每一位读者都知道他们,分别就是: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
他们三人联起手来,一步一步地,把人类从天堂拉入凡间,再从凡间打入地狱。

在哥白尼之前,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所有其他的星球都围绕地球在旋转。人类的家园,是上帝或诸神特别为人类所造。因此,我们是整个宇宙中最为特别的存在。
但后来,哥白尼的日心说,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太阳并非围绕地球旋转,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我们的住所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诸神并没有特别对待我们。
这大概是“自我中心”的人类,集体所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哥白尼之后,虽然我们丧失了上帝的独宠,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但我们仍然自视为地球的主人,是所有动物和植物的主宰,区别于一切地球上其他生命的万物之灵。

但是,达尔文先生的“生物进化论”,又把人类拉到了同动物一个层次。
达尔文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从“低等”的古代生物进化而来,并依然在自然的选择下进化着。
这是“自我中心”的人类遭受的第二次打击。
哥白尼除去了人类的神性,达尔文抛弃了人类的灵性,但人类认为自己至少还有富足的精神世界,包括我们理性的思维和崇高的情感,即我们的人性。
直到弗洛伊德这位“怪叔叔”的出现,人类又一次被无情颠覆三观。
弗洛伊德对人“心理”的研究和探索,证明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无意识、混乱和邪恶的一面。
人性与动物本能不再天然区分,“人性”中也包含很多类似动物的本能。
更多心理学家,包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卡尼曼、泰勒、西蒙等,也都在研究中发现了人性中的“不可理喻”。
其实,这3个人的研究和发现,只是揭露了人类和其环境的真实情况。人类之所以觉得倍受打击,是因为长久以来,所有人类,几乎是人类中的每一个人,都活在自我中心的幻象之中。
这种幻象就像厚厚的迷雾,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什么是“自我中心”呢?
“自我中心”的起源
“自我中心”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最早是由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这位腹黑的又颇具才华的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
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经典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按照一定的结构,在桌上摆放了大小、高低和色彩都不同的三座假山。如下:

参加实验的儿童,首先会从四个角度观察这座山,然后在一个位置固定坐好;接下来实验人员会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儿童的对面,并要求儿童从四张照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皮亚杰的研究发现,2-7岁的儿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都会选择从自己角度看到的照片,而不能理解玩具娃娃与自己的不同视角。
所有智力正常的成年人,应该都能轻松解决这个“三山问题”。
但是,几乎所有人在看待一些更加复杂的,尤其是关于工作和生活的问题时,都无法摆脱“自我中心”的影响。
这种“自我中心”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成功归因自己,失败归因环境
在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下,我们总是会歪曲事实,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的环境。而在看待别人的成败时,却会有相反的归因;别人的成功,都是因为运气或者条件好;而别人的失败,都是其内在的问题。
想想看,以下这些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比如:
考试成绩得了第一名,人们通常会归因为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而一旦表现不佳,则会归结为题目太偏或运气不好等外在因素。
再比如:
在激烈的王者荣耀对战游戏中,一旦局势不佳,第一个蹦出来的想法都是“又碰上了猪一样的队友”,而绝对不会承认也许自己就是那只猪。
还比如:
在工作中,若出现了一挫折或失利,大多数人的第一想法都是“要不是某某部门的谁谁,我们肯定不至于此!”
这种保护自己、维护自己良好形象、让自己感觉良好、服务于自己的偏见,就是自我服务偏差。

一起来解锁更多有趣的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了很多类似的心理现象:
比如,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地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包括个人成长经历、对待问题的态度、价值观体系等,都是独特的;
但在另一面,我们却对他人的独特性,视而不见;会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对别人不同的态度表示不能理解等等。
“自我中心”并非是完全的自私、不讲理、或者道德败坏,而是无法从宏观的、完整的、外在的视角,来客观审视自己。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我们每天都在以“自我中心”为视角
你没看错,对于大部分的个人和组织,每天都在以“自我中心”来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应对各种可能的挑战,最后为自己开脱辩解。以下这些想法或说法,你一定同样会很熟悉:
- 这个市场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实际情况是:这个市场也许只是公司的一厢情愿,因为已经投入了很多的资源,不舍得放弃。)
- 要不是政府调整了政策,我们早就实现了盈利。
(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有相同的外部环境,为何他们可以盈利?)
- 竞争对手实在是太无耻了,居然报这么低的价格,简直就是行业破坏者。
(那他们如何长期采用如此低的价格实现增长,真的是疯掉了么?)
- 要不是老板每天安排这么多繁琐的工作,我肯定可以更专注地学习和成长。
(相信我,就算你时间再多,也不一定会专注地学习,大部分时候这只是一种让自己舒服的借口…)
- 都怪你把这个东西放到这里,不然我也不会把它碰到地上摔碎。
(有很多脾气不太好的人,都会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他人的原因。)
- 那种人完全没办法讲清楚道理,我已经做出了这么大的让步,他却依然不满意。
(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任何让步都可能是巨大的)
为什么你需要去“自我中心”?
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并未真正地伤害人类的感情,而只是帮助人类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只是这种认识违背了我们的自我中心。
在整个宇宙中,地球只是无数星球中的一颗;在整个地球上,人类只是无数物种中的一个;在整个人类中,每个人也只是社会众多成员中的一员。
宇宙不会绕着地球转,地球不只为人类而存在,同样地,没有任何人会是这个社会的中心。
你需要知道“自我中心”的危害
自我中心的心理机制,无论从认知还是动机的角度,或者使用生物进化的理论,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虽然存在即合理,但很多存在未必合适。
自我中心所带来的自我膨胀、自视甚高、回避问题、指责他人、拒绝成长等等特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自我保护的正面作用。

其实,这是一种本能反应
人的很多心理机制的形成,是在过去数百万年人类的进化中被逐渐沉淀下来的。
比如,被批评或否定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愤怒、辩解或者逃跑。这种本能,与原始人面临野兽攻击时的反应,其实是一致的。
但是,在今天,如果你能坦然接受批评或否定,常常会带来优化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可惜,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来不及在进化中淘汰掉这种本能。因此,这种本能,就构成了我们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想要实现长久的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有客观准确的认识,并基于这种认识来采取有效的行动。而不是听任自我本能的驱使,忽视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自我中心就是掩耳盗铃,闭目塞听!
因此所有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去自我中心。
去自我中心的核心要领
去自我中心的核心任务,就是不再只站到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是从更宏观、更完整、更外在的视角,来客观审视自己。
对于一个个体,去自我中心的转变,包括:
- 认识到自己不是别人的中心,无论是父母、配偶、孩子、朋友、老师、同学,都有其自己的生活,我们没有权力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以我们为中心。
- 客观地分析自己成败的原因,既不过分夸大自己在成功中的作用,也不必逃避自己在失败中的责任,能看到别人成功的内在原因和失败的外在原因。
- 认识到自己应该做和喜欢做、不应该做和不喜欢做的区别:自我中心者会把自己喜欢做的视为应该做的,不喜欢做的视为不应该做的;而去自我中心者,会清晰地把两者区分开,客观地审视自己是否履行了职责。
- 主动寻求让自己不舒适的反馈或经历,包括克制自己的愤怒、勇敢面对挑战、宽恕他人的错误、主动承担责任、更中立地评价自己、不走思维的极端…

组织的去自我中心化
对于一个组织,这种去自我中心的转变包括:
- 认识到自己只是众多市场主体中的一员,有很多自己无法掌控的外在因素,积极地发展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 客观地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绝不会以组织的意愿为转移,根据符合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自己的主观偏见来制定发展策略。
- 不会试图去阻碍或延迟创新技术、方案的应用,而是主动地否定自己,不断颠覆过去的成功,保持持续成长的动力。
哲学的终极三问
哲学上有三个终极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且要回答的问题:
第1个问题:我是谁?
第2个问题:我从哪里来?
第3个问题:我要到哪里去?
先看第3个问题:我要到哪里去?
人们在度过自己短暂而苦难的一生时,最经常思考的,就是第三个问题(我要到哪里去),即对未来的期望,包括:
要去哪里工作?选择什么样的配偶?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职业成功?想去哪里体验异域风情?老了之后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在这种欲望驱使下,对外在和未来的追逐,并不能帮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
欲望得不到满足,得到的是失望、痛苦和自责;欲望得到满足,激动之后剩下的依然是迷茫、空虚和寂寞。
再看第2个问题:我从哪里来?
在一心向前,活在未来的人群中,一些人也会经常关心第二个问题(我从哪里来),即对过去的回望,包括:感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忆苦思甜对比人生的变化,不忘初衷坚守曾经的承诺,解释自己当前的状态。
这种追忆让人更容易产生满足感,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但从未来到过去,依然只是个人所处的外在环境。沉溺于过去,就如同妄想于未来一样,并未触及到实现成长的关键。
“自我中心”的思维下,人们的视线总是向外的,工具性的。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是语文、物理、化学等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了解、吸收和运用,我们成了性能良好的工具。
在当前很多“快速成长”的组织中,这类思维模式尤其常见:“不要告诉我太多,直接给我讲怎么做”、“我要学习一些领导团队的技能,搞定我的团队”、“教我怎么样可以快速融入团队”…
如果把人性降低到与动物一样的本能冲动,如上的这些思考已经足够了。

最后来看看第1个问题:“我是谁”
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是我们对“自己”拥有深刻反省和认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回答第一个问题(我是谁)的基础,也是要实现真正成长的前提。
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并不是写下一个姓名、也不是列举过往的经历、更不是通过想要的东西来定义自己。
“我是谁”的答案,是深深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处理与自己、与他人和与世界关系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的模式!
这些模式常常不为我们自己所知晓,但是却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定义了个体与他人的不同。比如“我在面临冲突时常常会退让”、或者“我很容易怀疑他人做事的动机”、亦或者“我喜欢考虑抽象和概念化的问题”等等。
无论是一个组织还是一个人,只有充分地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清晰地认知了自我,才有可能实现去自我中心的发展。
成长并不仅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累,更是不再幼稚地要求世界围绕自己运作。不喜欢面临冲突,并不代表处理冲突不重要;容易怀疑他人的动机,并不代表怀疑就是恰当应当的。
当我们不再任性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采取行动;不再歪曲世界,来符合自己的倾向时,我们的改变和成长才真正开始发生。
组织是由人所组成,对组织的认识,本质上是对构成组织的人的认识。
在一个组织中,人们会逐渐形成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如果不能清晰地看到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一个组织同样也会按照自己最舒适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其结果是脱离客观实际,活在大家一起协力营造的虚伪的幻象中。
划重点啦!究竟如何认知自我?
实现去自我中心的转变,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是对“自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在谈及自我认知时,绝大多数人都能对自己有一些观察、反思和了解,但是通常这种认知并不系统,也不深入。
在探索自我时,我们应当重点分析的,是“自己区分于他人的典型特征”!
这种特征不是知识、技能或者经验,而是我们处理不同问题时的行为习惯和心智模式。对自己认识的深入,首先需要建立在认识全面的基础之上,只有全面了解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行为倾向,我们才能不加偏见地审视自己,甚至是他人。

按照心理学研究,一种比较简单认知自我的框架,是“知.情.意”三要素,即一个人处理与世界相关的思维个性、与他人相关的人际个性、与自己相关的意志个性三个方面。
基于此,在多年研究和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开发了CPI个性测验。在CPI测试中,这三方面的个性,被更加细分成39项更准确的维度。各位读者朋友如果想要对自己有全面了解,可以尝试从如下39方面进行自我的反思。
充分认识自我的关键,在于了解自己的独特性,即最强和最弱的内在特质。
一个人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无论是享受舒适的一面还是难受逃避的一面,皆可在内在的个性特点中找到根本的原因。
在分析自己的强弱特质时,需要有一种中庸之道:宝剑锋利,却容易伤到自己;木棍滞钝,也有其恰当的用处。
分析自己的强弱特质,并非只是一味追求高强远大,而是要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有行为的模式。因此同时分析最强特质和最弱特质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才是认知自我的关键。
泰普洛领导力简介:
泰普洛领导力成立于2002年,以「唤醒组织潜力 赋能企业领导者」为使命,汇聚数位有国际化背景的资深顾问和实战教练,依托CPI人才测评、人才盘点、企业定制化内训、高管教练、内部私董会等业务组合拳,为企业提供持续创新的人才发展和领导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