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琏(4)
中日两国部队战争理念和士兵素质的差距是相当大的,举两个小例子:
(1)根据史料考证,当时胡琏指着一个日军阵亡军曹身上扒下来的手表对叶佩高说,日军的班长都有手表,而我们有一半的连长还没有手表,三分之一的班排长连表都不会看。
(2)淞沪会战期间,中央军的士兵,居然尝试用电灯点香烟,中央军况且如此,可以想象内地地方军阀的部队对于电气化、现代战争的理解能有多少?这样也就不难理解绑着手榴弹去炸坦克了,可歌可泣。
士兵大部分是文盲(这也是为啥远征军士兵那么珍贵的原因,十万青年十万兵,都是高学历的人才),射击距离标尺都掌握不好,炮兵和日军更没法比,就在他观察的这个晚上,在他能够观察到的区域来看,我方重炮炮火射击为0,日军重炮射击为115.要知道,一颗重炮的杀伤面积约相当于3个篮球场那么大,一个重炮集射相当于4-6门炮射击3-5发炮弹,也就是说约有12-30发重炮炮弹会落到我团的阵地上,相当于36-90个篮球场那么大的面积。一天下来不用多,3-5轮重炮射击,别说一个团,一个师还能剩下多少人。根据当时公共租界以及商务印数据出版的淞沪征战实录记载,基本上国军一个师早上上阵地,下午不到4点就得换防,否则阵地就丢了。伤亡几乎在4-5成,绝大部分是炮击造成的。换句话说,一个师一天不到就垮了。

叶佩高也哭着说,那有什么办法,67师之前打过一次罗店,镇子都没冲进去就伤亡了6、700人。拿不下罗店咱们两个都得被枪毙,左右都是个死,不如这样死光荣些。家属也有抚恤。胡琏叹了口气没说话。最后,他提出,将收复罗店的时间放在下午,叶佩高不明白,为什么要放在下午,胡琏解释说,上午太阳在东边,我军是迎着阳光打,日军是背着阳光打,下午则反过来,我军是背着阳光打,日军是迎着阳光打,我军多少有些优势。更关键的是,8月份的上海正是热的时候,日军异国他乡作战,精神高度紧张,上午对他进行骚扰,他们会大量出汗喝水,由于战时首要补充的是弹药,水和粮食不会第一时间送,况且这里到处是死尸,就地取水不现实,所以他们在最热的3点一定是又热又渴的。人在干渴的时候心跳会加速,战斗动作会变形,无论是奔跑还是肉搏,体力都会明显下降。
叶佩高以及彭善同意了他的请求,战斗在下午三点打响。在打响以前,胡琏要求一方面要求部队在发起冲锋之后,拼命往前冲,另一方面在66团选了70-80个臂力大,投弹远的组成突击队,每个人不带手榴弹,却要求他们每人带两口袋石灰粉,用纸包包好。这些士兵不懂,直到战斗真正打起来,才知道石灰粉是干什么用的。原来,由于日军为了便于防御,将阵地修在了靠近江岸的一侧,这本身没什么问题,毕竟人的本能是将阵地修在最靠近自身支援的地方。便于获得长江上的舰炮支援,但问题是日军的阵地相对周围属于洼地。下午,内陆温度高,东边的海洋温度低,当海风吹向大陆的时候,往往会在洼地形成回风的风口。换句话说,日军阵地是海风打旋的地方。

战斗一打响,66团的突击队摸上去之后,距离日军200米开始往日军阵地周围的建筑扔石灰粉,日军非常纳闷,这个距离恰好是日军开火线之外,由于国军进攻规模为连排级,人员太过分散,炮击或者使用重机枪意义不大,反倒容易暴露火力点。所以只能继续观察,不成想远处的石灰粉借着风开始向阵地这边漂。这个时候,就算是傻子也明白国军要干什么了。日军只能呼叫炮火轰炸自己的阵地前沿,希望用炮火把这些石灰粉炸开,。一顿炮火正好打在两军阵地中间,石灰粉随即被炸散。日军却也傻了眼。为什么呢,因为日军的步炮协同有规定,一旦自己火炮向敌人开火,部队要向后收缩,防止误击。但问题是,这次不是炮击国军阵地,是为了炮击石灰粉。日军还是机械地撤了出去。可是,胡琏的部队没撤,不但没撤,还顶着日军的炮击进入了出发阵地,也就是距离日军阵地200米开外的地方。日军炮火稍停,部队没有吹号迅速发起冲锋,等日军炮击结束后回到阵地的时候,国军也冲上来了。活生生的把一次阵地战变成了肉搏战。从发起冲锋到收复罗店全镇,只用了不到40分钟。日军一个齐装满员的机枪中队连同大尉中队长在内的八十多人全部被击毙,无一漏网。日军的一个机枪中队有8挺重机枪,编制128人,有的中队有12挺,编制为174人。罗店的属于前者,换句话说,67师攻击的那次,伤亡6、700人,而日军仅损失了40多人。此战,66团1营伤亡近200人。
总的来说,国军损失8、900人,歼灭日军1百多人,伤亡比7:1,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
夺回罗店后,统帅部曾有两点考虑,一是由11师就地驻防,坚守罗店,二是11师作为攻击部队抽出来,由其他部队换防驻守。这些考虑不止一次出现在左翼军总指挥张治中的回忆录中,有心人可考证出好多细闻来。当时11师师长彭善倾向于原地驻防,以为这样可以压力稍减,同时防御对于士兵的心理压力远小于进攻。队伍也好带。所以他当即决定召开作战会议,提出33旅作为防守主力,31旅作为两翼及预备队,一方面备战,一方面整训补充的新兵。

胡琏与叶佩高立即表示反对,提出宁可做攻击军,也不做防御部队。彭善此人比黄维性格软一些,没有黄那么固执,便没有当即下决定,而是在散会后私下同叶谈了谈。两人同是少将,以前的关系也不错,所以有些话可以公开说。叶提出我个人无论是战是守没有意见,但胡琏的意见必须重视,因为此人是我师主力66团团长,能力也很突出,只是不太会做人。但仗打到这个份上,会不会做人总比会不会死人简单一点。彭善认为有道理,就请胡讲讲想法,胡什么也没说,就说日军舰炮和航空炸弹扔出来的大弹坑。认为日军向来骄狂,骄狂的特点就是吃了亏一定会报复,如果以前一天只对罗店进行三五个火力齐射的话,这次吃了亏,怕十个八个也挡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罗店已经是死地,丢失只是时间问题。
彭善此人较真,带着叶和胡到阵地上实际走了走,发现确实如此。自己也犹豫了,所以赶快打电话请求作为攻击军请战。统帅部并不了解实际情况,却看重11师夺回罗店的表现,所以很快允诺并要求67师201旅接防。

让201旅接防罗店,开始了胡琏卖队友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