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英对于战后世界格局的安排
二战后,同盟国之间对于战后的欧洲何去何从、国界应如何变更等等保持着不同看法,双方各自提出了他们认为应该用来确保战后权力分配的计划。西方盟国普遍认为,一个稳定的国际体制应该是由许多议会民主国家所组成的,通过国际组织来协调各国之间的纷争。而苏联则主张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并存,因为苏联在战时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估计为4660万人)和经常受到侵略,所以苏联自己认为有权邻近的东欧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来确保自身安全。 在战争还在进行时,斯大林便已经开始有计划地支持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希望在苏联红军解放东欧各国之后,可以马上建立起一系列忠于莫斯科的亲苏政权。苏联红军解放的8个东欧国家中,最初实行了“联合政府”政策,但是媒体尤其是无线电台都掌握在各国共产党的手中。同时,东欧各国相继建立起了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战后重建与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也由此赢得了民心。为了使苏联尽快从二战造成的巨大损失中恢复过来,斯大林计划在战后尽可能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长期保持和平,以便取得美国的贷款和经济援助来医治战争创伤。 西方国家对于战后的布局有各自的考量。罗斯福的目标是希望同盟国在欧洲和亚洲取得军事胜利后,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和平组织。而丘吉尔则更注重地缘关系,关心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和对地中海地区的控制权,以及希望东欧国家来扮演英国与苏联之间的缓冲国角色。从当时美国决策者的观点来看,苏联是一个可以结盟的对象,而英国则将苏联视为欧洲安全的重大威胁。 随着苏军打出国门后开始向东欧各国进军,斯大林在谈判桌上要挟英美两国的筹码也越来越多。罗斯福与丘吉尔也不得不将东欧问题和战后欧洲的格局划分提上了议事日程。1944年10月,丘吉尔到莫斯科与斯大林协商巴尔干半岛问题,双方达成了“巴尔干百分比协定”。而罗斯福则在雅尔塔会议上与斯大林就亚洲部分的利益划分达成了协定,但拒绝支持丘吉尔对于波兰问题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