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的逻辑链
先把十大经济学原理罗列一下:
人们如何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度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以上的十大原理摘于曼昆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在阐述十大原理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为何会有经济。
我认为,经济的本质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因为稀缺性,所以使得我们需要合理管理!
当我们明白资源是稀缺的,我们就要做出选择,因为资源本身是需要消耗的,如何消耗,如何取舍,这些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有效利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由此推出第一条经济学原理:稀缺性——取舍——平等和效率
当我们不得不选择时,我们就要考虑效率和平等。平等指的是资源的分配,效率指的是资源利用率。
资源的分配的结果相当于成本,如果人有选择分配哪块资源的权利,那么当我们确定选择了某一资源后,我们就失去了选择另一个资源。
由此推出第二条经济学原理:平等——机会成本,这里的机会成本指的是得到一样东西所必须舍弃的东西。
理性人,由于我们得到东西必须舍弃另一样东西,所以为了尽可能实现目标或者资源最大化而努力的人就是理性人。也就是说理性人是追求效率的。
理性人如何实现资源最大化,那就是边际变动。换句话就是考虑微小的调整下,成本所得到的利益,在这个时候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
由此推出第三条经济学原理:效率——理性人——边际量
然而理性人不止一个,理性人作为集体也会受到政策的影响以及各种实际反馈的影响,而这个政策和反馈就是激励。政策指的是由上到下的,反馈指的是结果给予人的影响是由下至上的。
由此推出第四条经济学原理:政策和实际反馈——激励——理性人做出反应
作为不止一个理性人,理性人之间获得资源后,便可以改造资源,于是便可以做贸易,贸易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用来获得我们的资源所不能获得的产品。
由此推出第五条经济学原理:理性人之间的交易——贸易——生活更好
当我们开始贸易,每个家庭都希望用最少的价值换取最好的商品,如何用自己的资源去换取其他理性人的商品,代替以物换物,我们便有了更加方便的价格以及货币工具。而由家庭和企业在贸易过程中对物品和劳务采取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称为市场经济。
而价格就是指引经济活动的看不见的手
由此推出第六条经济学原理:市场下的理性人——价格——一种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我们假设理性人获得了稀缺资源,可是一个野蛮人夺取了理性人的资源,这个时候怎么解决问题,那就是政府和国家的作用。
政府实施产权的制度保护了理性人的稀缺资源,为此理性人——产权——市场失灵——政府。
当市场失灵不能再有效配置资源后,例如污染使得资源变少,那么整个市场就会变小,这就是外部性原因,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政府去干预,为此理性人——外部性——市场失灵——政府。
当市场失灵不能再有效配置资源后,例如有人垄断了某样资源导致市场价格被破坏,这就是市场势力。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政府去干预,为此理性人——市场势力——市场失灵——政府。
由此推出第七条经济学原理:市场下的理性人——市场失灵——政府
理性人作为整体如何看出自己的生活水平?
何为生活水平,对于理性人的整体应该是,生活(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物品和享受的服务。所以能够反应这个生活水平的是生产率。
生产率,也就是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 这个单位劳动是指单位劳动力和资源投入下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
由此推出第八条经济学原理:整体理性人——国家生活水平——生产率
当市场失灵不能有效分配资源,当一部分人出现失业比较严重,社会便不得不增加货币发行,来刺激市场经济,此时便会迎来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便不得不使得物价上涨
由此推出第九条经济学原理:政府——货币过多——物价上升
一个令人满意的政府,要做到的往往都是人们安居乐业,使得每个理性人都实现目标。而工作是一个让人有机会实现自身目标以及获得报酬来提升生活水平的最好途径。然而失业本身在市场经济下总是会出现,所以政府往往需要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的需求,提高就业率。可是在长期的情况下,物价便会上升!为此便有一个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由此推出第十条经济学原理:失业——政府——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