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堂笔记】光杆动词句和“使”字句的考察

2022-12-09 02:31 作者:小僧の神様  | 我要投稿

光杆动词句的考察

A类:使役/命令 立正。有请。大家坐。你出来。 B类:主观评价 多谢。冤枉。谁知道。实践出真理。 C类:客观陈述 我姓张。左边有门。里屋住人。陈毅吃西餐。 A类往往流露出一种急促的语气,往往只保留光杆动词单独成句,试比较:我请大家吃鱼>大家吃鱼>大家吃>吃。使役/命令的用法随着成分的省说而趋于它的典型特征。 B类也是一定程度上省说的结果。如“多谢”完整的表达是“我多谢你”,就像德语的“Vielen Dank”完整的表达是“Haben Sie vielen Dank(bei mir)”。“冤枉”原本是“我被冤枉”。不同的是,B类较A类有向长句子发展的情况,如“谁知道”这样的口头禅,以及“实践出真理”这样的格言警句。 C类多见于书面语体,与A、B类相比成句性更强,风格更正式。比如不能单说“姓张”、“有门”、“住人”、“吃西餐”,一旦省说则会造成语义的缺漏,缺乏可藉以理解的隐性信息——这点上也与发展出长句子的B类相通。 综上,A、B、C三类形成了以光杆动词的核心结构为主、句义完整度为评价依据的功能连续统,即:光杆动词不完句A类>光杆动词不完句/完句B类>光杆动词完句C类

“使”字句的考察

在现代汉语中“使”字句使用频率很高,它凝固着汉民族对客观致使事件典型的主观认知特征,已经成为表示致使意义的有标记格式。下面是一些例句: 太阳[使]人温暖。 他[使]我怦然心动。 激动[使]老张说不出话。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孩子们的吵闹[使]她无法入睡。 卫星上天[使]他激动得掉了眼泪。 一串红辣椒,[使]张闻天安全转移。 刘顺冒着危险救起孩子,这[使]乡亲们深受感动。 …… 一直以来,关于“使”字句有如下的两个争议: ①“使”字句中“使”的词性问题。 ②“使”字句的句法-语义本质问题。 关于问题①,学界认为现代汉语中“使”的常用义还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致使义”,“使”作为介词使用。与“把、被、在、给”一样,都是带有“介引”语法意义的介词。 关于问题②,首先需要对上述的“使”字句分段、分类加以描写,再尝试作出一些解释。由于“使”的句法功能和语义所指已经确定,可以将它视为“使”字句中的一个特殊标记词,用来衔接有待分析的句前段和句后段,又因为“使”是标记“致使义”的,自然地提示了前段A是“原因”而后段B是“结果”。具体分类如下: 1)原因事件A1+“使”+结果事件B 典型的原因事件有: ①卫星上天[使]他激动得掉了眼泪。 ②刘顺冒着危险救起孩子,这[使]乡亲们深受感动。 不太典型的原因事件有: ③孩子们的吵闹[使]她无法入睡。 ④一串红辣椒,[使]张闻天安全转移。 2)溯因对象A2+“使”+结果事件B ①太阳[使]人温暖。

②他[使]我怦然心动。

③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④激动[使]老张说不出话。 另外,我还发现:相比较2),1)作为“使”字句,特别是典型的原因事件充当句前段的,似乎更能凸显“致使义”。不妨作如下的比较: a、卫星上天[使]他激动得掉了眼泪。 b、激动[使]他掉了眼泪。 p.s. (a)取自1)①,(b)改自2)④ 很明显,a式内存两套“致使”系统:一、卫星上天→他激动得掉了眼泪。二、激动→他掉了眼泪。像b式只存有a式的第二层“致使”关系。因此,我猜想A1优先于A2执行“致使”的功能。 另外,除个别不完句的情况,A1没有A2在归因上的暧昧,更少依赖主观的认知或者语境的联系。

【随堂笔记】光杆动词句和“使”字句的考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