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按“春”算的故事

2022-11-24 15:23 作者:历算生筹人宇谦  | 我要投稿

按“春”算的故事 壬辰元旦(夏历正月初一日)吾于外婆家团聚,尚未开饭,无事闲谈,外婆不知我研习历法,我好奇网络谬论是否民间之讹,问之曰:姥姥,您说这个属什么是按打春(立春)算还是(正月初一日)新年算? 外婆言:按“春”算,片刻又接着补充道:就是今儿,昨儿晚上十一点出生,零点敲钟就两岁了,按“春节”。 我回:知道了。 后来我才知道外婆把我嘴里的新年当洋历年(1月1号)了,因为更小的时候十岁,硬说正月初一日不是新年,是“春节”说我们老师就那么教的,另外那时特别反对老人说过年长一岁,甚至气呼呼的往房子一走门一摔,当时就觉得学校老师才对,自家长辈“土气”当时没太往心里去,没想到外婆一直记得。 然后外婆又言:合婚按打春,但不说属相,属相是算岁数的,你怎么知道这个? 我避重就轻的说(我总不能说我在明知故问考外婆吧):网上有人说按打春呢,我那室友就是过了立春但没过大年初一,他想知道倒底咋回事。 我外婆言:网上谁说的,瞎胡闹,那再说谁是属啥的还咋算岁数啦?!给合婚混了,应该是前不久马路牙子上给人算命那种人,骗钱的。你同学回家问问他老人就知,谁还能不知道自家孩子属什么了?! 我说:嗯。开学问问他,他要还不知道,周末带他来找您玩儿,您给说说吧。外婆言:行啊。 我记得很清楚,我十岁,上小学三年级,暑假,七夕(庚辰年七月初七日)我外婆吃完晚饭后给我说:今天是牛郎织女鹊桥会,诚实的孩子们可以在葡萄架下听到他们夫妻和孩子的私语,其实外婆是给我讲故事,说做人要诚实守信,这些基本道德事,挺好的呀。可是我当时竟然说:今天是公元2000年8月6日,这都什么年代了,二十一世纪了,那些都是封建迷信,我们老师说要坚决抵制封建迷信。外婆当时无语,一时间默默无言。当年的小学社会书当时就是那么写的,比如拜菩萨也是迷信,为此我当时还给我娘亲闹,说抵制迷信,拿教科书出来,结果差点让我爹打了,就回房关门,心里可想的是中国就是落后,等我们长大了,一定把这些糟粕都改了,什么月亮上有嫦娥和玉兔的,还有什么吴刚伐桂的,老师说了月亮上都是石头环形山,更没有一个老婆婆在纺棉花,月亮上没有生命存在,拜菩萨就是迷信。那年耶诞节,那个日历本子上有写,我给爹爹说:爹,“圣诞节”有没礼物,我爹说:这里是中国。然后我没言语,心里可想的是“圣诞老人”鹿雪橇什么的,真美啊,心言:美国真好。有长假日,没有什么多“繁文缛节”还有礼物,还有温馨的节日,雪白的“圣诞节”真的好浪漫,真的好美好,好美好…… 也许这些儿时的事,外婆都记得,所以近四年前,我问属相事,外婆会小惊讶状,其实我十六岁才开始慢慢明白,这个国叫华夏,有伟大五千年历史,那个美国才不到三百年,我是华夏这个国的后代,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华夏的文明传承下去,给我的孩子,孙子…… 丙戌年七月,看到那个夏历为主的台历,汉服同袍制作,虽然很简陋,还有瑕疵,当年夏历七月大,因为没地方了,所以七月三十日处暑七月中就没写,但是瑕不掩瑜,看到了,当时惊讶,一是看到外公说的被多尔衮禁止的汉服回来了,真的,真的回来了——我姥爷不知道汉服这个词的,但是从小给我讲说,那个马褂不是汉人的传统衣冠,那个是满清时期强迫我们汉族人穿的,我们的衣冠是交领的衣衫,所以我们老百姓说文言就叫布衣、白丁之类的就是那么来的。不过满清时期强制给断代消亡了,剃发易服,她们再也再也回不来了——但是华夏衣冠在三百六十年之后,终于还是慢慢遍体鳞伤的回来了!二是第一次知道日历原来可以如此格式,就用本子按照手机万年历,写了一份从闰七月到腊月的,然后钉起来,上书黄帝四七零四年岁次丙戌,那年除夕之夜,我才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过年,不是吃饺子之节也。因为把一本手写的全新日历代替那个用完的,上书黄帝四七零五年岁次丁亥,我承认最初我就是因为觉得好玩,还有因为好奇心,但是不管如何,华夏,我回来了——是的,华夏,我回来了! 一晃快四年了,昨儿看到连某些门户网站也一堆错,就想起这小事了,感觉比用典籍文物什么的科普更具有亲和力,那些很多人可能觉得冷冰冰的,这则是午饭前的闲谈,都是家常话罢了。所以才决定把这陈年琐事写出来。还有俺小时候不懂事,求大家饶恕。还有我的外公外婆都只是农村的普通人,我外公高小毕业,我外婆国中毕业,不是说他们是台湾人,而是他们上学堂的时候,就是那称呼。所以不是说他们是知识分子,专家学者什么的。真不是,而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和农民,仅此而已。 宇谦 夏历乙未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丁巳(公历2016.2.5)书 按“春”算的故事(续) 今日找出来丙戌年除夕所写的文字了,真的是第一首处女作,所以一直没丢。不过看的蛮想给自己手心吃一戒尺的,哪里是赋,打油诗都不算,整个一顺口溜。不过毕竟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过年,什么叫除夕,当时自我陶醉了很久很久啊。另外丙戌年除夕是京师烟花爆竹禁改限之首始,这或也催生了上面那首顺口溜吧。因为声声爆竹的场面,当时还真的是第一次经历呢。还有就是当时还不清楚夏历正月初一日的本名是元旦的。 辞旧迎新赋 爆竹声声辞旧岁,普天同庆贺佳节。 新年吉祥颜欢笑,又是一年春节到。 黄帝四七零四年丙戌十二月三十日 从前除夕守岁,灯火辉煌,心中都没感觉的,就认为是吃饺子的日子,还有饺子节真麻烦,这不行,那不行,走亲戚,烦烦烦,压岁钱都父母收回去了,诸如此类。儿时之事,因为当时不知道为何要过年,因为当时认为洋历年才是新年,“春节”都说过年,认为不应该的,说是农历新年,认为那个老婆婆口里的“阴历”、旧历必该废除,因为那些是腐朽的,落后的,陈旧的,应该取缔的迷信,如此就能取消掉讨厌的饺子节了。 当时十几岁,华夏元旦比现在热闹多了,各种习俗还没怎么淡化呢。老人主持节日的各种仪式,讲究也多,禁忌也多,比如正月初一日是不能动扫帚和针线的,还有是不能随便胡乱讲话的,任何不吉祥的字眼都需要忌口的,如果不小心孩子犯错了,要赶紧说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然后让孩子:“呸、呸、呸”几下的。还有就是元旦日早晨起来是一定要拜贺、问岁这些的,当时可反对这些了,认为是封建迷信的残余,孔二是个大坏蛋,虚岁是瞎闹,一点也不科学的。因为老师说了公历是最科学的,周岁才是最最科学的岁数。只有乡下“愚昧无知”的人才用农历算虚岁过旧年呢。然而我国落后赶不上英国美国,就是因为那些旧历,饺子节,虚岁没有取缔,拜贺是扼杀人性的,是鼓吹封建家长制的,看人家英国美国,父母可以给孩子交朋友的,看人家的节日,多么干净,多么温馨,多么有意义的,多好呢。我为什么生在中国,如果有下辈子,一定要出生在伟大的美国。这些就是从开始认字,我被教育的思想,也许遇到的老师是特例,但确实是真实的,没有夸大的成份。 现在很多习俗都已经没有了,各种禁忌也大多都淡化消失了,但是现在却是一种很苍苍茫茫的感觉,有些民俗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啊。 很多东西,需要继承和守旧变新的,如果没有守旧又何来变新呢? 幸而如今得以回归华夏,找回了根脉。冥冥中的安排,惟愿华夏亿万斯年。很多很多东西,很多很多美好,都只能期待吾辈守诸夏道统而图兴复了。共勉! 幽州宇谦 黄帝纪元四七一三年岁次乙未十二月二十八日戊午(公历2016.2.6)书

按“春”算的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