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名小札 | “台风”补说
◎楼启明

2022年9月,台风“轩岚诺”“梅花”接连袭来。“咬文嚼字”微信公众号发布《台风的“台”从何而来》旧文,猜测“台风”源自粤语“大风”,并介绍了有关“typhoon词源说”的代表性观点——“台风”源自英语typhoon,而英语typhoon来自希腊文。笔者不揣冒昧,就相关问题略做补充。
音韵学家李荣曾搜集古今“台风”语料,发现:唐宋以来书面上通用“颶風”;明嘉靖年间的潮州戏文和清康熙年间的《台湾府志》出现“風颱”记录;至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始用“颱風”取代“颶風”以对译typhoon[taɪ'fu:n]。那么,“台风”究竟是源自粤语“大风”、英语typhoon,还是潮州戏文“風颱”?
先看粤语,“大”的韵母确实是[aɪ],但“台”不是,二者并非“读音非常接近”。试看英语tyre['taɪə](轮胎),粤语译作“呔”,为什么不像普通话那样译作“胎”呢?因为粤语中“台”的韵母是[ɔɪ],与英语发音有一定的距离,而“太”的韵母正是[aɪ]。由此可见,“台风”也许并非直接源自粤语“大风”。反过来,粤语“大风”却对英语产生了影响。
《牛津英语大词典》将四百多年来英语typhoon的词形归为三类,并认为第一类(例如tufan)源自乌尔都语ṭūfān,第二、三类源自汉语“大风”。第二类(例如tuffoon)暂且不论(窃以为与希腊语tuphōn有关),第三类与汉语的渊源显而易见——1771年出现的tay-fun与粤语“大风”发音[taɪ fʊŋ]非常接近。若当时粤语已经使用“台风”,西人的记录则将是toy-fun,实际没有这个词形。
潮州戏文和《台湾府志》记录的是“風颱”,与今天闽语说法一致。需要注意的是,闽语“颱”字念“胎”,不同于“台湾”的“臺”,这也从字音上补证了《台风的“台”从何而来》一文中所言“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论及地名特殊读音时,“台州”常被拿出举例。其实“台”字本就念“胎”音(当然另有“怡”的读音),而与“臺”字不同。“台”字的“抬”音由民间用以简写“臺”后带来,并最终由简化字方案确定。从“颱”字声旁来看,在其诞生的明代,“台”“臺”读音还是泾渭分明的。到了民国,以“台”代“臺”习以为常,“颱”字也就没按闽语读音订为“胎”音,而订为“臺”音。
综上所述,“台风”与粤语“大风”有关联,但不是直接源自粤语“大风”,与“typhoon词源说”也并非不可调和。英语本有tufan、tuffoon,汉语则有“風颱”“大风”。粤语“大风”以tay-fun等形式进入英语,与其原有词形杂糅产生typhoon,近代汉语学者又改“風颱”为“颱風”来对译typhoon,由此产生了一段奇妙的中西术语交流史。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12期《探名小札》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