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鸟人》:伊卡洛斯的坠落与翱翔

2018-06-15 22:36 作者:Dear_Cosmos  | 我要投稿


陨落的“伊卡洛斯”

楔子:伊卡洛斯用父亲巧手打造并用腊封好的双翼,飞离了大地、飞跃了大海、飞向了太阳——腊融化了,伊卡洛斯坠落了。

《鸟人》海报

2015年,墨西哥裔导演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凭借一部《鸟人》折桂奥斯卡。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鸟人》都是一部极富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名为里根的男主角,一个饰演过超级英雄系列电影《鸟人》中的英雄人物而获得功名和拥戴的演员,想要在百老汇中上演一部舞台剧来洗去浮华,追求自己的初衷,实现艺术追求的故事。从立意上这部片子已然得罪了许多观众。里根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断与现实作斗争,电影着重展现了他内心的心里冲突,通过里根的一系列反应,导演的思辨与发问也得以传达出来。

有趣的是,饰演男主角里根的是饰演过两部89版《蝙蝠侠》的 迈克尔·基顿 。他就像这部电影男主角的翻版,在饰演完超级英雄后受到追捧,却也迷失了本心,后期星途黯淡。这部电影实在契合了他的真实心理,由他来表现是再适合不过了。这部片子也让基顿重获对艺术的执着态度。

1989年版《蝙蝠侠》中的迈克尔·基顿

然而,里根的百老汇登陆并不顺利。影片集中讲述了里根的舞台剧从排练到三次预演,再到最后正式上台这期间的矛盾冲突。里根需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的阻拦,例如他那个吸毒的女儿,想与他复婚的前妻,一个糟糕透顶的演员拉尔夫,一个居功自矜的演员麦克,一个目中无人的影评人,以及他以前众多的电影粉丝等等,而短缺的资金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上述所有人对里根所谓的艺术追求都是嗤之以鼻的:里根的女儿认为她的父亲只是想证明自己还是一个有影响力的重要演员,不愿沦为小人物罢了;他的前妻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以前的安逸生活,总是劝他收手;拉尔夫因为演技太烂被里根设计砸伤,带着他的律师总来找里根麻烦;麦克则自诩自己是一个真正在舞台上“裸露灵魂”的演员,他无情的嘲笑里根一直坚守的梦想;那个评论员则决定了里根这部剧作成功与否;那些粉丝不过只是喜欢他所饰演的超级英雄罢了,只想要合影和签名。他们把里根的精神支柱一点点侵蚀掉了。

里根与麦克

但真正困扰里根的,是他曾经饰演的“鸟人”似乎成为了他的第二人格,“鸟人”不断地劝他会去拍新的超级英雄片,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换得功名利禄,安逸的度过一生。每当里根内心受挫时,“鸟人”就会出现质疑他的理想,极力劝说她快下了这贼船吧。他对里根说,观众喜欢的是那种bone striking,big,loud,fast的电影,而不是那种artsy–fartsy,talky,philosophical bullshit。

里根与“鸟人”

事实上,“鸟人”是里根内心极度渴望成功,渴望被别人认可的心理的具现化。里根每一次与“鸟人”斗争都是与过去的自己作斗争。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一种更直观的心里矛盾冲突的外化。而这种外化导演为了连续性与流畅性,是不会预先通知观众的。所以这部电影好像在幻想与现实中游走,好像里根有了同“鸟人”意念控制的超能力。

影片几乎把所有与电影行业息息相关的人们都讽刺了一遍:演员,经纪人,影评人以及观众。似乎电影中这些人都有追求艺术的人和对现实妥协的人。行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通过一两句话展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取向,构成了这部电影独有的张力。

而在形式技巧上,《鸟人》的摄制组在以长镜头见长的摄影师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的领导下,以118分钟的一镜到底,技惊四座。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其处理方式,其实类似于悬疑大师 希区柯克 在他的作品《夺魂索》中所进行的先锋性尝试:用隐性剪辑的方式构成一个贯穿全片的长镜头。而《鸟人》则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将这种剪辑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其原理大概是在横摇镜头的停顿点中做一个“切点”,再从“切点”处开启下一个镜头,而在两个镜头之间,剪辑师会依靠大量精密的动态素描和镜头移动时所造成的动态模糊区域块来做一个 溶接,最终形成肉眼所无法辨别的隐性剪辑效果。

《鸟人》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对长镜头美学价值的深刻把握,那就是长镜头在叙事和情绪渲染上的天然优势。有些镜头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分割,这些镜头将演员的表演、叙事的节奏、情绪的感染力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鸟人》的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相对集中也呼应了这一点。运用长镜头,导演得以在银幕里建立起一个近乎真实的维度,让电影的现实感得以加强,让观众感到自己和演员在经历同一个时空。在此基础上,《鸟人》的镜头大量使用跟随演员的主观镜头和面对人物的特写镜头,进而产生了一种极强的代入感,让观众和片中人物一起感受矛盾冲突,体会演员的心理活动,揣摩导演所想表达的思想内涵。

导演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通称AGI)

长镜头也最适合单人这部电影中连接幻想与真实的工作。长镜头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来回摇摆穿梭,带领我们来回于舞台上的虚幻空间与舞台后的真实空间,来回于主观的想象世界与客观的现实世界。而舞台与后台就成了连接虚幻与真实的狭缝。《鸟人》用这种方式十分有效地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幻想与现实也正是导演冈萨雷斯想讨论的地方。里根代表了许多置身于幻想与现实拉锯之中的艺术工作者们,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抱负与艺术追求,但现实和世俗总得把他们拉回来。“鸟人”并不能够如鸟一样自由的飞翔。影片中的横摇长镜头总是十分戏谑地展示这一矛盾,例如里根在休息室里大发雷霆,想象着自己用着意念操控着各种物品,破坏一切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当他的经纪人杰克打开门时,在他眼中,里根不过是一个不停地砸东西的悍妇罢了。影片高潮部分,里根从高楼跃下,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街道中飞翔,飞到了百老汇剧院;镜头一摆,是一个愤怒的出租车司机在找他要车费。这种幻想与现实造成的反差,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在其中混入了一丝叹息。

电影中世俗的功利、名誉与里根所想实现的、所想被认可的初心之间的矛盾,在导演看来是不可调和的。因此,当里根讨好影评家却未能如愿,他将自己心中郁积的怒气都宣泄了出来,对着影评家吼道:“I am a fucking actor!This stuff cost me everything. ”但影评家只是撂下了一句:“You're no actor, you're a celebrity.”

这句话一语中的,道出了里根到底想要什么,想撇下什么。导演也在电影中不断告诉我们想要出名是多么简单,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相反,坚守与追求是多么困难。于是里根在那天晚上选择了宿醉街头。

前面提到了,导演认为这二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影片发展不得不走向一个悲剧的结尾。里根在戏剧上演时,用一把手枪轰掉了自己的鼻子,以这种方式来捍卫自己所谓演员的尊严。里根躺在台上,观众沉吟了一会,起身鼓掌欢呼,而影评家则黯然离场。里根在医院中醒来,他成了头条人物,他的戏剧引起了空前的巨大反响,影评家也对他十分推崇。但这些都不是里根想要的,那些观众根本体会不到戏剧的真正内涵,他们不过是跟风罢了;而影评家也没有谈及里根倾尽心力编排出来的戏剧本身,她只是借这部戏剧来针砭时弊罢了。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里根再一次被追捧他的观众们捧上了神坛,他已然再次成为“鸟人”了。里根在病房里望见了天空中的鸟儿。他用向往的神情望向蓝天,走下了窗台。他女儿来看望他,人不见了,窗子打开了,女儿扑向窗沿,先望向地面,有抬头看了看天空,女儿奇妙的笑声和救护车的声音淹没了观众。结局。

影片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里根真的如鸟儿一样飞起来了吗?还是他坠向了地面?这是女儿吸毒后的幻想还是现实呢?影片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但影片真正的高潮是里根宿醉后醒来经历的一场奇妙的飞行。一个人的一生,在现实之中,要向幻想中去,我们一生的奔波劳碌都是在幻想与现实中的狭缝里来回挣扎。

《鸟人》:伊卡洛斯的坠落与翱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