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级特格霍夫号战列舰
本文为资料转载,我仅做出翻译。

特格霍夫号战列舰(SMS Tegetthoff)是为奥匈帝国海军建造的四艘特格霍夫级(联合力量级)无畏舰中的第二艘。特格霍夫号是以19世纪奥地利海军上将威廉·冯·特格霍夫(Wilhelm von Tegetthoff)的名字命名的,他最著名的事迹是在1866年的利萨海战中击败了意大利皇家海军。该舰配备了一个由12门30.5厘米(12.0英寸)火炮组成的主炮台,安装在四座三联装炮塔中。它建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在的里雅斯特的的里雅斯特技术工厂(Stabilimento Tecnico Triestino)建造,1910年9月在那里下水,1912年3月下水。
战争开始时,特格霍夫号是奥匈帝国海军第1战列舰师(1st Battleship Division of the Austro-Hungarian Navy )的成员,与同级舰一起驻扎在位于波拉的奥匈海军基地外。1915年5月,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后,她首次在轰炸安科纳期间采取行动,但由于奥特兰托拦河坝阻拦奥匈海军离开亚得里亚海,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几乎没有战斗。1918年6月,为了让德国和奥匈帝国的U型潜艇通过奥特兰托海峡获得更安全的通道,奥匈海军试图通过对该海峡的重大攻击来打破拦河坝,但在6月10日上午特格霍夫号和她的姊妹舰圣伊斯特万号(Szent István)遭到意大利机动鱼雷艇的袭击后,打破拦河坝的行动被放弃。特格霍夫号在袭击中没有受伤,但圣伊斯特万号被MAS-15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沉。
圣伊斯特万号沉没后,特格霍夫号和她同级的其余两艘返回波拉港,在那里度过了战争的剩余时间。1918年10月,当奥匈帝国在战争中面临失败时,奥地利政府决定将其大部分海军转移到新成立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国,以避免将该舰移交给协约国。然而,1918年11月奥匈帝国与协约国签署的《朱斯蒂别墅停战协定》并未承认这一移交。根据《圣日耳曼条约》的条款,特格霍夫号被移交给意大利。随后,她被转移到威尼斯,然后被意大利人作为战利品展出。在此期间,她主演了电影《我们的海上英雄》(意大利语:《Eroi di nostri mari》),该片描述了圣伊斯特万号的沉没。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通过后,她于1924年至1925年间在拉斯佩齐亚(La Spezia)被拆解。
出身背景
在建造特格霍夫号及其同级舰之前,奥匈帝国以前的大多数战列舰都是为保卫帝国海岸线而设计的。在19世纪,海权并不是奥地利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因此,奥匈帝国海军几乎没有公众的兴趣或支持。然而,1902年9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海军扩张的杰出和有影响力的支持者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大大提高了海军在公众以及奥地利和匈牙利议会眼中的重要性。弗朗茨·斐迪南对海军事务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相信,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与意大利竞争所必需的,他认为意大利是奥匈帝国最大的地区威胁。
1904年,奥匈帝国海军开始了一项旨在与欧洲其他大国平起平坐的扩张计划。这一海军扩张计划恰逢1904年9月奥地利海军联盟成立,并于同年10月任命鲁道夫·蒙特库科利(Rudolf Montecuccoli)中将担任海军总司令(德语:Marinecommandant)和战争部海军科科长(德语:Chef der Marinesektion)。蒙特库科利被任命后,这位海军上将致力于追求前任赫尔曼·冯·斯潘(Hermann von Spaun)海军上将所倡导的努力,并推动海军的大规模扩张和现代化。
特格霍夫号及其同名阶级的起源也可以在20世纪前十年的发展中找到,这大大增加了海权对奥匈帝国的重要性。1906年至1907年间,通过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口修建了连接的里雅斯特和达尔马提亚海岸线与帝国内陆的铁路。此外,的里雅斯特港关税的降低使该市得以快速发展,奥匈帝国的商船也有了类似的增长。随着奥匈帝国与海军事务的联系比过去几十年更加紧密,一条新的战列舰线将是必要的,以满足帝国日益增长的海军利益。
特格霍夫号最初是在奥匈帝国与其名义盟友意大利之间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中被设想出来的。自1866年利萨海战以来,意大利的皇家海军被认为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海军力量,而奥匈帝国则经常以不利的姿态与之对抗。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海军之间的差距自意大利统一以来就一直存在;19世纪80年代末,意大利拥有世界第三大舰队,仅次于法兰西共和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虽然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海军实力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缩小,1893年和1894年,俄罗斯帝国海军和德意志帝国海军超过了意大利海军,但意大利在世纪之交再次夺回了主动权。1903年,也就是蒙特库科利被任命的前一年,意大利有18艘正在服役或建造中的战列舰,而奥匈帝国只有6艘战列舰。
1903年建造了最后两艘埃琳娜女王(意大利语:Regina Elena)级战列舰后,意大利海军选择建造一系列大型巡洋舰,而不是额外的战列舰。此外,一桩涉及特尼钢铁厂装甲合同的重大丑闻导致政府调查,将几个海军建设项目推迟了三年。这些延误意味着意大利海军要到1909年才能开始建造另一艘战列舰,并为奥匈帝国海军提供了一种弥补两支舰队差距的尝试机会。因此,特格霍夫号的建造可以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之间的海军竞争的背景下看待,该舰在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海军力量竞争的更大尝试中发挥了作用。
奥意海军军备竞赛

1906年英国皇家海军无畏舰的下水和随后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所带来的海军技术革命对包括特格霍夫号在内的世界各地未来战列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无畏舰配备了十门大口径火炮,是第一艘革命性的“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战列舰新标准,使前无畏舰过时。因此,在1906年之后的几年里,老式战列舰的价值迅速下降。这一发展为奥匈帝国提供了弥补过去几年忽视海军的机会。此外,在1867年奥匈妥协后,奥匈帝国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这开始体现为向帝国武装部队分配了更大的预算。建造奥匈帝国自己的无畏舰也存在政治意愿,因为斐迪南大公和蒙特库科利海军上将都支持建造一种新型现代战列舰。因此,到1908年,特格霍夫号和她的同名级舰的创建已经奠定了基础。
在担任海军总司令后不久,蒙特库科利于1905年春天起草了他关于组建现代奥地利舰队的第一份提案。虽然这些计划雄心勃勃,包括12艘战列舰,但没有一艘达到特格霍夫号的最终规模。额外的提议来自战争部海军部之外。1905年和1909年,斯洛文尼亚政治家伊万·舒斯特(IvanŠusteršič)和奥地利海军联盟提出了两项建议,其中包括接近特格霍夫号大小的战列舰。虽然舒斯特的计划缺乏后来在特格霍夫号装备的大口径火炮,但奥地利海军联盟提交的计划是三艘19000吨(18700长吨)的无畏舰,类似于特格霍夫号最终排水量20000吨(19684长吨)。联盟指出,为了保护奥匈帝国日益壮大的商船队,需要更新的战列舰,而意大利的海军开支是奥匈集团的两倍,从而证明了这些计划的合理性。
在奥匈帝国建造了最后一级前无畏舰拉德茨基级战列舰后,蒙特库科利提交了一份提案,其中包括特格霍夫号的首次设计。随着来自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对意大利的战争威胁在奥匈帝国军方的脑海中浮现,蒙特库科利于1909年1月向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提议扩大奥匈海军,由16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24艘驱逐舰、72艘海上鱼雷艇和12艘潜艇组成。与1905年蒙特科科利号之前的草案相比,这份备忘录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四艘排水量为20000吨(19684长吨)的无畏舰。其中一艘最终将成为特格霍夫号。
计划与预算
蒙特库科利的备忘录最终在获得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批准仅三个月后就被泄露给了意大利报纸。意大利对奥匈帝国的计划反应迅速,1909年6月,意大利无畏舰但丁·阿利吉耶里号(Dante Alighieri)在斯塔比亚城堡(Castellammare di Stabia)的海军造船厂下水。
当但丁·阿利吉耶里号在意大利工作时,奥匈帝国自己对特格霍夫号和其他同级舰的计划仍然停留在纸上。由于桑多尔·韦克勒(Sándor Wekerle)在布达佩斯的政府垮台,开工所需的资金也没有到位。这使得匈牙利国会近一年没有总理。由于布达佩斯没有政府通过预算,无法获得支付特格霍夫号所需的资金。因此,奥匈帝国最大的造船企业维特科维茨(Witkowitz)钢铁厂和斯柯达兵工厂提出在特格霍夫号和其他两艘无畏舰上开始建造,风险自负,以换取奥匈政府在资金到位后立即购买战列舰的保证。经过奥匈联合外交部、战争部和财政部的谈判,蒙特库科利同意了这一提议,但根据这一安排建造的无畏舰数量减少到只有特格霍夫号和联合力量号。前奥地利陆军元帅兼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在回忆录中写道,由于他相信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与意大利开战,战列舰的建造应该尽快开始。他还努力确保达成协议,如果布达佩斯的预算危机不能迅速解决,用他的话说,会将特格霍夫号和联合力量号出售给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德国才能声称是)。
概述
尽管比德意志帝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当代无畏舰(contemporary dreadnought battleships) 和超级无畏舰( super-dreadnought battleships )要小,但特格霍夫号仍是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第一级战列舰的一部分。前奥匈帝国海军军官安东尼·索科尔( Anthony Sokol)在其著作《奥匈皇家海军》(《The Imperial and Royal Austro-Hungarian Navy》)中将特格霍夫号及其姊妹舰描述为“优秀的战舰”,她被认为是该地区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战列舰的设计也标志着奥匈帝国海军政策的改变,因为它的能力远远超过海岸防御或在亚得里亚海巡逻。事实上,特格霍夫号和她的姊妹舰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以至于当计划更换奥匈帝国旧的君主级海岸防御舰(Monarch-class coastal defense ships)时,海军选择简单地采用她的级的布局,并将其扩大到稍大的吨位和更大的主炮。
资金
按照奥匈帝国海军的标准,建造特格霍夫号的成本是巨大的。哈布斯堡级、埃尔日佐格-卡尔级和拉德茨基级战列舰每艘花费海军约1800万、2600万和4000万克朗,而特格霍夫号预计花费超过6000万克朗。根据1907年和1908年的先前预算,海军分别获得了6340万和7340万克朗的拨款,由于建造了两艘拉德茨基,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膨胀的预算。蒙特库科利担心,公众以及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立法机构会拒绝购买像特格霍夫号这样昂贵的船只,尤其是在布达佩斯政治危机发生后不久。支出的急剧增加意味着1909年海军花费了约1.004亿克朗,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金额。这样做是为了加快拉德茨基级战列舰的完工,尽管除了特格霍夫号外,其他三艘无畏舰的建造迫在眉睫,这意味着奥匈帝国海军可能不得不向政府申请远高于1亿克朗的年度预算。为了保证奥地利罗斯柴尔德家族为该船提供资金,该家族拥有维特科维茨钢铁厂、奥地利信贷银行,并在斯柯达兵工厂和的里雅斯特技术工厂(Stabilimento Tecnico Triestino)拥有大量资产,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亲自向阿尔伯特·萨洛蒙·安塞尔姆·冯·罗斯柴尔德(Albert Salomon Anselm von Rothschild)示好,以获得其家族的资金支持,直到政府能够购买这艘战列舰。
由于担心特格霍夫号的建设会使奥匈帝国在未经奥地利议会或匈牙利议会事先批准的情况下花费约6000万克朗,因此该协议可能会遭到宪法强烈反对,所以该协议是保密的。如果该协议在新的海军预算通过前泄露给媒体,蒙特库科利起草了几份解释,以证明建造战列舰的合理性以及对其存在保密的必要性。其中包括海军迫切需要对抗意大利的海军建设,以及希望与造船商谈判降低价格。1910年4月,当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报纸《工人报》将该协议泄露给公众时,计划已经敲定,特格霍夫号的建设即将开始。
总体特征

特格霍夫号由海军设计师齐格弗里德·波普尔(Siegfried Popper)设计,全长152米(498英尺8英寸),横梁27.90米(91英尺6英寸),深载吃水8.70米(28英尺7英寸)。她被设计为在满载时排水20000吨(19684长吨;22046短吨),但在满载战斗时排水21689吨(21346长吨;23908短吨)。特格霍夫号的船体采用双层船底,深度1.22米(4英尺0英寸),内底加固,由两层25毫米(1英寸)的钢板组成。
波普尔的船体设计是为了保护战列舰免受海军水雷的伤害,但最终特格霍夫号的姊妹舰圣伊斯特万号(Szent István)和联合力量号(Viribus Unitis)都失败了,前者于1918年6月被鱼雷击沉,后者于同年11月被水雷击沉。特格霍夫号还在右舷和左舷配备了两个2.74米(9英尺0英寸)的巴尔和斯特劳德(Barr and Stroud)光学测距仪立柱,用于战列舰的副炮。这些测距仪配备了一个装甲圆顶。特格霍夫号也配备了防鱼雷网,尽管它们在1917年6月被拆除。
推动力

特格霍夫号拥有四个轴和四个帕森斯蒸汽涡轮机(Parsons steam turbines),这些涡轮机位于一个单独的发动机室中,由十二台巴布科克和威尔科克斯锅炉 ( Babcock & Wilcox boilers)提供动力。它们的设计总功率为26400或27000轴马力(19686或20134千瓦),理论上足以达到20节(37公里/小时;23英里/小时)的最大设计速度。据报道,在她的速度试验中,她达到了19.75节(36.58公里/小时;22.73英里/小时)的最高速度,但由于战争结束后所有特格霍夫级船只的官方海上试验数据和记录都丢失了,她的实际最高速度尚不清楚。特格霍夫号还携带了1844.5吨(1815.4长吨;2033.2短吨)煤炭,以及267.2吨(263.0长吨;294.5短吨)燃油,这些燃油将被喷洒在煤炭上以提高其燃烧率。在满负荷情况下,特格霍夫号可以以10节(19公里/小时;12英里/小时)的速度航行4200海里(7800公里;4800英里)。
武装
特格霍夫号的主炮台由12门45口径30.5厘米(12英寸)的斯柯达 K10火炮组成,安装在四座三联装炮塔中,建造于波希米亚皮尔森的斯柯达兵工厂。两座炮塔分别安装在船的主要上层建筑的前部和后部,形成一对超排。特格霍夫号上安装三重炮塔有两个原因:一是需要确保该舰设计更紧凑,排水量更小,以符合奥匈帝国海军学说和预算限制,二是需要对抗意大利但丁·阿利吉耶里号上安装的三重炮塔。
每个炮塔上有三门火炮,而不是两门,这使得它可以比其他类似尺寸的无畏舰提供更重的舷侧,这意味着炮塔更短,重量分布更好。三重炮塔的选择也有助于提高特格霍夫号的建造速度。战列舰的火炮在接到通知后很快就可以使用了,因为斯柯达已经在进行俄罗斯帝国海军订购的三重炮塔设计。

特格霍夫号携带了一些辅助武器,由十几门50口径15厘米(5.9英寸)的斯柯达 K10炮组成,安装在船体的中部。此外,18门50口径7厘米(2.8英寸)的斯柯达 K10火炮安装在上层甲板上的开放式枢轴支架上,位于弹匣上方。另外三门7厘米(2.8英寸)斯柯达 K10火炮安装在上部炮塔上,用于防空任务。另外两门8毫米(0.31英寸)的施瓦茨劳斯 M.07/12防空机枪安装在她的测距仪的装甲圆顶上。特格霍夫号还配备了两门7厘米(2.8英寸)的斯柯达 G.L/18登陆炮和两门47毫米(1.9英寸)的斯柯达 SFK L/44 S炮,用于对付鱼雷艇和潜艇等小型快速船只。此外,它还安装了四个533毫米(21.0英寸)的水下鱼雷发射管,船头、船尾和两侧各一个。作为这些鱼雷发射管的补充,特格霍夫号通常携带12枚鱼雷。
装甲

特格霍夫号在水线处受到一条装甲带的保护,该装甲带厚度280毫米(11英寸),位于该舰最重要的部件所在的中央堡垒。这条装甲带位于船头和船尾杠铃的中点之间,并向船头和船尾进一步减薄至150毫米(5.9英寸),但都没有到达。它被一小块110–130毫米(4–5英寸)的装甲延续到船头。上部装甲带的最大厚度为180毫米(7.1英寸),但从前杠铃一直到船头,厚度都减至110毫米(4.3英寸)。该案的装甲也有180毫米(7.1英寸)厚。
主炮塔、炮架和主指挥塔的侧面由280毫米(11英寸)的装甲保护,但炮塔和指挥塔的屋顶厚度为60至150毫米(2至6英寸)。甲板的厚度为30至48毫米(1至2英寸),分为两层。水下保护系统由双层底部向上延伸至水线装甲带的下边缘组成,最外面的舱壁是一块10毫米(0.4英寸)的薄板。它的背后是一个鱼雷舱壁,由两块25毫米的钢板组成。该系统的总厚度仅为1.60米(5英尺3英寸),这使得特格霍夫号无法在不破裂的情况下控制鱼雷弹头爆炸或水雷爆炸。这个设计缺陷最终将被证明对她的姊妹舰圣伊斯特万和联合力量是致命的。
建设

蒙特库科利建造特格霍夫号及其姊妹舰的计划于1909年1月获得了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批准,并于4月制定了特格霍夫号的设计、建造和融资计划。整整一年,奥匈帝国海军都试图对即将到来的特格霍夫号和联合力量号的建设保密。这并没有阻止谣言在欧洲各地流传,两艘无畏舰正在奥匈帝国建造。1910年,驻维也纳的法国海军武官向巴黎抱怨奥匈帝国海军内部的广泛保密,这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中包括禁止在未来特格霍夫号的母港波拉拍摄,以及奥匈警方几乎不间断的监视。
英国海军部认为传闻中的特格霍夫号和联合力量号的建造“是对德国舰队的一个隐藏的添加”,并将这些船只解释为奥匈帝国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期间回报德国外交支持的方式。1909年春夏季,英国与德国陷入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这导致英国皇家海军将这艘战列舰视为德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比茨( Alfred von Tirpitz)的一种策略,以超越英国海军的建设,而不是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海军军备竞赛的最新进展。海军部对特格霍夫号真正用途的担忧如此之大,以至于一名英国间谍被派往柏林,当时蒙特库科利从战争部海军部派遣了一名军官,以获得提尔比茨关于战列舰设计和布局的建议。这些担忧继续加剧,1909年4月,英国大使费尔法克斯·雷顿·卡特赖特(Fairfax Leighton Cartwright)就传闻中的战列舰向奥匈外交部长阿洛伊斯·莱莎·冯·埃伦塔尔(Alois Lexa von Aehrenthal)询问。埃伦塔尔否认建造特格霍夫号和联合力量号,但承认正在考虑建造一类无畏舰的计划。为了向卡特赖特保证奥匈帝国不会为德国海军建造任何船只,埃伦塔尔认为任何海军扩张都是确保奥匈在地中海战略利益所必需的。当时,奥匈帝国建造一级无畏舰的可能性在英国媒体、公众和政治家中被广泛认为是德国的挑衅。然而,无论是海军部的怀疑,还是一些政客的怀疑,都未能说服议会,德国政府正试图利用特格霍夫号和联合力量号来升级德国和英国本已充满争议的海军军备竞赛。1911年,温斯顿·丘吉尔被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时,他拒绝接受任何可能的关于奥地利和德国之间战列舰的串通。
在特格霍夫号的计划起草大约一年后,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报纸《工人报》向公众报道了这艘战舰的细节。基督教社会党支持建造特霍夫号及其姊妹舰,并根据海军的建议行事,在其自己的报纸《帝国报》上发表了建造战列舰的秘密项目和为其提供资金的相关财务协议是真实的。帝国议会游说支持该项目,理由是奥匈帝国对一艘已经在建的意大利无畏舰影响到国家安全而担忧。故事发生时,斐迪南大公也致力于建立公众对特格霍夫号建造的支持,奥地利海军联盟也这样做了。
装配和调试

1910年9月24日,当维也纳和布达佩斯明确将通过必要的预算来资助整个舰级的建造时,特特霍夫号,即她所在级别的冠军舰,由的里雅斯特技术工厂(Stabilimento Tecnico Triestino)在的里雅斯特建造。1910年10月和11月,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国会举行了两次会议,批准了预算。由于意大利海军在夏季又部署了三艘战列舰,反对意见被拒绝。
为特格霍夫号提供资金的预算协议的最终方案包括确保战列舰的装甲和火炮将在奥地利境内建造,而特格霍夫号上的电线和设备将在匈牙利组装的条款。此外,该舰火炮的一半炮弹将在奥地利购买,另一半将在匈牙利购买。除了1911年5月在的里雅斯特的一次短暂罢工外,特格霍夫号的建设仍在快速进行。在铺设后不到一年,由于的里雅斯特周围的恶劣天气,特格霍夫号于次年3月21日下水。
最初她被称为“战列舰V”(Battleship V),在的里雅斯特建造期间,人们开始讨论战列舰的名称。战争部的海军部(The Naval Section of the War Ministry)最初提议将这艘战列舰命名为唐璜号(Don Juan,唐·璜是西班牙家喻户晓的一名传说男性人物,以英俊潇洒及风流著称,一生中周旋无数贵族妇女之间,在文学作品中多被用作「情圣」的代名词)。奥地利国内的报纸在建造期间报道称,其中一艘船将被命名为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号,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奥匈帝国海军无意将这艘已经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巡洋舰重新命名。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最终决定了所有四艘无畏舰的名称,选择以他自己的个人座右铭联合力量(拉丁语:“Viribus Unitis”)命名第一艘船,而第二艘船将以19世纪奥地利海军上将威廉·冯·特格霍夫的名字命名,他因1866年在利萨海战中战胜意大利而闻名。特格霍夫号于1913年7月14日被委任为奥匈帝国海军。在她的射击试验中,船上一门主炮的射击损坏了船上军官的客舱。
服役历史
战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特格霍夫号和她的姊妹舰联合力量号是奥匈帝国海军的骄傲,在海军中将马克西米利安·恩杰戈万的指挥下,作为海军第一作战师的成员,在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执行了多次任务。1914年春,两艘战列舰与前无畏舰兹里尼号战列舰(pre-dreadnought battleship Zrínyi)和君主号海岸防御舰(coastal defense ship Monarch)一起,穿越地中海东部和黎凡特,访问了士麦那、贝鲁特、亚历山大和马耳他港口。与此同时,特格霍夫号和联合力量号于5月22日抵达马耳他,然后于5月28日前往波拉,正好是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前一个月,也是战争开始前两个月。
6月28日,奥匈海军总司令安东·豪斯听说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在萨拉热窝遇刺后,率领由特格霍夫号、斯潘海军上将号巡洋舰和几艘鱼雷艇组成的护航舰队从的里雅斯特向南航行。刺杀事件发生两天后,斐迪南大公和索菲的遗体被转移到联合力量号上,该船本来停泊在波斯尼亚附近等待大公归来。特格霍夫号和豪斯舰队中的其他船只随后护送联合力量号返回的里雅斯特。在航行中,舰队沿着达尔马提亚海岸缓慢移动,通常在陆地的视线范围内。当船只经过时,沿海城镇和村庄敲响了教堂的钟声,而观众则在海岸线上观看船队。斐迪南大公的死引发了七月危机,最终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王国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
事件在随后的几天里迅速发酵。1914年7月30日,俄罗斯宣布全面动员,以回应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二天,奥匈帝国宣布全面动员。8月1日,德国和法国都下令全面动员,德国向俄罗斯宣战,以支持奥匈帝国。虽然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关系在1912年三国同盟复辟后的两年里有了很大改善,但奥匈海军开支的增加、对阿尔巴尼亚影响力的政治争端,以及意大利对黑山土地可能被吞并的担忧,导致这两个盟友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前的几个月里出现了动摇。8月1日,意大利宣布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使奥匈帝国在地中海的主要作战行动中使用特格霍夫号的希望破灭,因为海军一直依靠储存在意大利港口的煤炭与意大利皇家海军协同作战。到8月4日,德国已经占领卢森堡,并在向法国宣战后入侵比利时,而英国则向德国宣战,以支持比利时的中立地位。
奥匈帝国舰队的援助是由德国地中海师调用的,该师由战列巡洋舰戈本号(SMS Goeben)和轻巡洋舰布雷斯劳号(SMS Breslau)组成。德国船只试图突破墨西拿,在战争爆发前,他们一直在那里装载煤炭。到8月的第一周,英国船只已经开始在墨西拿附近集结,试图诱捕德国人。虽然奥匈帝国还没有完全动员其舰队,但已经组建了一支部队来协助德国船只。它包括特格霍夫号、联合力量号和欧根亲王号,以及三艘拉德茨基号、装甲巡洋舰桑克·乔治号、侦察巡洋舰斯潘海军上将号、六艘驱逐舰和13艘鱼雷艇。奥匈帝国最高司令部担心挑起与英国的战争,命令舰队避开英国船只,只在德国人在奥匈水域时公开支持他们。8月7日,当德国人攻破墨西拿时,奥匈帝国舰队已开始驶向布林迪西,与德国人会合,并护送他们的船只前往奥匈的一个友好港口。然而,德国向亚得里亚海河口的移动是为了转移英国和法国的追击,德国船只绕过希腊南端,前往达达尼尔海峡,最终在那里被卖给奥斯曼帝国。奥地利舰队没有跟随德国船只驶向黑海,而是返回了波拉。
1914-1915
在法国和英国分别于8月11日和12日对奥匈帝国宣战后,法国海军上将奥古斯丁·布埃德·拉佩耶尔(Augustin Bouéde Lapeyrère)接到命令,关闭亚得里亚海入口处的奥匈航运,并与他的英法舰队遇到的任何奥匈船只交战。拉佩耶尔选择攻击封锁黑山的奥匈帝国船只。随后的安蒂瓦里战役结束了奥匈帝国的封锁,并有效地将亚得里亚海的入口牢牢地掌握在英国和法国手中。
在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突破封锁后,特格霍夫号几乎没有看到任何行动,大部分时间都在波拉的港口度过。该舰在海上的时间不足是奥匈帝国海军几乎所有舰艇普遍不活跃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亚得里亚海水雷的恐惧,尽管其他因素也导致了海军活动的缺乏。豪斯担心,与法国海军的直接对抗,即使取得成功,也会削弱奥匈帝国海军,使意大利在亚得里亚海拥有自由。这种担忧对豪斯来说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在1914年9月写道:“只要意大利有可能对我们宣战,我就认为保持我们的舰队完整是我的首要职责。”豪斯将奥匈帝国海军作为一支存在舰队使用的决定招致了奥匈军队、德国海军和奥匈外交部的尖锐批评,但这也导致更多的协约国海军部队投入地中海和奥特朗托海峡。这些可能被用于其他地方,例如在加里波利战役期间对抗奥斯曼帝国。
导致特格霍夫号大部分时间待在港口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缺乏煤炭。战前,英国一直是奥匈帝国的主要煤炭来源。战前几年,越来越多的煤炭来自德国、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煤矿和国内来源,但为奥匈帝国海军购买的煤炭中有75%来自英国。战争的爆发意味着这些来源以及来自弗吉尼亚州的来源将不再可用。然而,战前已经储存了大量的煤炭,确保了海军在必要时能够驶出港口。即便如此,在意大利或法国发动攻击或重大进攻行动时,确保特格霍夫号拥有所需煤炭的必要性导致她和其他战列舰留在港口,除非情况需要在海上部署。
1915年初,德国建议特格霍夫号和奥匈帝国海军的其他战列舰对奥特兰托拦河坝发动进攻,以缓解加里波利战役最激烈时奥斯曼帝国的压力。豪斯仍然厌倦了将奥匈帝国的战列舰驶出港口,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反驳说,法国人已经撤回了对亚得里亚海最南端的封锁,但被指派封锁该海峡的英法船只中没有一艘被转移到达达尼尔海峡。
豪斯还强烈主张保留他的战列舰,特别是特格霍夫级的所有四艘战列舰作为预备役,以备意大利在协约国一侧参战时使用。豪斯认为,意大利将不可避免地打破与奥匈帝国和德国的联盟,通过保护特格霍夫号等战列舰的安全,它们可以迅速被用来对抗意大利。这一战略使奥匈帝国能够在1915年5月意大利宣战后不久与意大利人交战。
轰炸安科纳

在与德国和奥匈帝国就意大利作为同盟国成员加入战争进行谈判失败后,意大利与三方协约国就意大利最终加入1915年4月26日签署的《伦敦条约》进行谈判。5月4日,意大利正式宣布放弃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联盟,向奥匈帝国发出了意大利准备与他们开战的预先警告。豪斯为特格霍夫号和她的姊妹舰在宣战时向亚得里亚海发动大规模打击做好了准备。1915年5月23日,在意大利宣战信息到达位于波拉的奥匈帝国主要海军基地两到四个小时后,奥匈舰队,包括特格霍夫号,出发轰炸意大利海岸。
当几艘船轰炸次要目标,其他船只被部署到南部,以掩护可能从塔兰托向北航行的意大利船只时,由特格霍夫号和她的姊妹舰率领的奥匈帝国海军核心向安科纳进发。对奥匈帝国海军来说,对安科纳省的轰炸是一次重大的成功。在安科纳港,一艘意大利蒸汽船被毁,另外三艘受损。安科纳港及周边城镇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该市的铁路调车场和港口设施遭到破坏,而保护它们的当地海岸炮台也被摧毁。轰炸摧毁了多个码头、仓库、油罐、电台、煤炭和石油仓库,城市的电力、天然气和电话线也被切断。在城市内部,安科纳的警察总部、军营、军事医院、糖厂和意大利银行办公室都遭到了破坏。30名意大利士兵和38名平民在袭击中丧生,另有150人受伤。
奥匈帝国海军随后在没有反对的情况下继续轰炸黑山海岸;当意大利船只抵达现场时,奥匈帝国人已安全返回波拉。轰炸安科纳的目的是通过摧毁关键的运输系统来推迟意大利军队在奥匈边境的部署。对安科纳的突袭成功地将意大利在阿尔卑斯山的部署推迟了两周。这一延误给了奥匈帝国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其意大利边境,并重新部署其东部和巴尔干前线的部分部队。轰炸也对意大利的军事和公众士气造成了严重打击。
1916-1917

在安科纳轰炸后,由于奥特兰托拦河坝的原因,特格霍夫号基本上无法参与主要的进攻性作战行动,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她主要负责保卫奥匈帝国1130海里(2090公里;1300英里)的海岸线和2172.4海里(4023.3公里;2500.0英里)的岛屿海岸。她的姊妹舰圣伊斯特万号(Szent István)的职业生涯就是例证,她没有参与战斗,甚至没有离开港口。这艘船无法与她的姐妹们一起参加安科纳轰炸,除了在附近的法扎纳海峡进行射击练习外,很少离开港口的安全地带。在937天的服役期间,她只在海上呆了54天,只去过帕格岛两天。总的来说,她一生中只有5.7%的时间是在海上度过的;在剩下的时间里,她在波拉港停泊。
尽管豪斯于1917年2月8日死于肺炎,但他将奥匈帝国海军,特别是像特格霍夫号这样的无畏舰留在港口的策略仍在继续。通过保留特格霍夫号和她的姊妹舰作为一支舰队,奥匈帝国海军将能够继续保护其漫长的海岸线免受海军轰炸或海上入侵。的里雅斯特和阜姆的主要港口也将继续受到保护。此外,驻扎在威尼斯的意大利船只实际上被奥匈帝国舰队的定位困住了,使它们无法向南航行,在奥特兰托拦河坝加入大部分协约国部队。
马克西米利安·恩杰戈万被提升为海军上将,并被任命为海军总司令以取代豪斯。随着恩杰戈万被任命为更高的职位,包括特格霍夫号及其姊妹舰在内的第一作战师的指挥权由海军中将安东·威利尼克(Anton Willenik)掌握。恩杰戈万此前曾表示,看着他在豪斯手下指挥的无畏舰在港口闲置,他感到沮丧,在接受指挥时,他有大约40万吨煤炭可供支配。然而,他选择继续前任的战略,确保特格霍夫号将继续几乎看不到战斗。
在过去的两年里,除了进行射击练习外,特格霍夫号几乎从未冒险出港,停泊在波拉时经历的最重要的时刻是政要的检查。1916年12月15日,皇帝卡尔一世进行了第一次这样的访问。在这次短暂的访问中,皇帝视察了波拉的海军设施和圣伊斯特万号,但他没有登上特格霍夫号。1917年6月,卡尔一世在1902年以来对奥匈帝国海军的第一次正式检阅中返回波拉。第三次政要访问是在1917年12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视察波拉的德国潜艇基地期间。除了这些访问之外,从安科纳轰炸到1918年夏天,波拉港和特格霍夫号遭受的唯一行动是新组建的意大利空军进行的80多次空袭。
1918
1918年2月卡塔罗兵变后,海军上将恩杰戈万被解除了海军总司令的职务。特格霍夫号的姊妹舰欧根亲王号的指挥官霍尔蒂·米克洛什先生(Miklós Horthy de Nagybánya)被提升为海军少将,并被任命为舰队总司令。霍尔蒂利用他的任命,定期将奥匈帝国舰队带离港口进行演习和射击练习。这些行动的规模是特格霍夫号自战争爆发以来所见过的最大规模的行动。
这些炮术和机动练习不仅是为了在几次失败的兵变后恢复秩序,也是为了让舰队为一次重大的进攻行动做好准备。霍尔蒂的战略思想与他的两位前任不同,在担任海军司令后不久,他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舰队行动,以解决士气低落和无聊的问题,并使奥匈帝国和德国的U型艇更容易从亚得里亚海突入地中海。经过几个月的练习,霍尔蒂得出结论,舰队已准备好在1918年6月初发动大规模进攻。
奥特兰托突袭

霍尔蒂决心使用舰队攻击奥特兰托拦河坝。霍尔蒂计划在1917年5月再次成功突袭封锁线,他设想对协约国盟军发动大规模袭击,其中特格霍夫号和她的三艘姊妹舰是袭击的最大组成部分。与她们同行的还有三艘埃尔日佐格-卡尔级前无畏舰、三艘诺瓦拉级巡洋舰、斯潘海军上将号巡洋舰、四艘塔特拉(Tátra)级驱逐舰和四艘鱼雷艇。潜艇和飞机也将被用于追捕舰队侧翼的敌舰。
1918年6月8日,霍尔蒂率领他的旗舰联合力量号和欧根亲王号南下。6月9日晚,圣伊斯特万号和特格霍夫号跟随她们自己的护卫舰。霍尔蒂的计划要求诺瓦拉和黑尔戈兰在塔特拉级驱逐舰的支持下与拦河坝交战。与此同时,斯潘海军上将号和赛义达号(Saida)将由舰队的四艘鱼雷艇护送到奥特兰托,轰炸意大利的空军和海军基地。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潜艇将被派往阿尔巴尼亚和布林迪西,伏击将出航的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与奥匈舰队交战的军舰,而卡塔罗的水上飞机将提供空中支持并掩护船只前进。战列舰,尤其是像特格霍夫号这样的无畏舰,将利用火力摧毁拦河坝,并与她们遇到的任何协约国盟军军舰交战。霍尔蒂希望这些船只的加入将证明对确保决定性胜利至关重要。
在前往拉古萨北部伊斯拉纳(Islana)港口的途中,圣伊斯特万号和特格霍夫号试图以最大速度追赶舰队的其他成员,与联合力量号和欧根亲王号会合,协同进攻奥特兰托拦河坝。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圣伊斯特万号的涡轮机开始过热,两艘船只的速度不得不降低。当试图增加蒸汽以提高速度时,圣伊斯特万号产生了过量的烟雾。6月10日凌晨3时15分左右,两艘意大利MAS鱼雷艇MAS 15号和MAS 21号在达尔马提亚海岸进行了一次平静的巡逻后返回时发现了奥地利船只的烟雾。MAS鱼雷艇排由护卫舰舰长路易吉·里佐(Capitano di corvetta Luigi Rizzo)指挥。个别船只分别由首席舵手阿曼多·戈里(Capo timoniere Armando Gori)和替补海军少尉朱塞佩·奥恩佐(Guardiamarina di complemento Giuseppe Aonzo)指挥。两艘小舰只都成功地穿透了护航屏障,并分开与每艘无畏舰交战。MAS 21号攻击了特格霍夫号,但她的鱼雷未能击中该舰。MAS 15号于凌晨3点25分向圣伊斯特万号成功发射了两枚鱼雷。尽管MAS 15号不得不在奥匈帝国鱼雷舰Tb 76 T号的尾部投下深水炸弹,以阻止其前进,但两艘鱼雷艇都避开了任何追击。特格霍夫号认为鱼雷是由潜艇发射的,于是退出编队,开始曲折前进,以发动任何进一步的攻击。她多次向疑似潜艇潜望镜的目标开火。与此同时,圣伊斯特万号被两枚45厘米(18英寸)长的鱼雷击中,鱼雷与她的锅炉房并排。堵住船上的洞的努力失败了。凌晨4点45分回到队形后,特格霍夫号试图将圣伊斯特万号拖住,但没有成功。在圣伊斯特万号显然会沉没后,特格霍夫号的船员出现在甲板上,向沉船致敬。早上6点12分,由于水泵无法完成任务,圣伊斯特万号在普雷穆达(Premuda)附近倾覆。



圣伊斯特万号沉没的最后半小时的摄影片段和照片是由特格霍夫号的莫伊恩博格海军中尉(Linienschiffsleutnant Meusburger)用自己的相机和官方摄制组拍摄的。这些摄影后来被拼接在一起,并在战后在美国展出,战争结束后,所得收益最终用于救济奥地利的儿童。由于担心来自意大利海军的鱼雷艇或驱逐舰的进一步袭击,以及协约国盟军的无畏舰可能对现场做出反应,霍尔蒂认为突袭条件已经丢失,因此取消了袭击。特格霍夫号和舰队的其他成员返回了位于波拉的基地,并将在那里度过战争的剩余时间。
战争结束

1918年7月17日,波拉遭遇了战争期间该市最大规模的空袭。66架协约国盟军飞机投掷了200多枚炸弹,尽管特格霍夫号在袭击中没有受伤。
到1918年10月,奥匈帝国显然在战争中面临失败。由于平息民族主义情绪的各种尝试都失败了,皇帝卡尔一世决定断绝奥匈帝国与德国的联盟,并向协约国发出呼吁,试图保护帝国免于彻底崩溃。10月26日,奥匈帝国通知德国,他们的联盟已经结束。在波拉,奥匈帝国海军正沿着种族和民族主义路线分裂。10月28日上午,霍尔蒂获悉停战在即,并利用这一消息维持秩序,防止舰队兵变。虽然没有发生兵变,但紧张局势依然高涨,士气空前低落。
10月29日,萨格勒布国民议会宣布克罗地亚与匈牙利的王朝关系正式结束。这个新的临时政府虽然放弃了匈牙利的统治,但尚未宣布脱离奥匈帝国独立。因此,皇帝卡尔一世在维也纳的政府请求新成立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国帮助维持驻扎在波拉的舰队和维持海军秩序。皇帝卡尔一世试图拯救帝国免于崩溃,同意将奥匈帝国的所有船只移交给国民议会,前提是组成奥匈的其他“国家”稍后能够要求获得其在舰队价值中的公平份额。
因此,奥匈帝国政府决定将其舰队的大部分移交给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国,不开一枪。这被认为是优先于将舰队交给协约国盟军,因为新国家已经宣布中立。此外,新成立的国家还没有公开废黜皇帝卡尔一世,这使得将帝国改革为三重君主制的可能性仍然存在。10月31日上午,霍尔蒂在其旗舰联合力量号上会见了来自南斯拉夫民族的代表,开始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国移交。经过“短暂而冷静”的谈判,安排得到了解决,当天下午完成了移交。奥匈帝国海军旗帜从联合力量号被降下,随后在港口的其余舰只紧随其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新成立的海军司令由杨科·武科维奇(Janko Vuković)上尉担任,他被提升为海军上将,接替了霍尔蒂作为舰队总司令的旧职责。他选择了特格霍夫号的姊妹舰联合力量号作为旗舰。
1918年11月1日,意大利皇家海军的两名船员拉斐尔·保卢奇和拉斐尔·罗塞蒂乘坐一枚原始的载人鱼雷(绰号“水蛭” 意大利语:Mignatta或leech)进入波拉海军基地,并使用水雷袭击了她,联合力量号被摧毁。当水雷在早上6点44分爆炸时,战列舰在15分钟内沉没;武科维奇和300–400名船员与她一起沉没。特格霍夫号在袭击中没有受伤。
战后

1918年11月3日,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签署了《朱斯蒂别墅停战协定》,拒绝承认将奥匈战舰移交给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国。因此,1918年11月4日,意大利船只驶入的里雅斯特、波拉和阜姆港。11月5日,意大利军队占领了波拉的海军设施。虽然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国试图保留他们的船只,但他们缺乏这样做的人员和军官,因为大多数非南斯拉夫人的水手已经回家了。国民议会没有命令任何人抵抗意大利人,但他们也谴责意大利的行为是非法的。11月9日,波拉港的所有剩余船只都升起了意大利国旗。在科孚岛的一次会议上,协约国同意不能接受将奥匈帝国海军移交给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国,尽管英国表示同情。
面对收到前奥匈帝国军舰投降的最后通牒的前景,国民议会同意从1918年11月10日开始移交这些军舰。1919年3月,特格霍夫号和拉德茨基级战列舰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号(Erzherzog Franz Ferdinand)都悬挂着意大利国旗,被护送进入威尼斯,在那里她们被意大利人作为战争战利品展示。直到1920年,根据《圣日耳曼条约》的条款,协约军才最终确定了这些船只的分配,特格霍夫号被正式割让给意大利。在那段时间里,她主演了电影《我们的海上英雄》(意大利语:Eroi di nostri mari),该片描述了圣伊斯特万号的沉没。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通过后,她于1924年至1925年间在拉斯佩齐亚解体。特格霍夫号被拆除后,她的一个锚被放在布林迪西的意大利水手纪念碑上展出,在那里仍然可以找到它。
1938年3月,纳粹德国通过德奥合并并入奥地利后,阿道夫·希特勒利用奥匈帝国的海军历史来吸引奥地利公众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希特勒在奥匈帝国海军大部分发展期间居住在维也纳,因此为1938年在基尔建造的德国巡洋舰取了一个听起来像“奥地利”的名字。这艘重型巡洋舰最初由纳粹德国海军以威廉·冯·特格霍夫的名字命名为特格霍夫号。然而,由于担心以利萨海战的奥地利胜利者的名字命名巡洋舰可能会侮辱意大利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希特勒以奥地利将军萨伏伊的欧根亲王的名字命名了欧根亲王号。欧根亲王号于1938年8月22日下水,出席仪式的有希特勒和奥斯特马克总督(德语:Reichsstatthalter)阿图尔·赛斯·英夸特(Arthur Seyss Inquart),他发表了洗礼演讲。出席发射仪式的还有匈牙利摄政王、海军上将霍尔蒂·米克洛什。霍尔蒂曾于1917年11月24日至1918年3月1日指挥特格霍夫号的姊妹舰欧根亲王号,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个月指挥奥匈帝国海军。霍尔蒂的妻子马格多尔娜·普格利(Magdolna Purgly)主持了洗礼仪式。1942年11月22日,特格霍夫号的钟由意大利皇家海军赠送给德国重型巡洋舰欧根亲王号,以纪念她最初计划的名字,并向奥匈帝国海军致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格霍夫号的钟在奥地利格拉茨展出,在那里仍然可以看到。
服役历史

名字:特格霍夫
同名之人:威廉·冯·特格霍夫
订购:1909年
建设者:的里雅斯特技术工厂
费用:60600000克朗
铺设:1910年9月24日
下水:1912年3月21日
服役:1913年7月14日
服役日期:1913-1918
退役日期:1918
母港:波拉
命运:1918年10月31日移交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国

名字:特格霍夫
获得:1918年10月31日
命运:1918年11月10日移交给协约国

名字:特格霍夫
获得:1918年11月9日
命运:1920年根据《圣日耳曼条约》割让给意大利,1924年至1925年间在拉斯佩齐亚拆解
基本特性
类别和类型:特格霍夫级(联合力量级)战列舰
排水量:设计20000吨(19684长吨;22046短吨)满载21689吨(21346长吨;23908短吨)
长度:152米(498英尺8英寸)
船梁(Beam):27.90米(91英尺6英寸)
吃水深度(Draft):8.70米(28英尺7英寸)
装机功率:26400或27000马力(19700或20100千瓦)12台锅炉
推进:4个通风竖井;4台汽轮机
速度:20节(37公里/小时;23英里/小时)
范围:10节(19公里/小时;12英里/小时) 4200海里/小时(7800公里;4800英里)
船员:1087名
武装:12×30.5厘米(12英寸)火炮
12×15厘米(5.9英寸)火炮
18×7厘米(2.8英寸)火炮
3×66毫米高射炮
2×66毫米(2.6英寸)L/18落地炮(landing guns)
4×533毫米(21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带状:150至280毫米(6至11英寸)
炮塔:60至280毫米(2至11英寸)
甲板:30至48毫米(1至2英寸)
炮台:180毫米(7英寸)
英语原文网站:https://www.detailedpedia.com/wiki-SMS_Tegetthoff_(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