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秦地秦文化
-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 从《史记》看秦地域文化内涵
- 作者:师帅
-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
- 摘要:秦作为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籍,《史记}中的视多篇章都有关于秦历史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榷理出一条秦族由病到强发展的线索。研究秦地和秦人文化,探讨秦地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人了解秦人的民族心理和成长历程。秦地城文化特点包括:肖武好战的民族性格,出于自然的人情人性,重利轻礼的功利性倾向和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
- 史记};秦人;功利性;开放精神
- 作者简介:师帅(1987一1女陕西大荔人.滑南师范学院敏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8悠悠奉声作随著秦人登上历史舞台而蔼气回肠。自此,秦人开始了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演出。“秦王扫六合,虎视有单出!一[时泰王赢改横扫天下,一统六国,结束了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这也是秦族发展达到的顶峰。其后,虽仅止步于子婴而亡国,但作为第一个一统天下的族群。秦国短暂而辉煌的历史永远锈刻于史书。司马迁既肯定秦对完成中原统一而作的贡献又批评它的暴改不仁造成的亡国。“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稳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四除了自己的评价外,司马迁还直接引用贾谊的《过秦论》以为赞,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在(史记》130篇序赞中是唯一的破例。可见司马迁对秦的亡国很有感触。作为汉代重要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籍,我们可以从《史记》窥见秦人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通过《史记》对秦统一六国前的历史记载,研究秦地和秦人的文化,从中探讨秦地城文化的特点。
《史记》中关于秦统一六国前的历史记载,主要集中在《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商君列传》《李
万方数招
斯列传》《张仪列传》《苏秦列传)《白起王葛列传》(穰侯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蒙恬列传》等篇目,从这些篇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秦人尚武好战的性格,淳朴自然的真性情,尚法重利的特点和博采众长的开敢精神。
- 一、以战成名一一尚武好战的民族性格
秦之立身及立国之标签,乃“武功"也。秦人好战尚武,见于史册歌集。《史记》记载了很多秦的战事。“武公元年,伐彭戴氏。]宁公二年,公徒刷平阳。遣兵伐荡社。[181-穆公任好元年,自将伐茅津,胜之。11-秋,瞿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代或王.....灞西戎。秦自开国就在历任君王的统率下进行了多场战役,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诗经,秦风》10篇,多数是战争之歌。如著名的《无衣}篇就是其中的代表,《汉书。赵充国辛庆总传费》评此诗:“风声气俗自古面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1可见秦人岗武之气慨。朱惠云:“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如其实,秦人好战本性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地理文化原因的。秦族最早成长于与戎狄战火的硝烟中。战国时期。华夏大地长期处于割据战乱的局面,群雄争霸,战事不断。早期秦民偏居西陆,生存环境险恶,长期与西戎、犬成等为邻。不时受到他们的侵扰,互有攻伐。从奉喜公开始,秦才日益强大,逐渐加人中原逐鹿的战争中。由此,秦人开始了拓疆扩土,扩大影响的全面战争。在不断的主动与被动的战事中,秦人作战能力客观上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彪悍英勇,好战尚武的性格。而且,有学者认为:"秦之祖先,起于戎肤。”01西周社会繁荣兴盛时,秦人还在西重过着戎秋式的游牧生活,"白庞以西有绵诸、绲戎.霍,翼之戒,岐、梁山、泾、津之北有义集、大荔.乌氏.胸行之戎"[3|。正是因为处于戎狄的范围圈.所以早期秦人的生活习性也与皮狄相近,秉承游收民族强悍,尚勇好战的性格。这也是秦人尚武的另一个原因。
以武成名的秦国,盛产有勇有谋的大将。《史记)中记载的属干本土的著名战将有《白起王嘉列传》中的白起,王葛与王责父子;《稿侯列传》中的穰侯;《樗里子甘茂列传》中的樗里子;《秦本纪》中的司马情等等,而在秦国建立功勋的异国战将也不乏其人,诸如《樗里子甘茂列传)中的甘茂和甘罗父子;《蒙恬列传》中的蒙骜、蒙武父子;《白起王尊列传》中的李信;《秦始皇本纪》中的桓龄等等,他们为秦的称霸立下了赫赫战功。
尚武的文化精神.使秦不断发展壮大,随之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同时,勇敢无畏,果敢坚毅的*战斗精神"也使秦文化如汨汨泉水一般吐故纳新,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大胆开拓,悦意创新、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和开放精神,影响了秦的方方面面,使秦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迅速提升,从而一扫其愚昧落后、弱小之国的面貌,跻身诸侯大国之林。
- 二、淳朴善良-出于自然的人情人性
早期秦族是一个淳朴敦厚的民族。西匪至终南山一带,山峦起伏,土肥水美,气候温润,这样的地理条件,适合发展农业。秦人热爱他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家园,早在《诗经》中,他们就曾倾心歌唱:“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11]%对自然的歌咏和对"伊人"的企盼是秦人铁汉柔情的-一面,也是秦人淳朴人情和人性的彰显。早期秦人质朴的特质在秦穆公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史记,秦本纪》中,粮公的义与惠公的不文形成了鲜明对比。“晋献公车。....奥吾使人请秦,求人晋。于是穆公许之.使百旦奚将兵送夷
吾。四普国内乱,国内无君,穆公答虎护送流亡的公子夷吾月国维位,夷开即位为晋惠公。此穆公之一文。“(夷吾)及至,已立,背约不与河西城。[)国晋惠公地位后,反悔了,背弃了与穆公的的定,不给奉地,此为不义。“晋旱,来请票。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支言,卒与之菜。)晋惠公四年,晋国闹饥荒,向秦国借粮。程公不计惠公的背信之恨,借粮给晋国,送粮至晋。此为稳公二义。“十四年,秦饥,请栗于晋。与兵将攻秦。(1而当奉国遭遇饥荒.惠公年以怎报德,乘人之危,“因其饥伐之”,不仅不借赖,反而趁火打劫,攻打秦国,此为不义。“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晋击穆公,穆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穆公而反生得晋君。[]1理0双方在韩原开战。战争中,穆公被困,将要被俘。就在这关提的时刻.跟随税公征战的歧阳秦民三百壮士奋力冲人晋阵,拼死救回程公,并反败为胜摘章了惠公。原来,这三百歧人曾因饥饿偷吃穆公的好马,被判重罪,但稚公宽宏大量,做免了他们,并言“甘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138不仅不惩罚他们,反而赐给他们好酒。因此,这三百歧人壮士感念穆公不杀之恩,在穆公出征晋国时主动请战。晋惠公被俘后,秦穆公再次以宽容博大的胸怀,放回了他,并“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而情之七率一]。不仅与晋君订立盟约,答应送他回国。又安排他住在最好的住所,用诸侯之礼款待他。可见檀公之大义与博爱,上对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晋国国君,下至偷食自己好马的普通百姓。与穆公之大文相对的是惠公接二连三的青文。可见,此时的秦文化尚保留着秦民淳厚朴实的特性,带有明显的宽厚,诚信、善良的优秀品成。穆公对晋事公的宽容,堪称以德报怨的典范。相比之下,晋怍为正统中原文化的代表,却与敦厚、淳朴之风相去甚远,带有明显的尔虞我诈和不诚不义色彩。
同时,我们通过《史记》中记载的秦族的起源也能感受到早期秦人的质朴与真情。《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项之苗裔孙日女修;女修织,玄鸟圆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P这则美丽的感生神话,带有一点神秘浪漫的色彩,带我们走人原始社会那个纯净天然,万物有灵的时代。我们感受到秦先民对人类繁衔的朴素认识。掌者普遍认为秦民务实、朴野,性不习浪漫,但是从这则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秦民浪漫神秘色彩的想象,秦人也有浪漫的一面。质朴与浪漫本不矛盾.正是因为秦民淳朴的性情,他们才能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阐释本民族历史的起源,
秦乐作为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秦人享朴性情的映射。关于秦乐,《史记》中提及最多的便是秦人善击缶作歌。《李斯列传》中;"夫击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312《康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384可见,以伍为乐器而歌,是秦乐的主要特色。
缶.《说文解字》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1期颜师古往《汉书》也云:“缶即今之盆类。1418可见,伍是瓦器一类的乐器,极为简朴、易得,人们击缶唱歌并不需要经过专业复杂的训练。秦人性格刚健、朴野、激扬.正好与缶这一乐器的表现特色相吻合。因此,缶成为秦人喜爱的乐器并惯用成习。缶,虽无中原钟鼓乐之大美,也无南楚丝竹管弦乐之柔美,但它苍凉、直白、大气的表现形式确是秦人性格最确切,最恰当的音乐形式反映,是秦人性格对这一乐器的必然选择。沙场深秋,月凉如水,伴着苍凉的缶乐声,秦人将士一边快酒一边高唱:"版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至深挚情可见一斑,
- 三、重利轻礼-功利性倾向
功利主义是春秋战国时期普迫存在的社会思潮,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由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盖可能乎截?(1]28“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13134这些理论均是功利主义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是当时世人的经验之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1]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用当时经济生活的特性和商品交易的特征反映出天下人逐利的必然性,生动而真实地描述出当时社会的风貌。这种风气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功利主义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对一因来说,最大的功利目的即是富国强兵,称霸群雄。春秋战国所有国家中,秦的功利性表现尤为突出,称霸之心既早又强烈。“秦本是戎族的一支,行的是戎狄之教”。1戎狄没有或者很少有旧的传统的束缚.
向轻札而重利。《战国策,魏萧三》中."无忌谓魏王日秦与成狄同俗,有虎襄之心.贪戾好利面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1]?这样的破口大骂.主要就是因为奏的“贪戾好利"和“不识礼”。但素人并不以此为耻辱,反而公开反对札仪教化,强调以法治国,富国强兵。《商君书。弱民篇》说:"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椰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降理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00南熟在书中公开强调明修法度。振兴农业.强兵兴国。这正是秦人功利主义远甚于其他国家的表现。一切以成就“帝王”之业为终极目标。“秦孝公据般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战国后期,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春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面制六合”[期。得益于战功带束的切实利益,秦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与中原文化不同的倾向,那就是求实.求变、尚法、尚武、重实际利益。即使后来被纳人中原文化范畴,积极向中原文化靠拢,但秦文化从骨子里从未丢弃它的固有特征。正是因为商勒的变法理论与这些特质相契合.他的理论才得以在秦国展开。而商鞅变法的种种措施,又很好地契合了秦文化的功利性,并把这种功利性推向顶峰。这些措施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撰脱中原地区旧文化的束缚,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变化,实行比较彻底的改革,使秦国日益富强,为日后统一大业奠定基础。但有些却娇枉过正,这是需要另行讨论的。无论如何,尚法重利的措施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 四、兼收并蓄一一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
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也是秦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秦对“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话的践行。秦人特别注重引进和使用外来人才,为国家强盛作贡献。在春秋战国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各国为了增强回力,纷纷求贤纳土、争夺人才。但在这方面做得最出色、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的,唯有秦国。较之其他国家,秦更重视依靠人才来对国家作有益的变革。唯有变革才能发展。因此,在秦每一个重要发展的阶段,几乎都有来自异国的杰出人才效力。从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塞权.由余到革公时的商鞅,再到战国中后期的张仪、魏冉,范睢.吕不韦,树缭、李斯、韩非等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李冰、郑国等水利家。这些活跃在当时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无一不是对秦国兴衰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天才,这些异国的人才把他们的智慧和才能贡献给秦国,同时又使自我价值在秦国得到最大展现。如此,秦文化不断吸收和被注人新鲜血液,越发具有活力和张力,秦国也大踏步迈人强国行列。那么,为什么最优秀的人才纷纷汇聚于秦,又只有秦招揽到了最优秀的人才?实际上,这正是秦求实、求变、重利的特点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可以说,当时社会大环境下,只有在秦国,人才特别是外来的杰出人才方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功利性文化特质和开放的精神使秦在用人标准上区别于其他中原国家,那就是;不讲内外,不论亲疏,无论贵贱,只要是人才,对秦的发展有用,一律予以大胆委任。而且,即用之则信之,用人不疑,人尽其才,任由人才发挥其才能,更重要的是,秦人对外来人才的激励机制也与本国人才无异,只要够出色,即可封官加爵,直至委以要职。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原各国贵族政治色彩很浓,而秦回依靠自身成长,阶级色彩不明显,提倡“能者"政治,更加礼遇贤人。《秦始皇本纪》记载;大梁人尉缭来游说秦王,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伙与燎同。缭日;“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
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党,因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3]29秦王慕尉缭才华,与其同食同住,札遇有加。但尉缭并不领情,说秦王"少恩有虎狼心",不可交,不告而辞。秦王政不记其诬谤之罪,硬是派人追回,仍然札遇备至。这种宽宏大度的胸携,札贤下士、重怀纳谏的博大见识绝非中原国君所能比拟。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为秦所用的这些风云人物几乎都是在中原各国碰壁后来到秦国的,而正是他们,帮助秦国一步步蚕食、兼并了中原各回,最终辅佐秦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可见秦人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有系统识别错别字和遗漏字具体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