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和骆驼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底层视角展现了旧社会劳苦大众的生活。本书的标题其实是相当耐人寻味的,“骆驼祥子”,其中骆驼和祥子到底是何种关系,引人遐想。结果到头来其实只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个没用来路的外号罢了。说实在的,在我看来祥子与骆驼的这段关系——如果从描写旧社会底层生活的角度来看——在全书中几乎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篇章似乎更多地是为了增添故事性而加入的段落。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脱离一般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经历,确实为故事增添了一些吸引人的要素。就像祥子因为他与骆驼的传说中的故事而出了一阵名气而且受人尊重了一样,骆驼祥子这本书如果缺少了这段故事可能就没有那么引人入胜了。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里,不幸而被被大兵抢走身家财产的人恐怕是不少的,但是能够牵回骆驼的,究竟是没用听说。这到底是怎么样的故事,怎么能不令人好奇呢。从老舍著书的背景故事来看,老舍是从一位山东大学的朋友那里听说来的若干段传奇故事:一位车夫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终还是受穷;另一位车夫被军队抓去了,居然转危为福,乘着军队转移的时候牵回来三匹骆驼。综上所述,祥子的故事来源于现实,但是又并非是某个人的故事,显然老舍是搜集了复数故事和大量材料后,用无数的故事汇聚成了祥子的形象。原来的三起三落里恐怕也不包含骆驼这一栏目,这一部分是作者的有意加工。
虽然是为了故事性和戏剧性而增添的情节,老舍还是通过自己的笔力从中挖掘出了很多东西。骆驼这一象征,在老舍的笔下恰恰对应了车夫的形象。骆驼是拉货运人的,车夫亦是如此。骆驼作为劳力有很多优点,吃苦耐劳,沉默憨厚等等,但是骆驼一辈子就只能是骆驼,暗示了同样踏实卖力的青年祥子最终的命运,一辈子的努力终于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这个角度看来,骆驼祥子这个标题实在是再好不过,其本质就等同于“车夫祥子”。没错,祥子在书中的身份就是一个车夫,这个标题直截了当。但是比起“车夫祥子”这种直来直去的说法,“骆驼祥子”仅仅是做了一次同义替换,就生动了不知几何。如果祥子仅仅是车夫,那就不能表现祥子“骆驼”般的性格,也不能暗示他“骆驼”般的命运!对于读之前的读者来说,这个书名是吸引人观看,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而且不难由骆驼联想到祥子的品性;对于读之后的读者来说,这个书名更是道尽了故事的开始与结局——祥子由青年时期骆驼般的品性,最终也没有逃脱一辈子骆驼般的命运。
祥子由充满希望到最终堕落麻木,他错了吗?老舍的文章就这样一个底层人物的命运做出了自己的探讨。在这其中一个意见便是,祥子没有错,他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已经在旧社会的牢笼中注定了。就想骆驼跟着缰绳拉走一般,祥子也被一根看不见的名为社会的缰绳牵拉着走完自己的一生。祥子有错吗?这个问题就像问骆驼有错吗一样没用意义。如果骆驼踏折了腿,那恐怕只能怨拉骆驼的人不长眼没找对路,因为骆驼他是盲目的呀,你往哪里拉他就往哪里走!
这就是骆驼祥子这本书的一个鲜明而独特的特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派。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整本书中所有出现的人物,所有和祥子发生故事的ren'w,全部都是文学意义上的小人物。这些人物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随着社会的车轮在前进着,没有驾驶马车的人,也没有螳臂当车的人。曹先生虽然有些先进思想,但是却很清楚自己并没有什么颠覆的思想;阮明的思想表面上更为激进,但是在内心中却是为了自己私利的目的而进行的表演。这两个人都不是在真正意义上去影响那个军阀时代的革命者。整本书中无数的小人物在时代的动荡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维持自己的生活,分别都经受着自己的磨难。直接促成祥子悲剧的暴力代表的大兵、侦探,他们所做的事情也只是一种随大流的“条例”。正是因为他们分别经受着自己的磨难,才选择挥刀指向那些更弱者。即使可以批评他们不应该选择暴力来解决问题,但是也不能否认他们身上所承受的另一种痛苦。
如果非要找一个全书中完全对立的“反派”,那就是旧社会了。在这本书中,将一切错误都归咎于旧社会这个整体是说得通的,人吃人的旧社会牵着每一个人前进,规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在事实上使人民失去了自由,以及一切没有自由就无从谈起的东西。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将个人的命运完全归咎或者归功于个人的努力或者奋斗云云,但是我们已经从历史中学到了个人的命运是和时代的命运、家国的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的。风雨飘摇的旧中国里,无数底层人民就是过着这样风雨飘摇的生活。但是将一切错误归咎于旧社会就真的是答案吗?试想,难道旧社会不是由旧社会的人们所组成的吗?难道社会可以脱离人而存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旧社会的维持,恰恰就是由无数麻木的人所支持的,当同胞被杀头的时候,那些围在边上起哄观看的人群,那些麻木不仁的灵魂,都是旧社会的傀儡。是的,旧社会用线牵着人来当傀儡,这些人就组成了旧社会。要真正推翻旧社会,就要让人们摆脱身上的牵挂的线,获得自由,这样以后新社会就自然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