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学期末复习

2022-03-27 08:14 作者:朝颜晚扶桑  | 我要投稿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2、 心理的品质(实质)是什么?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脱离客观现实便丧失了人的心理,心理还具有主观性,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不断检验与修正,人的心理才能逐步正确的反映客观现实,在反映过程中得到发展。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主要分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 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形式。

(3) 调查法: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搜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一般可分为一般调查和专题调查。

(4) 测试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4、 什么是感知觉?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5、 感觉的规律有哪些?

(1) 感觉适应,即是指同一感受器接收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从阳光强烈的室外走进光照度很弱的室内,最初只觉得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稍过一会,才渐渐地能看清室内的东西,反之亦然。

(2) 感觉对比,即是指同一感受器在受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同时对比 例:黑人的牙齿总给人特别洁白的感觉;月明星稀。先后对比 例:吃糖之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酸;吃了苦中药后喝白开水也会觉得有甜味。

(3) 感觉相互作用,即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也被称为连觉。例:红黄给人以温暖感。

(4) 感觉补偿,即是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技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 例: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5) 实践的影响 例:音乐家的听音能力、画家的色彩辨别能力较一般人发达。

6、 知觉有哪些特征?

(1)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这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看做孤立的,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影响因素: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组织原则。

(2)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许多知觉对象中,对其中部分对象知觉得特别清晰,其余的对象则作为背景而知觉得比较模糊。影响因素: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强度等客观方面;有经验,情绪、动机、兴趣等主观方面。

(3) 知觉的理解性: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补充,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影响因素:榆次的指导作用,定势的影响,情绪状态。

(4)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无论是形状、大小、颜色、还是亮度)。影响因素:经验

7、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8、 思维的种类?

(1) 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做好的答案的思维。这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思维方式。例:学生从各种定论中找出一个最佳答案

(2)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这是一种无一定方向和范围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9、 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0、 思维的品质有哪些?

(1) 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2)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 思维的逻辑性。其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11、 问题解决的定义?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 情绪状态:一般说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的状态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的情绪背景。

(2) 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 定势作用: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4)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5) 迁移影响: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例:一个人学会自行车,有利于其学摩托车,但不利于学三轮车。

(6)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7) 知觉情境:指被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空间组织形式产生的情境,它对解决问题往往产生重要的影响。

13、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14、 记忆的种类有哪些?

(1) 感觉记忆:是指当感觉刺激停止之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象的记忆。该记忆最长1-2 秒钟。其在瞬间能存储较多信息,一般有9-20个字母或物体。

(2)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其容量一般是7+-2个组块。例:翻译员的口译过程、学生停课做笔记。

(3)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的记忆。

15、 遗忘的过程?

以自己为被试设计了一套无意义音节作为识记材料,并采用节省法来测量,找出了遗忘规律。

这条曲线的变化规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

16、 影响遗忘的因素?

(1) 识记的程度

(2)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 记忆材料的性质

(4) 识记后的休息

(5) 识记后的复习

17、 记忆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1、 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

(1) 注意合理安排课程 例:不要把文科和理科课程都集中在一起上。

(2) 要保证课间休息 例:教师不应延长课堂教学,占用学生休息时间。

(3) 要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例:克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信息量越大越好”的错误倾向

2、 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

(1) 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2) 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3) 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

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记忆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

1、 记忆个体的心身调节策略

(1) 要增强自信心

(2) 要调动积极性

(3) 要调节情绪状态

(4) 要集中注意力

(5) 要保证充分睡眠

2、 记忆材料的优化处理策略

3、 记忆痕迹的有效建立策略

18、 能力的概念和种类?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种类: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就是智力

(1) 模仿能力

(2) 创造能力

19、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 生物因素 一种是来自父母亲的遗传,另一种是后天的各种人为的生物影响。

(2) 环境因素 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生活环境,它为能力发展提供了显示条件,使生物性因素所提供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环境因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指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是针对教育而言的,其中教育史环境因素中的主导力量,它更直接决定了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但我们也应该避免滑入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3) 个体实践因素

20、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1、 注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1)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的新颖性

③刺激物的变动

④刺激的对比

(2)人的主观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

②情绪和精神状态

③知识经验

22、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1)注意的范围。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a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b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c主要决定于一个人以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领域)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集中而稳定的注意,是搞好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培养集中稳定注意的方法:a要有高度的责任心b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c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

(3)注意的分配: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量。

(4)注意的转移:把人们的注意从一个事物及时的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决定注意转移快慢难易的因素:a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B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c原注意的紧张度d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23、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注意讲演技巧,注意板书技巧,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注意教具的使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简介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并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合理地组织注意活动,关注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状况

(3)运用有意后注意规律进行教学:引发直接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活动水平

24、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具体作用:(1)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2)能是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3)能是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4)能调节个体行为的强度、时间、方向

25、需要的定义种类?

需要时人堆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低级到高级共七层:生理需要(吃、喝、睡、性、排泄)→安全需要(躲避危险、防御侵袭)→归属与爱的需要(交友、爱情、从属团体)→尊重需要(希望有实力,有成就,渴望名誉等)→认知需要(知道、探究事物)→审美需要(追求事物对称等)→自我实现需要(发现自我潜能等)

26、诱因的定义?

诱因就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27、冲突的种类?

(1)双趋冲突:个体有追求两个目标的动机,但必须两个目标选一个。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学生想工作减轻家负担或是考大学。

(2)双避冲突:个体具有想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做两择一的回避,即左右两难。例,期末考试既想不学习,又想考试合格。

(3)趋避冲突: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事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但必须做出取舍。例有的青年自知缺乏交往经验,但又想与人交往。

(4)双重趋避冲突: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时。在学习氛围不浓的宿舍,有同学想努力学习,但怕周围人讥笑。

28、动机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1)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学习诱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明确学习目标:目标对动机有影响,通过此来激发学习动机

(3)给予学生及时和适当的反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4)正确运用强化

(5)提供成功机会

(6)引导学生对学业失败进行正确归因

(7)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29、情感的定义?种类?

情感是人堆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体验。分为情绪、情感、情操。

30、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过程方面。

31、情感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应用?

(1)要正确认识情感在自我发展中的意义:良好的情感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身心的健康、学业的提高

(2)要有意识地陶冶高级社会情感

(3)要提高情绪修养水平:善于控制自己情绪,排除烦恼、学会制怒、消除紧张

32、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3、气质的类型及特点?

胆汁质:精力充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发生快而强烈,易冲动,但平息也快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灵活,易动感情,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情感体验不深。容易适应新环境,易转移注意。

粘液质:安静,沉着,稳重,反应较慢,思维、言语及行动迟缓,不灵活,情绪发生慢而弱,不易转移注意,持久性强。

抑郁质:有较高感受性,观察精细,对外界刺激敏感,但反应缓慢,动作迟钝,多愁善感,体验深刻、持久,但外表很少流露,与困难易畏缩

34、气质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

(1)了解学生要注意气质表现

(2)考查学生要防止气质偏见

(3)教育学生要注意气质特点

(4)性格培养要考虑气质差异

(5)引导学生克服自己气质的弱点

35、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36、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性别因素、外表特征、发育早晚

(2)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自然结构状况)、学习环境(教师的教育态度、思想教育校风班风、体育锻炼和劳动)、同伴群体、重大生活事件、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

(3)主观心理因素

37、性格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

(1)对学生性格的鉴定:行为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自陈测验、投射测验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3)性格培养途径:进行说服教育,运用榜样作用,提供锻炼机会,实施有效奖惩,注意个别指导,发挥集体作用。


心理学期末复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