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附录 诸葛亮与《诸葛亮兵书》

2022-01-13 22:09 作者:从不卖萌的炮灰  | 我要投稿

诸葛亮兵法专著

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统军征战,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深通古代兵法,加上自己丰富的战争经验,编著过多种兵书,可惜这些兵书大多都已亡佚。将苑便宜十六策是他留世的少数作品中最重要的两部。

将苑,也称新书心书,是中国古代论将用兵的专著。全书共五十篇,分兵权、逐恶、知人性、将材、将器、将弊、将志、将善、将刚、将骄吝、将强、出师、择材、智用、不陈、将诫、戒备、习练、军蠹、腹心、谨候、机形、重刑、善将、审因、兵势、胜败、假权、哀死、三宾、后应、便利、应机、揣能、轻战、地势、情势、击势、整师、厉士、自勉、战道、和人、察情、将情、威令、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约五千言。

将苑一书,三国志隋书唐书中都无收录,及至南宋遂初堂书目始有记载,因此历史上对其真伪众说纷坛。清人张氵豆寸认为,将苑实为诸葛亮所著,但是另一位清代学者姚际恒则持不同看法,他所著的古今伪书考中就把将苑列为伪书。直到今天,学术界对此问题仍无定论。

关于将苑的流传,从遂初堂书目中始见,明王士骐所编诸葛亮集收入此策,明清时期有多种刊本留世。其版本大致有三个系统:

一是诸葛亮集系统;二是类书、丛书系统,较有代表性的有: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子书百家本,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唐样丛书本、学海类编本、说郛本等;三是单行本系统,主要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韩袭芳铜活字印本,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书林郑小斋刻本、明黄邦彦刻本、民国石印本、1926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等。

便宜十六策,主要论述治国治军之道,全文分治国、君臣、视听、纳言、察疑、治人、举措、考黜、治军、赏罚、喜怒、治乱、教令、斩断、思虑、阴察共十六个部分,故称“十六策”,共约六千言。

便宜十六策是关于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便宜十六策,旧题诸葛亮撰。三国志·诸葛亮传所列诸葛氏集目录不载此书,北宋崇文总目著录有武侯十六策。今本部分内容为太平御览引作武侯兵法,当系真伪杂糅。清张澍辑入诸葛忠武侯文集。全书1卷16篇,主要论述治国治军的策略,其中治军赏罚教令斩断等篇以论兵为主。该书认为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所以必须把军队治理好。治军如同治国,要分清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纲理则纪张,本立则末正。要以法治军,教令颁布之后,即要严格执行,“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提出对不从教令之法,犯有轻、慢、盗、欺、背、乱、误七种“治军之禁”的人,要严加惩处。强调治军必须防止和克服感情用事,“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便宜十六策在继承前人治军思想的基础上,亦有所发挥,受到后人的重视。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收录诸葛亮兵书时不见此书,因此后代许多学者对便宜十六策的真伪提出质疑,而认为此书很可能是南北朝时期有人假依诸葛亮之名而作的。但是,陈寿在收集诸葛亮集时有这样的话:“辄删除复查,随类相从”,因此也可能便宜十六策是陈寿所选的诸葛亮兵法三十四篇之外的作品。便宜十六策隋书·经籍志始有收录,唐以后的许多兵法类书都收有此策,尤以明清时期为多。

 


军事思想和治军风格

诸葛亮兵法博采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等古代兵家军事理论之长,融入自己的战争经验,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将苑便宜十六策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和治军风格。

1、治国先治军的国防思想

诸葛亮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就象治理家庭一样,必须先树立根本。“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将苑·戒备),一个国家“有文治必有武备”(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国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军队是“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是一国之根本。“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同上),因此治国必须先治军。

诸葛亮采取以法治军,赏罚严明。诸葛亮治军,十分重视赏罚、教令的作用,强调教者要“正己”,被教者要“从令”。如此,则军治,军治则可胜;反之,则军乱,军乱战必败。因此,必须“以法治军”,“教令为先”。

诸葛亮指出,不从教令之法者有七种情况:轻、慢、盗、欺、背、乱、误,这些都是“治军之禁也”。军队设立教令之法,就是要建立威严,做到令行禁止,提高战斗力。有这七种情况就是乱军,乱军则不战自溃,所以必须以法治军,对这些不服从教令者要严加处理、惩罚。

以法治军,赏功罚罪,赏罚必须分明、公正。如此,虽死也服,人无二心,见敌则战;赏罚不明,教令不从,威武不行,下不劝功,见敌不起,人有二心,战之必败。所以诸葛亮不仅强调赏罚严明,而且强调赏罚公正,不论亲疏贵贱,都要平平正正,坦坦荡,这样才可以建立威武、仁义之师。

诸葛亮在其主持的军国大事中,处处遵行赏信罪必,赏罚严明的原则。不仅如此,而且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他在马谡失街亭之后,深责自己用人不当,举措失宜,除了斩马谡外,还上疏自贬三等

 

2.治军先治将的治军思想

“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祝福之所依也。”(将苑·假权)将帅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因此,治军的关键又在将帅,治将是治军的首要任务。将苑,实质就是一部“将才学”。

诸葛亮把将帅依情性分为九类: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又按才力器度归而为六:即十夫之半、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之将、天下之将。他强调,选拔将帅,必须量才而选,量力而用。有以下八弊之人,不得为将:“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亻妄,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将苑·将弊)只有那些“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将苑·将志)之人,那些“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将苑·将善)之辈,那些“刚不可折”,“柔不可卷”,能“以弱制强,以柔制刚”(将苑·将刚)之士,方可以为三军之将。三军之将还应该力争五强,禁绝八恶。五强即“高节可以历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沉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将苑·将强)八恶即“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末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同上)将帅还要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做到身先士卒,作士卒之表率,这样就能上下同仇,团结一心。“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将苑·将情)“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将苑·哀死)相反,“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那么“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将苑·和人)因此,将士之间的“和”是军队战斗力的源泉。

 

3、先谋后战的战略思想

早在春秋末期,孙武就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其后的历代兵家都把这一战略思想奉为圣典,诸葛亮则把它进一步发展。

诸葛亮说:“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这里所说的“谋”,不单是指作战的智谋,而是“为军之大略”,即所谓“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也就是说,行军作战之前,必须审天时,明地利,求人和,作好一切之准备,以待应对任何突然之变化。

诸葛亮认为,“谋”必先从内,先治理好自身。一个国家、一支军队,首先要谋求内部的“人和”,如果上下不和顺,将士不齐心,则“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要达到上下和顺,第一得明确群臣之间、将士之间的纲纪,各得其位,各谋其政。为上者以礼使下属,处下位以忠事其主。为上者应广采众议,采纳微言,明辩是非,亲贤臣,远小人。只有这样,属下才能对其忠心不二。不然,部下则会产生疑惑,以致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必生变乱。未战而自生变乱,则不战自败。其次,为上者要善于发现贤士,举拔能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便宜十六策·举措第七)选擢人才时,要到卑微的隐处去寻找,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有怀才不遇的人。一国一军,“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同上)“谋内”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明教令,公正赏罚。所谓“教令”,即上行下效,使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将苑·习练)如果不教而战,无异于抛弃他们。教不仅要教以行军布阵的基本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将士为国殉职的牺牲精神。诸葛亮认为,军队的凝聚力还来自于公正的赏罚。“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便宜十六策·赏罚第十)“赏不可虚施”,要让士兵知道为什么受赏;“罚不可妄加”,必使部下明白哪些是不能做的。“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戚”。(同上)功无论大小,都应受到奖赏;过不管轻重,必须予以惩治。如此,则“王道荡荡”。反之,若赏罚不平,法令不信,则教令不从,士无斗志,虽师百万,无益于用。如果自身作好了一切准备,就为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诸葛亮说:“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

“谋内”的同时还要“谋外”,“谋外”就是“知彼”。诸葛亮说:“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便宜十六策·察疑第五)“谋外”要通过多种渠道,要了解敌人的诸多方面。这就需要用间,“五间得其情,则民可用,国可长保。”(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因为用间是“谋外”的最重要手段,所以用间必须使用自己的亲信,而且非圣智不用,非仁贤不使。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获取敌方准确的情报,作出正确的谋略决策,才可能百战不殆,战无不胜。


附录 诸葛亮与《诸葛亮兵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