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名胜里的威海:刘公岛的传说,有仁善沧桑更有爱国历史

2022-05-30 09:00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据史料记载,威海在汉代叫石落村。东汉末年,这里属于东莱郡,是刘姓皇族的封国属地。汉灵帝在位时,立刘辩为太子,灵帝刘宏死后,刘辩继位,史称少帝。刘辩系汉灵帝刘宏的长子,汉献帝刘协的哥哥。当时,董卓把持朝政,他与刘辩不和,刘辩即位不久即被董卓废黜,董卓改立刘协为帝,即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

编辑

公元220年,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建立魏国后,就对刘姓皇族进行剿杀,刘氏皇族的一支刘辩之子刘民为了逃避追杀,便千里迢迢来到了偏远荒僻的石落村,成为这里的早期居民。刘氏到石落村落户以后,有一年,刘民在出海打鱼时,救了一位名叫嵘燕的落水女孩,嵘燕也就是后来的刘公之妻刘母。刘民的母亲病故后,刘民和嵘燕相依为命,感情日深。后来他们辗转来到了刘公岛,在岛上垦荒种地,救助过往遇险的船民。

那时此岛被人们称之为"海上刘氏别业",亦称刘岛、刘家岛。每当海上风起浪涌时,人们都会看到有位老人手持火把或堆篝火为船民引航,他们就是这样不知搭救了多少遇险的船民,于是后人把两位老人尊为"海圣刘公刘母",而这座小岛又因此得名"刘公岛"。关于刘公岛名称的由来,千百年来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公元238年,有一条来自江南某地的商船,在海上突然遇到了大风,狂风卷起巨浪,无情地扑向商船。船上的人们奋力地与风浪搏斗,祈望能找到一处可以躲避风浪的地方。然而船正航行在大海之中,四周没有陆地,也不见岛屿,到哪里去找可以避风的地方呢?人们失望了,纷纷祷告苍天保佑。但无济于事,风越来越猛,浪越来越大,船在风浪中颠簸,一会儿被掀到浪峰之上,一会儿又被抛入浪谷之中······就这样,几天几夜过去了,风浪仍不见停息。

编辑

船上的桅杆被风吹折了,舵也被浪打歪了,船失去了控制,象一片树叶在海面上漂浮。船上的淡水用光了,食物也没有了,艄公们筋疲力尽,垂头丧气地倚在舱板上,任凭船只随波逐流。天色又渐渐地黑了,入夜,天海间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只有风浪依旧在夜幕中呼啸着。

  突然,在绝望中,不知是谁惊叫一声:"看,前面有火光!"众人忙起身寻找,果然在黑暗的前方有一点微小的火光闪烁,在风浪中时隐时现。有火光,就有人,就有希望。众人顿时精神抖擞,忘记了饥饿和疲劳,拼力将船向着火光划去。渐渐地,火光近了,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出前方是一个岛屿,那火光就在岛上闪烁。终于,船靠岸了,艄公们下船寻着火光走去,不一会儿,看见前面有一栋房屋,窗前亮着灯光。艄公们急忙上前敲门。片刻,门开了,一位老翁出现在门口。

众人一边打躬作揖,一边诉说他们的遭遇,要求老翁能施舍一些茶饭,老翁爽快地答应,并呼一位老媪出来与众人相见。众人随老两口进屋后,发现屋子里虽不算宽敞,却十分古朴可亲。老翁一面安排众人歇息,一面吩咐老媪生火做饭。只见老媪从里屋挖出一碗米,洗好后倒进锅里。

编辑

众人见了,心里在嘀咕:"区区一碗米,怎能解众人之饥?"艄公们虽然饥肠辘辘,却又难于启齿。不一会儿,饭熟了,老翁招呼大家吃饭。大家随吃随盛,饱餐一顿,锅里的饭却不见减少。众人心里暗暗称奇,但也不便询问。

  饭后,艄公们感激不尽,向前拜谢道:"救命之恩,永志不忘。不知此为何地,老丈贵姓?"老翁笑答道:"此为刘家岛,老朽姓刘。"说罢,又取出一袋食物相赠,并送他们回船休息。

  次日天明,风息浪小,红日高照。艄公们又上岛取水,寻遍全岛,却不见昨夜的那栋房屋,也不见老翁老媪的身影。但见岛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众人这才醒悟,皆曰:"我们大福,遇到神仙了。"

编辑

  后来,这条船再次经过这里。艄公们又上岛寻找,岛上依然是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但仍不见老翁老媪和那栋房屋。为了纪念刘公刘母的救命之恩,众艄公集资在岛上修了一座刘公庙,庙内祀刘公刘母泥塑双象,以表示纪念之情。刘公庙建成后,来往的艄公船夫们每经此地,必上岛进庙祈祷。从此,刘公庙的名声越来越大,该岛也逐渐被称为刘公岛了。

  在漫长的历史中,刘公岛有许多名字。汉代有一种说法,说刘的职业不同。元代称六道、刘家道,明代称六道山。隆庆六年(1572年),“刘公岛”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官方的奏折和圣旨中,此后一直沿用了400多年。至于刘公岛名字的由来,在古老的地方志和民间神话传说中都有记载。

虽然有一个完整而美好的故事,但没有确凿的依据。幸运的是,有一座像柳公庙这样的历史建筑,以其源远流长的“人生经历”和沧桑,对后人进行了不解和解读,成为解读刘公岛名字由来的一把钥匙。

编辑

  世界主要景点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刘公岛世博园、刘公岛鲸博物馆、七顶山炮台、东洪堡、铁墩等景区。

  虽然柳公庙搬迁到了岛上,但岛上原有的建筑并没有被破坏。幸运的是,从1918年到1921年,英国海军对岛上的环境进行了整顿,刘公岛东村的建筑基本按照英国卫生建筑标准进行了拆除重建,而刘公庙建筑则得以保留。

  解放后,刘公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虽然柳公庙几经荒芜,基本的建筑格局和外观没有改变,但寺庙的功能早已丧失。1994年,刘公岛市管理委员会在刘公岛世博园重建了一座新庙,雕刻了公刘和刘牧的彩色肖像,进一步弘扬了公刘的善良和扶贫文化。

  老柳公庙虽然早已“失传”,却像一位老“长辈”,依然屹立在民俗文化丰富的当代。岛上经历的沧桑足以见证岛屿的历史,成为揭开刘公岛名字由来的历史基础。



名胜里的威海:刘公岛的传说,有仁善沧桑更有爱国历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