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中交集团如火如荼建设广西平陆运河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标志性工程。项目始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工程概算约727亿元,施工工期52个月,计划2026年底完成工程主体建设。
平陆运河建成后,与正在研究论证的湘桂运河衔接,将纵向贯通长江、珠江及北部湾,为广西及我国西南地区、中南部分地区开辟距离最短的更经济、更便捷的入海水运新通道,缩短西江中上游地区入海航程约560公里,形成大能力、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江海联运大通道,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新中国第一条最高通航等级的通江达海运河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党和国家对平陆运河项目寄予了深切厚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将项目打造成为优质工程、绿色工程和廉洁工程。
自2018年起,水规院全面参与平陆运河前期规划论证工作并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自2022年8月28日平陆运河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一航局、二航局、四航局等单位积极投身项目先导工程施工。截至目前,先行开工建设的马道、企石、青年等枢纽推进顺利,二期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有序开展,并取得实质性成果。
胸怀大局肩负使命担当
“世纪工程”的耀眼光环、壮乡人民的百年期盼,自然带来超常的压力和挑战。“在平陆运河项目前期工期紧、新任务不断的情况下,水规院以专业的精神和能力,提交了一项项系统、全面、深入、创新的成果,展现了水运工程建设国家队的风采。虽然我们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但在三年的合作中,早已成为亲密的战友。”广西交通运输厅运河办公室主任吕英说。
作为拥有70余年内河水运规划设计经验的国家级设计院,从2018年起,水规院协助交通运输部开展包括平陆运河在内的跨水系运河连通工程的规划论证。同年,平陆运河被写入《广西内河水运发展规划》。三年时间里,项目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文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部委的关注和支持,成为备受瞩目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之一。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以航运为主的通江达海的最高等级运河工程,同时要结合供水、灌溉、防洪、改善生态和国土空间开发等功能,没有成熟的工程案例和成套的技术标准可借鉴。”回忆起三年前的起步,水规院副总经理、平陆运河项目部总经理潘海涛深有感触,“如何在方案中融合综合开发要求,如何系统论证项目综合效益,如何创新解决工程涉及的诸多技术难点和障碍,是摆在我们面前前所未有的课题,也是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问卷’。”
水规院将平陆运河放置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双循环、双碳目标的时空背景下,陆续编写了《平陆运河航运规划》《平陆运河项目建议书》《平陆运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系列前期研究报告,并同步完成了《平陆运河总体线路及梯级布置方案研究》《平陆运河入海航道及江海联运港区通航关键技术研究》《平陆运河总体开发方案研究》等30余项技术性专题研究。在平陆运河前期咨询论证过程中,在各阶段评审部门和咨询单位协力推动下,在重大公益性航运项目决策评估研究领域实现了新突破,也为其他跨水系连通运河工程的项目咨询评估决策和综合开发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2022年9月,在平陆运河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之际,行业主管部门广西交通运输厅对水规院的高质量系列研究成果进行通报表扬。
大兵团作战高质量协同
平陆运河主体工程设计共划分五个标段,作为马道枢纽工程的设计人兼该项目总体设计和牵头管理单位,水规院肩负抓总协调的重任。“这项工作宏观而又具体。”水规院副总工程师,平陆运河项目协同工作组组长魏红彤介绍,“大到全线的设计成果汇总,全线项目专题研究的协调、指导和督促,统一全线设计原则、理念、建设规模、技术标准,编制总体性标准化指导文件,小至对每个项目的编码,会议管理、接口管理和资料的发布管理等,这都是庞大的工作量。”
水规院依托自身的技术储备和设计经验,以设计大师和院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为牵头力量,层层优化细化把关审核,确保标准务实有效;搭建“勘察设计管理平台”,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高效精准传递。在水规院努力下,各项设计工作条理分明,内部协作高效运转。
“水规院对项目的理解深刻,以及对整个行业标准的把握精准,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可。”一名设计院代表表示。
在平陆运河项目建设过程中,中交建设团队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协同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一航局负责的平陆运河三大枢纽之一的企石枢纽位于平原地带,周边农田遍布。开工前,土石方综合利用区临时租地和大小临设施用地均未落实。一航局项目进场后,立刻成立征拆党员攻坚小组,细化责任分工,在限定时间内解决征拆难题。
“对村民负责到底”“以情动人”是征拆党员攻坚小组所有成员坚持的工作方式。“攻坚小组每名成员每天都要走3万多步,挨家挨户走访交流。”一航局征拆党员攻坚小组成员张进回忆说,“我们给村民讲平陆运河的重大意义,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真心与村民交心、交朋友。”同时,攻坚小组成员为村民合理安排安置地,帮助村民收拾房屋、拆卸门窗等,找来车辆将所有物件完好运送至安置地,并为村民拉线接电,搭建厨房、厕所,解决后顾之忧。
在一航局努力下,征拆工作顺利完成,为后续施工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2023年1月11日,导流明渠顺利实现通水,1月18日企石枢纽一期主体工程完工,比计划工期提前10天,也成为平陆运河三大枢纽中最晚进场、最早完工的工程。
二航局马道枢纽项目部创建的标准化管理产业工人园区,是平陆运河项目高质量协同的又一体现。为了实现更高效的作业管理,二航局马道枢纽项目部在25号土石方综合利用区建设产业工人营地,创建标准化管理产业工人园区。这个占地约12.4万平方米的“五星级”家园,可容纳6500余人居住,生活上全力打造和谐、平安、学习、温暖的职工小家,工作上建立严格的内务管理制度,实行小班组化管理。此外,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要求的前提下,二航局项目部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尽可能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帮助当地群众,不仅让长期外出打工挣钱的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也提升了家庭困难村民的收入。
当地村民高兴地说:“施工现场离我们家近,早上过来干一天挣一天的钱,项目部还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住宿条件,我们都挺开心。”
创新为基锻造“世纪工程”样板
平陆运河西津库区与海平面之间近65米的落差,需要建设马道、企石、青年三个梯级船闸。这些船闸不仅尺度大、结构复杂,而且全部采用节水技术,在世界运河建设史上也难觅先例。
马道枢纽是三个梯级中水位落差最大、水资源最为紧缺、船闸尺度最大的一个船闸。水规院在设计时,创新性提出组合式三级省水池方案。即第一级和第三级省水池重叠布置,第二级省水池单独布置在外侧;在高效输水系统的研发上实现技术突破,提出全新的输水系统布置、高效的运行控制系统研发、复杂结构设计方法创新、设施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提升等关键技术。建成后,船舶单次通过马道船闸的用水量将降低60%,满足通航水位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利用。
马道枢纽先导工程施工主要以高边坡开挖和防护为主。“这里有高大边坡,最大边坡设计高度有188米,比胡夫金字塔还高。”二航局岩土专家杨钊介绍道,“边坡以强、中风化泥岩、砂岩为主,遇水易崩解软化,更加困难的是,还有一条断层破碎带沿坡脚穿过整个山坡。”因此,稳定地层的锚杆施工质量极为关键,锚杆注浆成了施工中的“稳定剂”,但常规注浆方式采取人工控制,注浆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注浆效果。
为了加快项目进展和改善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二航局马道枢纽项目团队研发了智能化注浆机,结合注浆工艺控制要点,对锚杆锚索注浆进行智能化整合,对注浆工艺中关键参数进行监控,将原本的注浆工艺变得智能化、简单化。通过注浆参数设定进行一键式注浆,精准控制注浆过程中流量和压力,从而提高浆液的注入质量。同时,对于每个边坡注浆孔进行标签化设置,实时监控注浆数据,通过编程软件实现注浆检验批资料的自动生成,实现了边坡注浆过程中的远程监测和边坡注浆状态把控。
边坡表面平整、坡度符合设计要求是边坡防护施工的基础,尤其是预制方形骨架的安装施工,边坡刷坡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
为提高边坡刷坡的精度及效率,四航局青年枢纽项目团队在刷坡设备上安装了ECS900挖掘机3D引导系统,采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计算出铲斗斗齿实时、精确的三维位置信息,并根据安装在驾驶室里平板终端显示的三维图形及数值等信息引导机手作业,防止工作区内的土方欠挖或超挖,即使在水下等视野盲区,也能精确完成工作。搭配中海达挖掘机智能引导系统修整边坡,相位中心误差小,施工精度高,可有效控制边坡坡度,确保边坡表面开挖平整。(中国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