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止戈读论语《学而篇》

2023-07-18 21:13 作者:止戈读书  | 我要投稿

1. 学而篇

1.1. 学而时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心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强调自修,学而时习的这个“习”,在繁体字里是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说文解字》解释说叫“鸟数飞也”。习,不是复习的习,是练习的习,就像那小鸟练习飞行一样,不断地刻意练习,学而思,思而学,温故知新达到熟能生巧,最后飞起来,当然很快乐了。所以这个习,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然后去做。实践出真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不亦说乎的悦就是找到学习本身的快乐,兴趣与热爱是深度学习的源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学习应该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做舟,而不是苦做舟。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共修,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每日三省吾身,功力必不唐捐;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既强调修习的过程要乐在其中,戒骄戒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最大障碍,傲慢才是;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4.开篇第一章以学习、交友、君子之道着手论述,宋代朱熹对此评价极高,认为这是儒家的“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孔子认为君子应做到以学习为乐,并广泛结交志同道合之人,拥有宽恕包容的良好修养,这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孔子终生都在践行自己信奉的君子之道,孜孜不倦,诲人不倦,并以博爱包容之心广收弟子,传道于世。孔子对君子之道的不懈坚持使其成为古今第一圣人。

1.2. 君子务本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心得】孝顺父母,处理好家庭事务,事业上才能多有成就。爱亲者不敢恶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1.3. 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心得】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乎仁。孔子此语,意在告诫世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就像电影《无问西东》所说的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若是利用花言巧语讨好别人就是为假作恶,这样做是无法修成完善人格的。同时,他期望弟子们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看清社会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成功。

1.4. 三省吾身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第一,反思一下自己替别人工作,有没有竭尽全力。若是整天就想着自己应如何偷懒,应付了事,就是不忠。第二,与朋友相处时,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有没有做到。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人无信而不立,倘若答应别人的事情没有做到,就是言而无信。第三,老师或前辈们所传授的做人做事的方法,自己有没有进行实践和印证。做人做事不能只在纸上谈兵,应当付诸于实践,只有通过自身的感悟,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心得工作中不能只做工具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带着思想去工作,并躬身入局,全力以赴;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就像邓小平说的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传不习乎就是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是假知,行而不知是盲行。不知不行是本性,知行合一是觉醒。

1.5. 敬事而信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心得治理公司在敬事(身先士卒)的基础上取信于人;注意开源节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留下充足的流动资金,即便发生一些重大损失或意外,仍能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另外,节用的目的就是“爱人”,对自己的下属有着足够的爱护和体恤,时常带给他们一些安慰和鼓励,以人为本,关注员工成长。

1.6. 行有余以学文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心得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工作生活、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皆是修行道场。

1.7. 贤贤易色

【原文】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关注内在的好的东西,用对内在的关注替换对外在的执着;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不遗余力;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心得】

(1) 修德必重视实践。在他看来,若想做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就应从身边事做起,只有躬身践行,方能悟透真正的学问,才算有着真正的仁德。倘若只会空谈大道,而不将其付诸实际行动,充其量只是徒有其表,是个假道学而已。

(2)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企业用人之道应该是讲文凭更讲水平;讲职称更讲称职;讲阅历更讲能力;讲资历更讲贡献;讲道德更讲风格。总结来说就是德行优先于知识,行为优先于语言。

1.8. 过则勿惮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知识也不会很扎实;要以忠信为原则,去主动结交比自己强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心得

君子不重则不威,是教人做人有原则、有立场,就像《道德经》里说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就是告诉人们,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之中,都要知道自己的根本为何,应该如何坚守,切不可躁动地肆意妄为,放弃原则轻浮行事。

过,则勿惮改。其实圣贤之学,就是教人改过迁善而已。关于改过,《论语》集注有曰:“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有了错误要马上改正,不要畏惧困难。过则勿惮改,要直面痛处,解开过错可能会很丑陋,当然很害怕面对,但不去触碰痛处就无法改过,最终一直浑浑噩噩。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不为,祸转为福;要在虚怀中充实,谦卑中完善,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自我超越,在不断地善败中走向卓越。

1.9. 慎终追远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心得】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每逢春节、清明节或者中元节、寒衣节很多人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所以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

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作为个人我们不仅应该向古代先贤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更应该从身边做起,孝敬父母、尊师重教,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10. 温、良、恭、俭、让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翻译】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心得】温而无伤,故放下设防;良有真知,故请益切磋;恭而有礼,故礼尚往来;俭而有德,故心悦诚服;让无野心,故合盘托出。如此可以令人“信任”。

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就像梁晓声《懦者》中说:文化是指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但是,凡事也要辩证地看。若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所以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1.11. 父在,观其志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心得

为人子女者,必须尽孝,对于父母的优点应尽量多学习,遵从父亲的指导。当然了,应当有选择地学习和遵从,不能一味顺从,那是盲从。为人父者,也不一定事事皆对,做子女的也要懂得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真正的孝。

《大学》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好的家风家训是做人的原则,需要传承。就像《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中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红楼梦》在叙述刘姥姥救贾巧姐出火坑的故事中,用留余庆的曲子也表达了因果轮,劝世行善的主旨。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春秋·曾子》也说过同样的话: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1.12. 礼之用,和为贵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之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做,有的时候也行不通,这是因为,为了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法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心得】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比如在面对一些红线问题或者主权问题必须受“礼”的限制才可以。否则的话,和为贵会变成一种无原则、无是非的纵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说君子追求的是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的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

处理人际关系,既要团结,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团结—批评—团结”是我们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分清是非,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1.13.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有子说:讲究信用要符合于义,才能实行。恭敬而能合乎礼节,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以依靠的都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也是值得尊敬的。

心得】这段话讲的是儒家的交友待人之道。“信”要以义为基础,方能做到践行可复;“恭”要以周礼为标准,方能远离耻辱,也就是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对于真正的朋友当然应该以信以恭为基础,对于小人则不必循规蹈矩,否则会被小人道德绑架和利用,就像孟子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1.14. 食无求饱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心得】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教导我们在物质条件不充足的时候也应该重视内在修养的提高。物质欲望无止境,在年青时期或许我们都还没有还清车贷,房贷,但依然不放弃学习和提高个人修养。

中国现代政治学家萧公权在《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里说孔子的学说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1.15.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却享受当下生活,富却不忘继续提升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诗经》里说的玉器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经》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啊。”

【心得】孔子在《论语·宪问》中也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人在贫穷的时候生活容易捉襟见肘,难免怨天尤人,为早日达到物质生活,也难免阿谀奉承,人要能达到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孔子对此的评价是,可也,但不如贫而乐道,富有却好礼。因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人刻意为之,是一种需要控制自我才能达到的状态,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其乃是一种至高境界,无需刻意为之。由此可见孔子境界确实高于数仞。如子贡所言:“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子贡用围墙作比喻,自己的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美、房屋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

1.1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心得】不患人之不己知,与开篇的提到人不知而不愠,正好遥相呼应,孔子在教导我们凡事向内求,要厚积薄发,耐得住寂寞,怀才就像怀孕,别人看不出来是因为怀得不够大。患不知人,告诉我们要增强自己的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或许就没那么多偏见和误解了。就像道德经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大智慧? 通过外事外物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能够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止戈读论语《学而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