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少女佳禾》
我好久没完整看一部电影了。刚换了IMac觉得新鲜,看了部2019年的《少女佳禾》。导演是80后女生,北京电影学院的硕士。我挺喜欢这片子,至少看进去了,也有共鸣,我觉得导演很细致,用了很多机心和巧劲,看完之后打开豆瓣一看评分居然只5.5 ¯\_(ツ)_/¯
青少年罪案/成长类的影片,我印象中的有《青少年哪吒》、《黑处有什么》、《狗十三》等。《黑处有什么》是好几年前了,我当时看的点映感觉非常惊艳,口碑非常好但是好像没有火起来,应该可以打7-8分。狗十三倒是火了,掀起了一波原生家庭反思和教育反思的讨论,但我觉得过于父权视角了。《少女佳禾》好就好在非常女孩视角,以至于它的叛逆和阵痛也显得温吞和压抑,让人找不到爆点和爽点,让很多人没太多印象。我觉得这说明导演还没掌握这些传播密码,但也反映了她比较真诚的创作心态。
我首先喜欢人物的妆容和服装,都符合人物所在的阶层。对于底层社会现实的一种描画虽然潦草了点,但也算是带到了要点,至少不给人出戏和失真的感觉。此处我会想起已经成名成功之后的贾樟柯关于一桶沙里运鸡蛋的荒谬“农村现实刻画”。我想也不能用纪录片标准要求这些在北京电影学院读艺术的文艺工作者,只要他们不在沙里放鸡蛋,别出大错。影片中关于妈妈的超现实的手法也不错,但还可以更诗意一些。还有,虽然情绪可以共鸣,有些情节我串不起来,有些人物的描画也似乎是废笔,给人感觉发力很散。但这也营造出一种拙朴凌乱的质感,似乎生活本来就是不凝练、不聚焦的,所以也可以接受。
我希望80后的女生导演越来越多,能够把真正代表女孩视角的作品带起来。能把这种模糊、失序、上一秒恨如泉涌下一秒又迷迷糊糊抱着盒子跳进洪流的、永远说不清楚的生活感受白描出来。影片里提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是犯罪少年的附庸风雅和迷茫,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机遇之歌》这样宏大悲怆的价值,也不需要某种宿命来宽慰或者拯救,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少女头脑里几个星期的发酵和悄无声息的排解,一如她脸上永远看不出表情的颓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