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趣闻:杜聿明文强打假仗没骗过解放军,刘峙撒大谎为何能忽悠瘸蒋介石?

1949年9月,长沙绥靖公署办公室中将主任兼第一处处长文强被蒋介石亲自下令调往淮海战场,出任徐州“剿总”前线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后代参谋长),这是文强第二次人生转折,这第二次人生转折,注定他无缘参加湖南起义,也失去了最后一次跟黄埔周主任、林同学再次成为战友的机会。
当年徐州“剿总”副总司兼前线总指挥的杜聿明是抱着必败、必死之心上的战场,文强也做好了当俘虏的准备,这对搭档要是能打赢,老天爷都不答应,更何况他们上面还有一个被同袍称为“猪将”、被老蒋称为“福将”的刘峙——刘峙才是淮海战役(他们称“徐蚌会战”)蒋军的最高指挥官。

文强虽然不是徐庶,但是他干了十多年军统,忽然让他去为数十万大军制定作战计划并协调执行,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他刚到淮海战场,就写了一首充满悲观失望的诗:“漫漫白雪张天幕,冷冷旌旗蔽日光。倦倚战场穷无策,无情把酒煮牛羊。”
文强一直拿不出好主意,后来连牛羊也没得吃,只好跟杜聿明水煮麦苗,煮了半天还是嚼不动。
杜聿明原本是有个叫舒适存的参谋长的,但是杜聿明不信任他,杜聿明跟文强的邀请毫不掩饰他对舒适存的不信任,那封信的大意是舒适存过去给彭总当过参谋长(原名舒适,曾任红三军团司令部科长,似乎不是参谋长),投降过来后在陆大旁听毕业之后当过师长,又跟廖耀湘当过新六军的副军长,以后还当过兵团副司令,杜聿明还不大放心他,就让文强去管人事、司法和后勤。
文强只管将校考核而不管作战,那是因为作战计划的制定,“剿总”和“前指”根本就不用操心,有参谋次长刘斐和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呢,在老蒋的遥控下,刘峙和杜聿明就是磨道的驴——听喝而已。

刘峙没想法,文强乐得清闲,杜聿明知道自己才是淮海前线真正的指挥者,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两套作战方案,结果悲催了:“这两个方案上自国防部下至徐州‘剿总’,久久争论不决,刘峙拿不出主见。”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杜聿明跟老蒋和“国防部”有扯不完的皮,最后老蒋接受了刘斐和郭汝瑰的建议,命令杜聿明放弃郑州,集中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作北向进攻的主力部队,调孙元良兵团自蒙城、涡阳地区,黄维兵团自驻马店附近出发星夜向徐州靠拢——终于挤成了一个大坨坨,就等着刘邓、陈粟大军聚而歼之了。
老蒋乱拍板,刘峙也很及时地送上“神助攻”,杜聿明叫苦不迭,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这边闹笑话:杜聿明文强想打一场假仗,结果解放军没上当;刘峙对老蒋撒了一个大谎,老蒋居然相信了。
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来聊一聊杜聿明文强这场假仗和刘峙那个大谎,本文黑体字均出自《文强口述自传》,下文不再一一注明,这里只顺便说一句:《特赦1959》中的刘安国,其实就是文强,因为他关系太复杂,所以在电视剧里用了化名,但是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他是谁。

淮海战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发生在碾庄圩,文强回忆那次战斗还哭笑不得:“邱清泉是黄埔第二期的,李弥是黄埔第四期的,邱清泉和李弥原来都是……,加上我也是……,所以徐蚌战役可以说是……打……。”
之所以用这四个省略号代表相同的三个字,是因为文强的履历大家都知道,他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李弥和邱清泉的履历上,好像没有相关记载,可能是文强知道的事情,咱们不知道。
如果李弥和邱清泉真跟文强有一样的经历,他不听刘峙和杜聿明的话,就可以理解了。
杜聿明判断碾庄圩的解放军有两个纵队,也就是相当于两个军,所以他于1948年11月19日命令邱清泉调两个军迂回进攻,邱清泉拒绝:“我的兵力已经消耗得很厉害,如果再抽调两个军迂回,恐怕我的正面不保,一旦敌人从正面突破,徐州也不保!”
邱清泉坚决不肯执行命令,李弥也表明了态度,那就是邱清泉不派,我也不派:“我只有两个军,邱清泉有六个军,他的力量比我大两倍,他为什么不抽调力量?从我这里调个师,我的力量就更单薄了。”

邱清泉李弥瞧不起刘峙,当然也不太把杜聿明放在眼里,碾庄圩炮火从急促变得稀落,文强急得直跺脚:“我们在碾庄圩的部队可能已经被吃掉了。”
刘峙也只能自己的大腿上乱捶了一顿,长叹一声:“天亡我也!”
从徐州出发的解围部队与碾庄圩困守的部队炮声相闻,相距不到二十公里,就是打不过去,文强抓破脑袋才想出了一个办法:“现在解放军离我们没有多远了,碾庄圩已经被解放军控制住了,我的看法是今天晚上准备夜战,我们一失败,十几万人就被解放军吃掉了,我们打一个假仗吧!”
文强虽然也是黄埔四期生,但是多年的特务生涯,显然是把很多军事术语都忘了,他所谓的“打假仗”,实际是诈败设伏杀回马枪,就是想突然袭击的解放军,同时还可能让被困碾庄圩的黄百韬趁机逃出来。
杜聿明病急乱投医,居然采纳了文强的建议,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文强和杜聿明都高估了自己,他们的花招儿,早就被识破了:“我们按这个计划撤退,没有料到,解放军不理我们,并没有跟进。碾庄圩没有什么炮火的声音了,糟糕了,黄百韬十几万人已经失败了,碾庄圩没了炮火了嘛,我们不能再撤退了,如果我们再撤退,今天晚上徐州就没有我们的部队了。”
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战败自杀,杜聿明彻底傻眼,在文强表示大家不可再撤、应该死守的时候,他灰心丧气地说了一句:“好,要死死在一起!”

电视剧《特赦1959》中的将军们总是骂特务清保不准,这是有历史依据的,文强这个在军统就授衔中将(1946年,胡宗南保举,戴笠力推,并不是到湖南才晋升中将的)的高级特务,也被解放军吓坏了:“这个仗没办法打了,根据收到的消息,解放军的部队超过二百万,我们这里四十多万人跟解放军打,这个仗怎么打法啊?”
刘邓和陈粟两路大军加起来绝对没有二百万,当时是六十万对八十万,刘峙和杜聿明的兵力占优,但是杜聿明最信任的副参谋长文强却不知己不知彼,又岂能不一败涂地?
杜聿明气得罕见地跟文强发脾气,文强还是喋喋不休地唱衰:“大势已去了!现在解放军采取包围的政策,并不积极打反击,把我们这里四十万人暂且留着不打,先解决黄百韬兵团,把那里吃掉,再吃黄维,把黄维的部队也吃掉了,搞到最后来打我们。那还打什么?没办法打,敌我悬殊啊!”
文强垂头丧气,杜聿明却心急如焚,刘峙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他刚在五天前编造“徐东大捷”骗了老蒋——邱清泉和李弥的部队刚到离碾庄圩十公里之外的大许家以西,刘峙就兴高采烈地向老蒋发报:黄百韬被围岿然不动,牵制解放军兵力数十万,“人海战术”也无济于事,碾庄圩阵地前伏尸遍野,血流成河。
所谓“徐东大捷”,是就是潘塘镇战斗,那场战斗笔者前几天写过,这里不再赘述,咱们要说的是老蒋真被刘峙忽悠瘸了。

当年南京最大的两家报纸都用整版刊登了黄百韬的半身像和蒋介石的嘉奖令,最后半身照成了遗像,嘉奖令成了悼词,老蒋还花了一大笔冤枉钱: 南京国防部发动组织所谓慰劳团,携带大批现洋,到潘塘镇柳集一带进行现场慰劳——那笔钱黄百韬一分都没收到。
邱清泉独吞了二十万现大洋,黄百韬得到的是一枚纸面上的一等云麾勋章(不知为什么有人说是青天白日勋章)——黄百韬全军覆没,他根本就没有机会看到勋章。邱清泉和李弥竹篮打水,只得黯然打道回府,撤回徐州。,明知大势已去的文强又赋诗一首:“一夜无眠又无语,彭城暗暗难安处……北望关东席卷空,南归吴楚机中苦。错看灯火好辉煌,五岳泰山今易主。”
文强被俘后满嘴苦涩地记录当年的惨败,我们看起来这却是淮海战役趣闻:文强打假仗没骗过解放军,刘峙撒大谎却能忽悠瘸老蒋,淮海战役的胜负岂不是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