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保客观争主观!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难点合集!看完70+
中学科目二与小学科目二的内容有许多重合之处,建议小伙伴们在系统复习记忆基础知识的同时,使用表格+重点词的方式记忆这部分内容。
教育学知识点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共始终
阶级性
不平等
历史性
不断发展
二、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学说
教育观点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神或上天的意志
宗教、朱熹
生物起源说
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利托尔诺、沛西·能
本能生利息(西)
心理起源说
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
心理仿梦露
劳动起源说
起源于劳动
米丁斯基、凯洛夫
米凯爱劳动
三、《学记》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
教育与个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与政治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课内与课外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循序渐进
不陵节而施
长善救矢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预时孙摩
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教师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师道尊严—师言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四、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教育目的
柏拉图
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理想国》
涂尔干
强调教育按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来培养人才
凯兴斯泰纳
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
孔德
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
孔子
学而优则士
五、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卢梭
提出教育目的应是培养自由的人
裴斯泰洛齐
教育就是促使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取得和谐发展
帕克
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
洛克
培养绅士
孟子
性善论
福禄贝尔
教育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质
罗杰斯
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完善,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马斯洛
人本主义—需求层次理论
六、旧中国的学制
学制名称
口诀
颁布主体
主要特点
壬寅学制
人颁布
清政府
《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没实施
癸卯学制
鬼实施
清政府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
丑男女
南京政府
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壬戌学制
长戌美
北洋政府
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七、欧美学制类型
学制类型
特点
代表国家
双轨制
平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欧洲
单轨制
所有学生,同一系统
美国
分支型
初等阶级:共同教育
中等阶级:分别教育(职业/普通)
前苏联
八、课程的类型

九、新课改——课程结构
新课改
课程目标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课程评价
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课程管理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系
十、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信度
某一测验在多次测验后所得到的分数稳定和一致程度
效度
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难度
试题难易程度0.5最佳
区分度
又称鉴别力,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十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
认识的间接性
以间接经验为主
有领导的认识
有老师的指导
认识的简捷性
高效
认识的交往性
师生互动
认识的教育性
促进学生发展
口诀:间简领导交教
十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语言传递为主
讲授法
老师讲VS学生听
谈话法
老师问VS学生答
讨论法
学生VS学生
读书指导法
学生读VS老师指导
以直观感知为主
演示法
老师做VS学生看
参观法
学生实地参观
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巩固知识
实验法
运用仪器和设备来进行试验,解释和获取知识
实习法
从事实习实践活动
十三、教学评价

十四、品德心理结构
总结
道德认知
品德的核心
道德情感
内在动力,催化剂
道德意志
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
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十五、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疏导性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知行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赖+严格要求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学校+家庭+社会
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特点区别教育
长善救矢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用集体教育个人,用个人影响集体
心理学知识点
1.知觉的特性
知觉特性
关键点
例子
整体性
部分与整体
组合图形
整体看美女,不看细节
理解性
不同人,不同理解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选择性
对象和背景
组合图形
红笔做重点
恒常性
事物不变,条件变,映像不变
不同角度的门
2.注意的品质
目的性
主被动
积极消极
注意的分散
无
被动
消极
注意的转移
有
主动
积极
注意的起伏
无
被动
无积极消极之分
主被动
注意的分配
多个活动
一边...一边...
注意的广度
一个活动
3.按时间长短对记忆的分类
记忆类型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特点
0.25~4秒
4秒~一分钟
一分钟以上
容量较大
7±2个组块
容量无限
形象鲜明
意识清晰
信息原始
易受干扰
编码形式
图像
听觉
意义
4.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分类
含义
获得
提取
例子
陈述性记忆
是什么
通过言语传授
需要意识的参与
学习知识
为什么
可以一次性获得
程序性记忆
怎么做
需要多次的
不需要意识参与
打篮球、做饭
尝试和锻炼
5.强化理论
类型
结果
手段
例子
正强化
行为增加
给想要
考前十名出国旅行
负强化
行为增加
除厌恶
考前十不用刷碗
惩罚
行为减少
给厌恶
捣乱就站墙角
消退
行为减少
漠视
不予理睬
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实验
基本规律
巴普洛夫
狗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获得消退;泛化分化
桑代克
猫开迷箱
尝试错误;三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
白鼠压杠杆
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程序教学
班杜拉
宝宝打娃娃
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
7.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学说
内容
苛勒
完形顿悟说
完形;顿悟
布鲁纳
认知结构学习论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有意义学习;知识同化三种关系;先行组织者
加涅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8.奥苏泊尔的成就动机分类
9.重要的迁移理论
提出者
实验
关键词
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伍德沃斯
面积估算
相同成分
经验类化说(概括化理论)
贾德
水下打靶
原理
关系转换说
苛勒
小鸡吃米
顿悟关系
10.知识的类型
类型
关键词
例子
符号学习
符号的意义
学英文单词tree
概念学习
本质属性、内在特征
掌握动物
命题学习
关系 知识的最小单元
路程=速度x时间
陈述性知识
是什么、为什么
书本知识
程序性知识
怎么做
打篮球
11.卡特尔智力形态理论
区分
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
先后天
先天遗传
后天学习
内容
记忆、推理、知觉速度、理解
教育、文化、词汇、审美
发展速度
25岁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
持续上升
1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年龄段
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动作感觉感知世界
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
2—7岁
思维不可逆
未守恒
泛灵论
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思维可逆
获得守恒
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以上
推理演绎
抽象逻辑思维
13.动机冲突
冲突类型
目标个数
目标追求情况
例子
双趋冲突
2
两个都想
鱼与熊掌;减肥与美食
双避冲突
2
两个都不想
前怕狼后怕虎
趋避冲突
1
想要又不想要
想旅游怕花钱
多重趋避冲突
2个及以上
每个都有想要和不想要
一个高帅穷,一个矮丑富
14.意志的品质
品质
关键词
反面
自觉性
自觉、独立
盲从、独断
果断性
决策速度
犹豫不决、武断
自制性
抑制冲动
任性、怯懦
坚持性
长期
动摇、顽固
15.气质与性格
区别
气质
性格
定义
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
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
脾气、秉性
人格结构的核心
形成时间
先天
后天
影响因素
生理
社会
性质
无好坏之分
有好坏之分
举例
活泼、好动、
诚实、谦虚、大公无私
安静、腼腆
虚伪、懒惰、自私自利
16.气质类型及其教育方法
气质类型
典型特点
代表人物
教育方法
胆汁质
精力旺盛、脾气暴躁、鲁莽
张飞、李逵
直截了当的教育
多血质
活泼开朗、善交际、没耐心
孙悟空、王熙凤
多种方式教育
粘液质
稳重、内敛、忍耐性强、缺乏生气
沙和尚、林冲
耐心教育
抑郁质
多愁善感、孤独、怯懦
林黛玉
委婉暗示
17.常见的心理问题
表现
焦虑症
烦躁、压抑、苦闷、记忆力不集中
抑郁症
忧郁、失望、悲伤、自杀、失去兴趣
恐怖症
脸红发抖,不敢正视他人
强迫症
不由自主,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网络成瘾
过度使用,沉迷,难以控制使用欲望
18.中学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代表
治疗
强化法
行为主义
正强化、负强化
增加行为频率
系统脱敏法
沃尔帕
1.肌肉松弛
2.建立焦虑层次
3.逐层脱敏
理性情绪疗法
艾利斯
认知B导致情绪C,而不是事件A
改变不合理情绪进行治疗
不合理情绪的特征:1.绝对化 2.概括化 3.糟糕至极
来访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
来访者为中心
咨询是转变的过程
非指导性咨询技巧
19.班级管理模式
模式
区别
常规管理
规章、制度
平行管理
个人影响集体;集体影响个人
民主管理
人人参与
目标管理
集体目标、小组目标、个人目标
20.群体的功能
功能
区别
归属功能
情感上的依靠
认同功能
赞同、一致
支持功能
获得信心和动力
塑造功能
培养人才、塑造人格
21.教师的教学能力——申继亮
区别
教学认知能力
规则、原理、(知不知道)
教学操作能力
使用策略水平(能不能做好)
教学监控能力
监控、评价、反馈、调节(元认知)
简答题考点
1. 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案】
(1)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2)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3)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2.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案】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3.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四个: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
(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上

下

滑动查看剩余知识点
4.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案】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有以下三点。
(一)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7. 简述练习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答案】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
(2)注重双基的积累和提高;
(3)教给练习方法,及时检查与反馈;
(4)自我检查能力和习惯;
(5)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8. 简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
【答案】 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1)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2)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3)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2.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2)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9. 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第一,传授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学生的智能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离开或排斥传授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第二,发展智能又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传授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第三,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要防止单纯抓知识(实质教育论)或只重视智力发展(形式教育论)的片面倾向。第四,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传授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探索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10.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答案】
(1)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简约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
(4)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规律
11.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2.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强调情境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
13. 简述奥苏泊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案】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4. 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案】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适当过度学习。
15.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依靠口腔部分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此时期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不良影响
(2)肛门期(1-3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产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而言至关重要。
(3)性器期(3-6岁)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4)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此时期开始,男生约为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16.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7. 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答案】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
18. 简述思维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案】
(1)问题情境和问题表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
(6)情绪与动机。
(7)个体的智力水平。
(8)酝酿效应。
19. 简述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案】
(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
(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4)自我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20. 简述人格的特征
【答案】 人格有以下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
(2)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跨情境一致性
(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4)人格的社会性,个体的人格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5)人格的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
21. 简述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答案】 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依赖先天禀赋;晶体智力是以流体智力为基础,加上后天学习的、得到完善的能力。一般人在20岁后流体智力发展达到巅峰,而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
22.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3. 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案】 (1)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2)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3)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4)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
24. 简述影响学生有意注意的因素。
【答案】 (1)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程度。有意注意是主动服从于活动目的的注意,因此,个体只有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理解得清晰、深刻而完整,才能使注意选择在与完成任务有关的对象上并予以维持。(2)对活动的合理组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形式单一的活动容易使人产生厌倦和疲劳感,从而导致注意分散;反之,多样化的活动则有利于提高大脑的兴奋性,有助于有意注意的维持。(3)对活动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人们在学习、工作等实践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人们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与该事物联系的结果有兴趣,这便是间接兴趣。如果说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于人的直接兴趣,那么,有意注意则主要依赖于人的间接兴趣。(4)主体的意志努力。意志努力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维持人的有意注意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当个体对注意对象缺乏兴趣、又有种种干扰的情况下,意志力的作用尤为重要。
辨析题考点
1.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答案】 题干说法正确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又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1)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2)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没有单纯的知识教学
故题干说法正确
2.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答案】
(1)题目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特点。但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
(3)综上所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制约,题目说法错误。
3. “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证明,环境因素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答案】 错误。1.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为其提供现实基础,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孟子的成就也与孟子本人的努力、天赋和孟母的教育等很多因素有关,不能由此推断出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2.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4.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 (1)此观点正确。(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所以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起主导作用。(3)综上,该说法正确。
上下滑动查看剩余知识点
5.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 答:题干说法正确。
教育尽管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制约,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即具有对民族教育传统的历史继承性,教育所继承的一切,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综上,题干说法正确,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现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案】 (1)题干描述错误。
(2)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但是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3)因此题干表述错误,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而非遗传。
7. 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答案】 (1)题干说法错误
(2)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于所要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但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诸方面平均发展。德育是方向,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8.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
【答案】 错误。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而不是完全没有目的。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综上所述,本题说法错误。
9. 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答案】 (1)题目说法错误。
(2)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认为道德发展水平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逾越。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都处于习俗水平;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
(3)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顺序固定,但发展速度及水平因人而异,题目说法错误。
10. 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答案】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品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其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和内在动力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道德情感也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3)综上,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1. 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综上,以上说法错误。
12.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答案】
(1)该说法错误。
(2)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3)综上,该说法错误。
13. 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答案】 答案:题干表述错误,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
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除受智力水平影响以外,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并不是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综上所述,本题表述错误。
14.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总是一致的
【答案】 错误。1.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
15.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可以改变的。
【答案】 错。
1.“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
2.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个性特征,都会对气质的改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然后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其顺利发展。
16.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答案】 1)题干说法错误
(2)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所产生的迁移并非总是正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例:同样的26个字母,学习中文发音之后再学习英文发音会负迁移。
综上,题干说法错误。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而非正迁移。
17. 前摄抑制是逆向负迁移
【答案】 错误。1.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所以前摄抑制是顺向负迁移。2.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所以倒摄抑制是逆向负迁移。
18. 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答案】 答:题干说法错误。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的分散是也叫注意的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一方面,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是需要经过训练和培训才能形成;而注意的分散是被无关事物所吸引,是被动产生的结果,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综上,题干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不同。
19. 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答案】
(1)该说法错误。
(2)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是不同的,前者是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后者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把注意从注意对象转向不应该注意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是有意识的,主动的,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注意的分散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消极的影响。
(3)综上,该说法错误。
以上是中学科目二的知识点汇总,但是小伙伴们要注意,本次汇总只是各模块的难点,并非全部的知识重点,小伙伴们还是需要对照讲义和真题认真复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