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向死而生

2020-02-15 23:19 作者:是被窝发明了人类  | 我要投稿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看完这部电影,我大概明白。

爱并不是那么狭隘的,它也存在于两个老男人之间。

嚎啕大哭也往往不是因为悲伤,只是触动过深。

遗愿清单,也不是为了安心地死,只是为了更好地活。


刚开始,我以为这只不过是老套的剧情演绎。

就像科尔在他女儿房前说的。

然而并不是这样,这并不是两个死期将近的患者,临死前自怜自爱的故事走向。

这是属于人类的自我救赎。


电影里有几个地方我很喜欢。

一是卡特决定要跟爱德华一起去实施遗愿清单上的内容的时候。

癌症晚期患者,经常会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抉择。

一个是选择继续治疗,然后极有可能就这样在痛苦中死去。一个是放弃治疗,只是做必须的一些措施,然后从容地死去。

我这说法存在一定的主观偏见,所以看起来大家都会选择后者。

但事实上,大家基本都是选择了前者,因为他们的亲人。

可这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亲情方面的绑架。


回到电影,看看里面是怎么发展的。

卡特在告知妻子自己余时不多的时候。

他妻子是这样说的。

是的,这时候还要说,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对的。

然后还要将卡特转去其他医院继续治疗。

或许这里会有人认为,妻子只是关心则乱,一切都是因为太爱卡特了,所以这里表现得很激动。

但问题其实并不是出在爱与不爱。

问题只是出在,他们明明朝夕相处,在听闻噩耗的时候,妻子首先却不是去了解卡特的想法。

因为前面便暗示了,他们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

这就是我之前为什么说,大多数时候,癌症晚期患者选择继续治疗,只是因为亲情的绑架。

他们基本都是像卡特与他妻子一样,只是自说自话,并没有去试图理解病人是怎么想的。总是这样,我们似乎经常会忘记,每个人先是自己,然后才有了其他的身份。

卡特这里选择的是,至少在死前的这段时间,他希望作为自己而活。


这里常是容易起争端的。因为前面的铺垫似乎总在暗示,卡特是个幸福家庭的一员。但实际上却是,卡特本来想当个历史学教授,却因为要养家所以只能去当个修理工。

一当便是四十五年。

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这是宿命感深重的,真正的悲剧。

可一个人如果不能作为自己而活,原本的言情剧就会变成傀儡戏。

卡特的选择,其实是因为他已经感受不到自己了。

同时也失去了感受对方的能力。

所以后来,卡特回家之后,他的妻子有了这样的祷告。

这里是一语双关。

因为后面还有这样的一句话。



还有一个我喜欢的地方,是关于另一位男主,爱德华。

是这个情节。

卡特隐瞒爱德华,叫马修把车开去爱德华女儿的家门口。

卡特说,每个普通人都害怕孤单地死去。

爱德华在这里极度生气,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爱德华的高度自恋在这里一览无余。

可无可奈何,是这份高度自恋让他爬到精英阶层的顶端。

同时也让他腾不出退一步的空间。


而我喜欢这个地方的原因是,这里对于爱德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幕。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中,爱德华才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生命的虚无。

在我的理解里,早在这之前爱德华就有所察觉,所以他一直在用各种戏谑的方式来面对生活,来消解这份虚无感。


孤独的话,只好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自己来取悦自己。

这很多时候也都是无可奈何。


不过还好,卡特的存在让爱德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最后爱德华与自己女儿的和解,其实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和解,他终于可以放下自恋,在心里容纳自己所爱的人了。


找到你生命中的欢乐。

这也是对我们这些生者的警语。


啰里吧嗦写了这些,就到这吧,如果有人看到这里的话,谢谢各位的阅读。

向死而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