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注解篇~【第八十四章】益䷩(下篇-通说及讲解)

【前言】
《益》卦的意义,主于“减损于上,增益于下”。用“垒土筑墙”作比喻:犹如损取墙上多余的土石,增益墙下基础,则墙基坚实、墙体安固。范仲淹谓“损上则益下,益下则固其本”(《范文正公集·易义》)是也。因此,卦辞谓“益”之时“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即盛称“益”道美善可行。
就六爻大义分析:下卦三爻主“受益”,上卦三爻主“自损”。其中初九阳刚处卑位而获益,利在“大有作焉”,遂致“元吉,无咎”;六二柔中得正被赐 “十朋之龟”,当长守中正美德,以“永贞”为吉;六三不当位而受益至甚,须不辞辛劳,努力施用于“救凶平险”之事则“无咎”。这三爻以居下获益,均当有所施为,不可安逸无事。至于六四柔正而居上卦之始,利于依附尊者行“益下”之道;九五刚中而居尊位,能够真诚施惠“天下”乃获“元吉”。这两爻体现损己益人的意旨,并表明凡施惠于人者,终将也获人之益。惟上九一爻极处高位而不能自损,反有损人利己、求益无厌的居心,故被“击”致“凶”。
若将《损》、《益》两卦相比较,还可以看出,两者的立义是相通互补的:损下足以益上,上者受益又当施惠于下;损上足以益下,下者获惠亦可转益于上。显然,“损”、“益”的转化之理,一方面流露了《周易》作者对阶级社会中上层与下层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在广义的象征哲理中,则着重揭示作者所理解的事物发展过程时常体现的利弊、祸福的交互变化规律。旧籍记载,孔子读《易》至《损》、《益》两卦时,曾经发出“自损者益,自益者缺”的慨叹(《说苑·敬慎篇》),乃至抒发其论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淮南子·人间训》)
【通说】
《益》卦与《损》卦相对,此为通行本卦序;《益》卦又与《恒》卦关联,此又与帛书本相一致。
爻辞讲耕作、讲祭东帝、讲以圭祀神以除凶事、讲迁都、讲得人心、讲失人心等,关键是上爻“莫益之,或击之”,此正与《损》卦上爻相对:《损》卦上爻讲损极则益之理,而《益》卦则讲益极而损之理。
《彖传》则发挥此卦为“损上益下”,盛赞统治者的“自上下下”,同时也指出益下之道是“与时偕行”的。
《象传》发挥为改过迁善的君子自我修养。
【讲解】
《益》卦是由《否》卦损失九四爻增益下面变成初九爻而来,“益”是自损的结果,因此“益”也有照顾底下的人的意思。
《益》卦的《大象》为“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迁是向往的意思。我们应该从我们自己的一些生活上来体会。舍就是损,得就是益。《大学》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两件事同样重要,但是哪个先哪个后,要拿得很准。天底下的事情,是不断地在变化的,千万不要认为说将来一定是怎么样的、必然如何,千万不要这样想。祸福是没有门的,就看怎么闯;损益是同时存在的,损在前、益在后,这个先后很难去改变。“满招损,谦受益”,有慈悲心、有仁爱的修养,会舍得跟大家分享,就会获得更多。学习也是损,要把旧观念损掉,才能装进新的观念,因此一定要学正确的东西、学有用的东西,才损得有意义。要见上就去模仿,见过就赶快改,让所学对自己的修养、对自己的品性有帮助,才能为学日益。
初九为“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要为公做非常的事情,建立不一般的功劳,才会无咎。
六二为“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年轻得益,要明白这是福分,要很珍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整体。
六三为“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非常时期采取非常行动,接受上面的节制,当然无咎。
六四为“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高而不亢,低而不卑,承上启下,以柔顺的态度秉承九五,用谦虚的心态照顾初九。
九五为“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讲话要有信用,损上益下大部分都是精神方面的,真的替大家设想,又给到正确的指导,自然大吉大利。安居乐业,各人把各人的事情做好,不再多索需求,生活得很有幸福感。
上九为“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贪得无厌,居心不善,一定凶。
【预告】
下一章夬䷪(上篇-原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