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个人解读(二)

(接上期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个人解读(一))
第三、四个层次我将其称之为“我于他人”,即他人对我的看法和我从他人处获得的满足感。
想获得他人的认可,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自孩提时代以来,我们就渴望他人的关注。注意观察身边的孩子,如果他(她)们做了某件事,大人表现得很开心或很生气,他们都很可能反复去做类似的事,这在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的孩子身上格外明显。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缺乏亲密关系也无社交往来的守陵人式的生活是普通人无法想象和忍受的。人也是娇贵的动物,需要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价值,需要感到需要和被需要,需要感到爱与被爱。即使是卑贱如奴隶,也有自己被主人需要的感觉,也有心目中爱的人和爱他的人。感到自己一文不值,没人爱我,也没有人和事值得去爱,这不正是自杀者最常见的理由吗?
所以我呼吁,在批评别人时,尤其是批评你所爱和爱你的人时,不要一味的贬损。真正在乎你的人,会尤其在意你对他的看法——如果连你都这么看我,这么嫌弃我,这么不爱我,那世界上还会有谁在乎我呢?
不过说到底,“我于我”和“我于他人”落脚点都在于我,在“我于他人”中他人不过是我情感的寄托,我价值的证明,我存在的扩展。如果用古话来说,“我于我”和“我于他人”不过是世间最多的两种船,一种为利,另一种为名。那第五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我解读的第三层次是如何从名利,从“我”中超脱出来的呢?请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