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哥特王国

2022-09-09 14:51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一、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一)考古学家及语言学家从北欧铜器时代文化的证据中推断日耳曼民族的发源地应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及德国北部,日耳曼民族在前5世纪时已经从他们的发源地向外扩展了。刚开始靠近罗马帝国边境的日耳曼部族与罗马帝国的接触包括贸易、移民,有些日耳曼人成为罗马帝国的奴隶,有些日耳曼人则以个人或团体联盟的方式加入罗马帝国的军队,罗马帝国也与一些日耳曼部族有过征战。到了4世纪罗马帝国的军队常常是罗马人指挥之下的日耳曼族军队,日耳曼人在罗马军队里的地位也逐渐重要起来。4世纪末中亚地区来的匈人向西移动,住在罗马帝国边境的日耳曼人为求避难又再度大量涌入罗马帝国境内。5世纪时移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数个王国,如北非的汪达尔王国、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王国、高卢的法兰克王国等。4世纪起日耳曼人在罗马军队里的地位日增,到了5世纪中罗马帝国的皇帝已经没有权力了。456年到475年日耳曼人李希梅尔统治意大利,在466年到476年之间的五位罗马皇帝都只是他任意拔擢、罢黜的傀儡。继里西梅尔之后掌权的是奥多亚塞,他在476年罢黜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二世,至此西罗马帝国灭亡。

(二)374年东哥特人被匈人击溃后随匈人向西推进,居住在潘诺尼亚。453年匈王阿提拉死后东哥特人乘机摆脱匈人的统治,454年东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多瑙河上游班诺尼亚定居。488年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在拜占庭皇帝芝诺的怂恿下出兵意大利,开始围困拉文纳,但久攻不克,遂和当时意大利的统治者奥多亚克订约,共同治理意大利。493年狄奥多里克在宴请奥多亚克时背信地杀死奥多亚克,随后收编其余部。不久建立东哥特王国,定都于腊万纳,领土包括意大利和达尔马提亚一带。

二、狄奥多里克大帝

早年经历

(一)狄奥多里克大帝是阿马立王第14代直系后代,于455年在维也纳附近出生。463年狄奥多里克大帝8岁的时候就被当作人质送到东拜占庭皇帝利奥一世的宫廷,并在君士坦丁堡接受教育,他父亲死后东哥特人就拥立他为新皇帝,不久狄奥多里克大帝率众移居下默西亚。

拉文纳之宴

(一)473年到491年之间拜占庭皇帝芝诺的统治由于内争而困难重重,狄奥多里克大帝在这场内争中有时为芝诺皇帝的人民着想,有时则残酷镇压他的人民。东哥特人这时看到自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他们的皇帝却沉湎于希腊式的奢侈生活,这种情况使他们心生怨恨,这就为狄奥多里克决心凭借自己的勇敢和野心进行一次冒险的想法提供了天然良机。狄奥多里克大帝公然宣称要从奥多亚塞手中把罗马拯救出来,然后率领他的人民在488年—489年强行通过敌人的领土直逼意大利,经过三场战斗他击溃奥多亚塞,并使奥多亚塞不得不在493年在拉文那以有利的条件投降。随后狄奥多里克大帝假装同意让奥多亚塞和自己共同统治意大利,然后准备计划暗杀奥多亚塞。奥多亚塞在公元476年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二世,这个举动不仅彻底终结古典罗马的国祚,也宣告中世纪时代的正式降临。但由于自己的蛮族血统限制奥多亚克无法自立为帝,于是为了换取自己的合法执政他便主动向东方的君士坦丁堡当局称臣,但其实际地位与西哥特和汪达尔等蛮族国王并无差别。狄奥多里克大帝在父亲提奥狄米尔带领下占据潘诺尼亚地区,并成功摆脱匈人帝国控制,自己也和强盛一时的拜占庭帝国展开交锋。狄奥多里克大帝在4世纪的70年代先后多次深入巴尔干半岛,并数次击败拜占庭帝国的多瑙河野战军。迫于无奈的芝诺皇帝在484年授予其执政官头衔。这也让狄奥多里克大帝成为首个拥有执政官称号的蛮族首领。理论上狄奥多里克大帝只是君士坦丁堡管辖下的一个副王,然而在实际上拜占庭帝国对狄奥多里克大帝并没有约束的能力。

(二)为了缓解自身危机芝诺也想尽办法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挑拨,由于东哥特士兵的战力强悍,又在帝国的巴尔干半岛占据地盘,因此必须以招抚手段进行怀柔。但狄奥多里克大帝稍后就在公元486年再次发难,率军攻入东帝国境内。经过一年的攻略,不仅围攻君士坦丁堡,还将帝都与巴尔干其他区域的陆地联系切断。面对如此糟糕的形势芝诺终于开始考虑给东哥特人寻找安置地点,并且需要远离自己的京畿核心,于是已经不在自己控制下的意大利,就成为祸水西引战略的最佳选择。然而奥多亚塞不是那些只会斗鸡遛狗的晚期罗马皇帝,他是在强手林立的雇佣军中脱颖而出,并带领自己的军队推翻西罗马帝国统治,足以说明其本人颇具才干。在公元486年时他还击败被芝诺请去意大利的鲁吉人,不仅击杀其国王,还将诺里库姆并入自己的疆域。因此皇帝想要完成战略规划,就必须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

好在东哥特方面比谁都着急,很需要一片广阔且富裕的辖地进行休养生息。在现实压力面前狄奥多里克大帝虽然明知君士坦丁堡方面有重大阴谋,也只能顺应时势地进攻意大利。公元489年初10万东哥特人开始踏上征程,得益于自己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劲旅以及远在高卢南部的西哥特远亲支持,他们在1年间就先后三次击败奥多亚塞。最终东哥特人将对手包围在拉文纳城,没有让战争过多地消耗自身实力。不过战败者还不会轻易投降。他们依靠拉文纳有利的沼泽与港口地形始终将围攻者拒之城外。尽管狄奥多里克大帝依靠强悍的军力占尽先机,却终究无法完全消灭对手,这样的僵局也维持3年之久。正当双方都骑虎难下之际拉文纳主教约翰站出来成为改变局势的又一关键人物,作为王权和军权以外的第三股平衡力量这位神职人员积极穿梭于城内外的两位枭雄之间,通过他不辞辛劳地的斡旋促成两位日耳曼首领在公元493年的2月25日达成协议。狄奥多里克大帝与奥多亚塞一起共治意大利,作为补偿奥多亚塞也把自己的儿子特拉尼斯交给竞争者作为人质,并且承认对手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

拉文纳城

(三)3月5日狄奥多里克大帝在约翰主教的迎接下进入自己已围攻3年而不得其门而入的拉文纳,在欢呼和平的声浪中双方同意摒弃前嫌并发誓将对方视为兄弟。但在场的人们都不会料到这样和睦相处场景居然只能维持10天,最后完成双雄间对决的手段竟是一场看似平常的饭局。原来为了协调彼此间的权力统辖二位首领时常设宴款待对方并增进交流,3月15日时狄奥多里克大帝就如同前几日那样向奥多亚塞发出宴会邀请,奥多亚塞没有过多怀疑,就如往日一般准时赴约。当天下午奥多亚塞带领若干侍卫前往曾是霍诺留皇帝官邸的劳伦图姆宫,那里已经成为狄奥多里克大帝的住处,也是最适合举办宴会的场所。

按照罗马旧俗客人在正式进餐前需要换上宴会托伽,然后以卧姿斜躺至卧榻上进食。但此次宴席的主人及宾客均为日耳曼人,便很自然的改为蛮族式坐席。侍者们鱼贯而入,向两位君主献上蜂蜜酒等开胃酒,以及蜗牛、蘑菇、腌肉和咸鱼等开胃菜。等到宾主稍作停顿,才是提前烧烤完毕的猪肉、羔羊、香肠、野鸡以及各色鱼肉等主菜。在大口吃肉的同时狄奥多里克大帝肯定也按照罗马惯例雇佣专业演员前来表演戏剧和杂耍,主客双方也在此时大量饮酒、相互寒暄,使得整个场面都显得其乐融融,赶来赴宴的奥多亚塞就因此而放下最后的戒备。然而狄奥多里克大帝却不愿意继续维持这种表明和平,他清楚的知道部众追随自己从潘诺尼亚起兵,同强横的拜占庭帝国帝国争锋十多年,不会愿意看到领袖与其他人分享权力。随着夜幕降临早已制定好的暗杀计划也随酒宴的深入而得以实,狄奥多里克大帝借着酒意邀请奥多亚塞到大厅另一侧的小房间单独秘谈,喝多的奥多亚塞丝毫没有警惕,就醉醺醺的欣然前往。至于自己身边的侍卫也被此前放出的烟幕弹所迷惑,没有任何人加以劝诫。奥多亚塞随狄奥多里克大帝走进密室后就有两个东哥特侍卫从左右两侧靠近迅速抓住他的胳膊。先前还和他殷切交谈的狄奥多里克大帝也立即翻脸,向埋伏好的人员下达动手信号。由于密室光线十分黯淡导致视野受限的伏兵一时无法看清房间内情况,加上紧张情绪的干扰让这些甲士竟然没有及时找到动手的目标。

(四)眼见部下如此无能的狄奥多里克大帝便决定亲自上阵,这位东哥特国王迅速来到对手面前,用宝剑从上方刺入奥多亚塞的锁骨。力道是如此之大,竟使宝剑直接刺穿对方的整个躯体。原意大利的统治者在弥留之际还喃喃自语道:“上帝在哪里?”而他的敌人则回应道:“这就是你对我的人民所做的。”曾终结西罗马帝国的一代枭雄就这样在60岁时落得遭背信弃义下场,谋杀他的凶手也如愿以偿地的成为新意大利国王。尽管狄奥多里克大帝给后世留下贤明、公正和强悍的形象,但采用鸿门宴偷袭的卑劣手段手段实在有愧他的美誉。在铲除竞争者后狄奥多里克大帝不仅将奥多亚塞家族和部属全部诛杀,还毁灭凶杀现场,并组织御用文人将毁约动手的脏水泼到奥多亚克头上。自己则被俨然打扮成被迫反击的受害者,企图在道德层面上摆脱尴尬处境。当然行为最终被证明为是徒劳之举,因为不是每个记录者都品行低劣且喜欢阿谀奉迎,这也让凶案的真实情况得以还原,供后人不断体察。

治国生涯

(一)493年到526年狄奥多里克大帝的贤明统治使意大利重新恢复了安定和繁荣,他在制定内政和外交政策时又充分考虑到客观情况,他的人民则根据军功而得到土地所有权,能定居在自己的土地上。当时西罗马帝国虽然已经不存在了,在伊比利亚半岛、高卢、意大利等地的西罗马帝国遗民人数还是远远多过他们的统治者日耳曼人。在这些地方法律的适用性通常是依据种族背景来分的,西罗马帝国的遗民还是适用罗马法,而日耳曼人则适用日耳曼人的法律。在狄奥多里克统治之下的意大利也是如此,西罗马帝国的遗民的人数也远远多过东哥特人,西罗马帝国的遗民适用罗马法,大部分西罗马帝国的社会制度在意大利保存了下来。而东哥特人则独立于西罗马帝国遗民之外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受自己同族的贵族治理。狄奥多里克大帝是一位出色的统治者,在他的统治之下意大利比5世纪许多皇帝统治之下的情况还要好,可以说西罗马帝国的文明在狄奥多里克大帝的统治之下在意大利延续下来。在城市里古典时代的法律学校与修辞学校仍然兴旺,狄奥多里克大帝改变税制,试着使赋税更为公平。相较于5世纪的兵荒马乱,狄奥多里克大帝的统治给意大利带来三十年的和平。

(二)对外政策方面狄奥多里克大帝通过一系列的联姻把一些其它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狄奥多里克大帝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王国的国王,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勃艮第王国(在当代法国罗纳河河谷一带)的国王。狄奥多里克大帝娶了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的妹妹,如此一来东哥特王国成了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彼此之间因联姻而建立的关系的中心,一系列的政治联姻也使东哥特王国得到法兰克、勃艮第、西哥特、汪达尔和塞林金各族人民的支持。不久狄奥多里克也成了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当时的西哥特王国据有高卢西南部及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因此狄奥多里克的影响力从当代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西南部一直延伸到意大利。

王国统治机制

(一)在狄奥多里克大帝统治之下意大利复兴看起来似乎是有希望的,然而东哥特王国的统制机制有很大的问题。狄奥多里克大帝统治之下的东哥特王国对西罗马帝国的遗民跟东哥特人有双重的制度,一方面狄奥多里克大帝是东哥特人的国王,另一方面他是拜占庭帝国的官员。虽然他治理着为数众多的西罗马帝国的遗民,但东哥特人的像是他的保护者。在信仰方面西罗马帝国的遗民信奉的是正统派的基督教,而东哥特人信奉的是基督教里有争议性的阿里乌派。东哥特人要成功地统治意大利必须要得到西罗马帝国的遗民的合作,但这两群人的社会在许多方面明显不同,ytin'ci东哥特人与西罗马帝国遗民之间的互信基础也不够。东哥特王国在意大利成功的统治靠的其实是狄奥多里克大帝个人的能力,一但狄奥多里克不在位这样的统制机制极其不稳定。狄奥多里克大帝本人虽然信奉阿里乌斯异教派,可是他却以宽容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臣民中的天主教徒。在天主教教徒发动一次反犹太人的暴动(暴动一发生立刻就被镇压下去)之后查士丁尼大帝颁布一道敕令,规定阿里乌斯异教徒不得进入教会区,否则就将受到严厉惩罚,这道敕令也迫使狄奥多里克对天主教徒进行迫害。在臣民的巨大压力之下,他一反往日的宽容和公正,杀害被伽图认为是最后一位罗马公民的波伊提乌和品德高尚的塞玛彻斯。526年8月30日狄奥多里克大帝在拉文那宫廷病逝,临终前他心中充满悔恨之情,并且对潜伏着的恐怖感到惶恐。狄奥多里克大帝去世后他的外孙阿塔拉里克继位,年幼的阿塔拉里克在卡西奥多鲁斯的协助下由他的母亲阿玛拉逊莎摄政。

三、贝利萨留的进攻

(一)狄奥多里克大帝在526年去世后继位者是他的未成年外孙阿塔拉里克,而阿塔拉里克的母亲(也就是狄奥多里克大帝的女儿)阿玛拉逊莎成为摄政王。527年查士丁尼大帝成为拜占庭帝国帝国的皇帝,这位在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一位有野心的皇帝,他进行一系列复兴罗马帝国的战争。首先他派贝利萨留将军对汪达尔人出兵,贝利萨留在534年灭亡汪达尔-阿兰王国,汪达尔人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消失。535年查士丁尼大帝又派贝利萨留攻打东哥特王国,贝利萨留很快地在535年攻下西西里岛,还在536年攻下那不勒斯河罗马。

四、维蒂吉斯的统治

(一)在贝利萨留的攻打之下东哥特王国的王位从狄奥多里克家族转移到另外一位领袖维蒂吉斯的手中,536年维蒂吉斯在对抗贝利萨留的战争中即位为东哥特王国国王。维蒂吉斯是阿玛拉逊莎在当时惟一存活的小孩玛瑟逊莎的丈夫,不过这桩婚姻只是支持维蒂吉斯的王位继承的政治婚姻而已。维蒂吉斯统治之下的东哥特王国还是无法抵挡东罗马帝国的攻击,贝利萨留继续向北攻下米兰,并且在540年攻下东哥特王国的首都拉文纳,维蒂吉斯与玛瑟逊莎都被俘掳。这个时候查士丁尼大帝给东哥特人一个慷慨的协议,要求东哥特人交出他们一半的财物给拜占庭帝国,则可在意大利西北部保有一个独立的王国。贝利萨留将消息告知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并不信任查士丁尼大帝而比较信任贝利萨留,他们提出一个条件称只要贝利萨留背书他们就接受协议,然而这个条件却使得协议陷入僵局。

(二)540年一群东哥特贵族因为维蒂吉斯的失利认为东哥特王国需要一位新的领袖,这群贵族的首领艾拉里克支持贝萨利留,在征得其他人的同意之后他们决定要将王位让给贝利萨留。贝利萨留还是对查士丁尼大帝忠心的,他假装同意这项提议前往拉文纳进行加冕,然后出其不意地逮捕东哥特人的领袖,并且将全部东哥特王国置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接下来被选为东哥特国王的是在540年继位的是伊狄巴德,有两种原因:一方面拜占庭帝国的东边正在与萨珊王朝作战,因此查士丁尼大帝希望拜占庭帝国西边能有一个缓冲国家把法兰克王国与拜占庭帝国隔开。另一方面东哥特人对贝利萨留的提议让查士丁尼大帝起了疑心,查士丁尼大帝对贝利萨留之举大为不满,将他调往东边对抗萨珊王朝,而将亚平宁半岛置于拜占庭帝国另一位地方官员约翰的管理之下。

(三)伊狄巴德在位仅约一年(540年-541年),接下来继位东哥特王国国王的的是艾拉里克(541年),但旋即被杀害。再接下来在541年被选为东哥特王国国王继位的是托提拉,托提拉与立场偏向拜占庭帝国的艾拉里克不同,他是一个立场偏向东哥特人的国王,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带领东哥特人反抗拜占庭帝国。当贝利萨留在545年回到意大利的时候情势已经改变,艾拉里克已经被杀害,亲拜占庭帝国的东哥特贵族也被推翻,整个意大利北部又被东哥特人占据,东哥特人甚至还将拜占庭帝国的军队逐出罗马城。贝利萨留再度夺回罗马,但是与贝利萨留已有嫌隙的查士丁尼大帝没有给贝利萨留足够的支援与补给,使得贝利萨留只能采取守势,并且失去了罗马。548年查士丁尼大帝以他信任的纳尔西斯将军代替贝利萨留,纳尔西斯没有让查士丁尼一世失望,在纳西斯的征服行动中持续重创东哥特王国。

五、哥特战争

(一)托提拉于541年即位后以打败拜占庭帝国和统治整个意大利为己任,他在542年发动对拜占庭帝国的反攻,屡次打败拜占庭军队并占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将名将贝利撒留局限于一隅之地,致使他一筹莫展。作为东哥特人的英雄人物托提拉本可以象法兰克人一样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无奈直接面对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和其两大名将的轮番攻击而终于不支。527年查士丁尼一世东罗马帝国皇帝位,查士丁尼大帝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就是重视罗马帝国的大统一局面。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皇帝便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命,查士丁尼大帝便是如此,他有复辟罗马帝国的政治理想,还有狂热的宗教色彩和富于进攻性。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领土多在日耳曼蛮族的统治之下,查士丁尼大帝常说:“哥特人以暴力夺得我们的意大利,却至今不把它交还。”而这些蛮族国家的统治者都信奉基督教异端——阿利乌斯派,这个教派主张基督是上帝创造的人而不是神,因而也不能与上帝同语,他们还反对教会占有过多的地产。这些情况都是罗马所不能接受的,罗马皇帝被认为是基督教正统的保护者,罗马帝国与基督教世界实际是两位一体的。查士丁尼大帝是强硬的正统教徒,他立志荡平异端的蛮族国家,重建政治上、宗教上双重统一的罗马帝国。在西部地区查士丁尼大帝意欲进攻的汪达尔-阿兰王国和东哥特王国,这些由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在这时内部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日耳曼蛮族上层统治者背弃昔日的军事民主传统,成为新兴的封建主阶段级,同时蛮族同罗马人的冲突也因宗教和民族矛盾而加剧。这些情况决定蛮族王国的统治根基越来越不稳,也给查士丁尼大帝可乘之机。尤其是各蛮族王国的统治者对查士丁尼大帝的复辟活动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十分落后,又受罗马旧制的影响很深,以至于他们还认为罗马皇帝就是人间上帝。所以在拜占庭帝国的严重威胁面前各蛮族国家不但不能联合起来,反而互相掣肘。在这种情况下查士丁尼大帝开始他统一帝国的步伐。

(二)540年抵抗拜占庭军队达6年之久的东哥特人遭到惨重的失败,贝利撒留率领拜占庭军队攻陷东哥特首都拉文纳。东哥特国王维提吉斯投降,之后被押往君士坦丁堡。但是拜占庭人并没有兑现答应哥特人的条件和作出的承诺,相反罗马官僚在重建意大利秩序时滥用职权、巧取豪夺,从而激起意大利居民的不满。维提吉斯的侄子乌莱亚斯为达到与西哥特王国联合起来对付拜占庭的目的推举西哥特国王提乌迪斯的侄子伊尔德巴德为东哥特国王,乌莱亚斯认为这将会使他们在同敌人作斗争时有理由抱有更具自信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居住在波河对岸的利古里亚地区的东哥特人重新恢复了作战的勇气。伊尔德巴德成为国王后用一切办法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励精图治地致力于为哥特民族恢复他们在意大利的主权。然而不久伊尔德巴德被刺杀,若吉人拥立哥特将领埃拉里克为新的国王然。然而埃拉里克并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情,东哥特人对此感到非常不满,认为埃拉里克没有能力来领导东哥特人对拜占庭人的斗争,甚至公开宣称是埃拉里克除掉伊尔德巴德国王。经过一番密谋之后东哥特人除掉埃拉里克,拥立伊尔德巴德的侄子托提拉为东哥特国王。托提拉处事十分明智,行动也极其果断,在东哥特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541年秋这位被誉为东哥特人独立自由的最后守卫者登上历史舞台,他下令没收转向拜占庭方面的僧、俗贵族的土地,免除隶农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租税,吸收奴隶和隶农参加军队,并答应解放他们。

托提拉

(三)东哥特人在经历维提吉斯投降、伊尔德巴德被刺杀,埃拉里克一事无成的混乱局面后迎来托提拉,这位东哥特王国行伍出身、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又颇具指挥才能。托提拉在与拜占庭军队的作战中不断取得胜利,对于拜占庭人来说托提拉就像阿波罗一样不可战胜,拜占庭帝国所派遣的地方行政长官则认为是上帝领导了蛮族,他们是不可战胜的。托提拉为了达到围困罗马城的目的率领部队进攻意大利南部重镇那不勒斯,他一方面向罗马人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例如在碰到罗马元老院的元老妻子们时没有对她们有任何的侮辱,而是任凭他们自由活动,为自己在罗马人当中赢得了明智和人道的巨大名声),另一方面率军占领那不勒斯周边城镇并搜集金钱和征收国税,从而使拜占庭士兵在规定的时间内拿不到军响,扰乱拜占庭人的军心。为了增援那不勒斯查士丁尼大帝不得不重新派遗将领前往意大利来负责指挥意大利各指挥官以及向前线士兵提供军需物品,然而这些部队以及救援物资都没能及时到达,那不勒斯迟迟得不到增援。而托提拉对那不勒斯市民和士兵保证只要在三个月之内交出那不勒斯城就保证保护那不勒斯人的安全,无论科农还是他的士兵都可以不受伤害地去他们愿意去的地方,这进一步动摇守卫那不勒斯城的市民和士兵的守城信心。在久未得到拜占庭的增援下科农率领那不勒斯士兵以及市民投降,而托提拉对他的俘房表现出如此宽大仁慈的精神,乃至人们没有料到敌人或者蛮族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而这或许是托提拉的军队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四)托提拉攻破那不勒斯城后将目标指向罗马,意大利战场的溃败和罗马城被围对于志在恢复罗马昔日荣耀的查士丁尼大帝是不能接受的,为了彻底解决意大利问题和消灭东哥特王国查士丁尼大帝不得不再次派遣贝利撒留对付托提拉。但是贝利撒留在此时没有更多的士兵可用,这与查士丁尼大帝对他的不信任有关,查士丁尼大帝因贝利撒留深得贵族人心而对他非常疑惧,唯恐他功高压主,叫进而哗变。因此不愿意给他过多的金钱和粮食如同他在东方前线一样,军中反对派的犁肘、皇帝的猜疑和军援短缺使贝利撒留无法施展军事才华。查士丁尼大帝未能给予贝利撒留足够的军队和粮食除了信任因素外也与波斯战事再起和国内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的爆发有关,尤其是瘟疫的爆发。贝利撒留到达拉文纳后召集市民和士兵,告诉他们不要和拜占庭帝国为敌,然而成效不大。哥特战争的后期意大利人对于拜占庭人的到来不像以前那么充满激情,托提拉在得知贝利撒留没有足够的兵力同自己抗衡后决定进攻贝利撒留的军队,长此下去拜占庭帝国将会丧失更多的城市,贝利撒留决定派维塔利安的侄子约翰到拜占庭求援帝国。但是约翰并没有完成任务,导致托提拉围攻罗马城时远在拉文纳的贝利撒留因没有足够的兵力根本而无法抽出兵力去支援罗马。整个罗马城因救援迟迟未到而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为此罗马人派出使者希望与托提拉达成协议,如果在约定的时间内得不到拜占庭军队的支援他们会主动交出罗马城。而托提拉这次却没有像对待那不勒斯市民和士兵那样接受罗马人的提议,而是继续围攻罗马城,饥寒交困下的罗马城最终被托提拉攻陷。

(五)托提拉攻占罗马城后给查士丁尼大帝写信提出和谈,两国恢复交战前的边界,如若不然将会将罗马城夷为平地,并处死所有被扣押的罗马元老。查士丁尼大帝则对托提拉表示意大利战场是由贝利撤留全权负责,他只能与贝利撤留谈判,贝利撤留写信警告对托提最好不要毁坏罗马城。或许贝利撒留知道如何利用托提拉的虚荣心,托提拉竟然听从他的奉劝,在将罗马城的大部分城墙拆除后托提拉放弃这座城市。放弃这座城市对于托提拉来说是愚蠢的行为,这也恰恰说明托提拉及其领导下的东哥特军队擅长作战、进攻、劫掠和疏于防守、建设的特点,这或许也为东哥特王国后来的战败埋下了伏笔。547年4月贝利撒留在托提拉放弃罗马城后的不久便重新恢复这座城市的城防,罗马城重新回到拜占庭帝国手中。但是拜占庭军队在意大利战场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就此改变,军队处处败退,贝利撒留在意大利战场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追使他多次向皇帝查士丁尼大帝写信求援。但救援迟迟未到,城池又陆续被托提拉攻陷,面对此种困难贝利撒留决定于548年派安东尼娜到君士坦丁堡利用她和塞奥多拉皇后的关系增加兵力,扭转意大利战场被动的局面进而击败东哥特人。但是塞奥多拉却突然病死,不久贝利撤留被查士丁尼大帝召回。

贝利萨留

(六)罗马城在贝利播留被查士丁尼大帝召回后不久再次被托提拉攻陷,此时的托提拉没有像上次那样放弃罗马城,而是决定将东哥特人以及停房迁往此城。在拉文纳依旧在拜占庭人手中的情况,罗马城成为东哥特人的临都城,再次扮演许久未有过的政治象征。在意大利战场失利的情况下被查士丁尼大帝任命为意大利统师的日耳曼努斯突然病死,此时斯洛文尼亚人越过多瑞河不断優扰拜占庭帝国的领地,波斯人也不断在东方制造战事,拜占庭陷于不利的局面。查士丁尼任命室官纳尔西斯为意大利统帅,取代贝利撒留指挥哥特战争。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纳尔西斯获得足够的金钱和兵力,而且纳尔西斯得到查士丁尼大帝的授权,与贝利撤留的处处受节制相比纳尔西斯可以比较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为以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拜占庭军队在到达塔吉奈后与托提拉的军队形成对将,552年6月底双方军队在塔吉奈展开决战。但是托提拉却规定哥特军队在作战中只准使用长枪,不准使用弓箭或者其他武器,这样的战术和武器装备面对纳尔西斯以8000骑兵组成的新月队形是毫无优势的。骑兵在哥特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且贝利撤留将 阿瓦尔人和波斯人辺兵装备和兵器(如马蹲、装甲、长矛、弓箭)融入到拜占庭骑兵中,更是将这一优势提高又一层次。这场战役纳尔西斯充分发挥骑兵的作用,并将弓箭和长枪结合在一起,这也是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弓箭与长枪的配合。但是不可否认尽管纳尔西斯所采取的战略是成功的,这恐怕与他拥有数量众多的军队分不开的。在这场战役中托提拉的军队遭到沉重打击,托提拉逃跑的过程中被刺伤,在到达卡普莱城不久这位被庶民誉为比阿拉里克和狄奥多里克大帝还要优秀的东哥特国王走到生命的尽头。虽然托提拉在与拜占庭军队交战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军事谋略,但就此次战斗的布阵以及指挥而言他是不能胜任军事统帅的。

(七)托提拉的死也基本上宣告哥特战争的结束,他统治下的东哥特王国为了反抗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付出惨重的代价,东哥特王国再也恢复不到往日的强大,在不断打击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然而查士丁尼大帝在地中海西部发动的战役使帝国的国库耗之殆尽,致使巴尔干和亚洲各行省被忽略,导致其易受攻击。其他蛮族(如格比德人、法兰克人、日耳曼人)侵入意大利带来新的边境危机,在隔黑海相望的东欧草原上已经重新卷起一股不样的游牧民族风景。哥特战争虽然最终以拜占庭人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它使拜占庭帝国征服意大利的战争成旷日持久的战争,延续近20年的战争耗尽拜占庭帝国的财力和物力。与此同时意大利人民也遭受一场灾难,约有100万居民的罗马城仅剩下五万人,衡道上空无行人,废墙上栽种庄稼。米兰城被彻底破坏,富度的那不勒斯被洗劫一空,肥沃的卡姆潘亚一片荒凉。拜占庭军队酿成的灾祸与410年西哥特人的洗动相比更有过之,不可否认收复意大利使得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传统得以保留,拜占庭和远东的贸易得以持续筹荣,从而刺激意大利城市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这对于整个中世纪乃至近代意大利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制度和宗教传统的发展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哥特战争期间所发生的著名的战役、战例对于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军事发展史以及开展武器、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历史素材。在纳西斯的征服行动中托提拉于552年战死,552年继位为东哥特国王的德亚也于553年战死,555年意大利全境被拜占庭帝国征服,东哥特王国灭亡。对意大利人而言东哥特人也许只是历史上一群短暂的侵略者,但是狄奥多里克大帝给意大利三十年的和平,在狄奥多里克大帝的统治下意大利的情况不比五世纪时动乱的时代来得差,古典文明和大多数罗马的社会制度在亚平宁半岛保留下来。反而是拜占庭帝国击溃东哥特王国后,由于战线过长以及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打击且继位的皇帝查士丁二世又无力保卫意大利,于是当另一批日耳曼人——伦巴底人从568年开始入侵亚平宁半岛时拜占庭帝国阻止不伦巴底人对意大利施加的破坏。

查士丁尼大帝


东哥特王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