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道口 | 道从哪里来(二)

原本“道”把我们生下来,便一辈子不离开我们。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觉察不出来呢?
因为“道”有一种特别伟大的宽容态度,让我们自主,自行选择各自的生涯规划,并不主宰我们的行为。
人的尊严,即在拥有高度的自主性。
“道”给予人最高的尊严,同时赋予人最大的责任: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起全部责任,怨天没有用,尤人也是徒然。
人有自主性,必然有其局限性,这才合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
可惜人往往充分发挥了自主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称之为“自作主张”。并且“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叫作“我说了算”。
所以人应该学习自律,才能兼顾自主性与局性限,不致于害己又害人。
自律其实不难,只是“度”的掌握非常不容易。过分约束自己,应该做的做不好;稍微放纵自己,便是不守分,狂妄自大。
然而“过”或“不及”,并不是固定的,却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这才是“合理人人都知道,实际上则大多不合理”的真正原因。
我们常说“我知道,我知道,只是做不到”,意思是“道在自己身上,怎么会不知道?可是每一次实际运用起来,却经常不能得心应手”。
这时候最好明白:我们必须明道、行道,便是从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用心体悟“道”的精要、玄妙和奥秘。
只有从实践中学习,才是安全、有效、方便的途径。
每一个人的局限性是不一样的,即为“个别差异”。
自主创造的成果,当然也因人而异,不可能也不必求其一致。
因此,只能自己和自己比,不必老想和别人比。这就是“各人吃饭自己饱,各人作业自己担”的道理。
所以“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同门是同门,成就必然各有不同。
我们把“明道”“行道”合起来说,就成为“求道”。
“道”原本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不能向外求,反而要向内求,才是正确的方向。“反求诸己”,反过来向自己内心求,才会有效果。
可是,通常“向外求”比较容易,因为我们的眼睛向外张望,应该是天生的本能。“向内求”则相当困难,似乎看不到任何东西。
我们旁观者清,看别人反而看得清楚;当局者迷,看自己经常看不明白。因此需要“明师”指点。
“天地君亲师”,是人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条件。
“天地”为大家所共有,“君亲师”则各有不同。
“师”是基础,缺乏明师指点,我们对于“天地君亲”应该如何看待,往往容易产生错误或偏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