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你如何 增强其体骨 振作其心神
《道德经》三章 不尚贤
本章老子进一步阐释圣人处无为之事,物质文明建设,则是要以满足百姓民众需求为原则,满足人基本的生存、精神需求为要,使得人民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不但关注人的精神健康,也关注人的身体健康。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 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里以赞美榜样、学榜样的模式,释译此篇文章。(原文稀释后的文本中,红字连贯起来是原文,蓝色字是文章的魂。)
犯罪手段越升级,社会越不安,国家越需要高尚的贤臣良将,而高明的领导,常做的是——使民众安分守己,不妄想争长较短; 不让珍贵的、难得之货,留存民间,以使饿民不妄想妄为去盗窃。高明领导知——妄图安逸享受之风不可取,故凡见到可恶的,欲图偷懒享受者,就惩戒,以使民心公平,让民众不乱思、不妄图。
圣明人是用以上方式治理社会,圣明人之治世理念是,让认知虚空者懂——其该用心听命,不妄想;令能力不强,果实不多者——尽其能力为自己饱腹做事,不妄为;驱使体弱身薄者——弃其不可行的虚妄之志,不妄图;当民众都知虚妄是错误时,心强命不强者,则劳其筋骨、实干付出,以达富足。
在圣明领导常态治理下,会——使妄想之民,知其妄想是无知;使妄图之民,知其无法实现之欲图是妄图。从而使那些虚妄的凡夫,和具有虚妄认知的假智者,不敢胡作非为也!
当一心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高明领导,做到无有可为之事时,则天下无治理不到位之处,成就其非虚妄的大治。
老子无为的修身、处世、治国之道,其思想在个人自我完善、社会和谐两个矛盾,思考探索方面,对现代人文学说有着深远指导意义,其无为无不为的思想理论价值及意义,将再影响相当一段时期人类。